学术投稿

COMP特异性单抗15 A11的表位特征研究

王瑞玲;韩冬;韩魏巍;邓灵福;袁永泽;熊丽;刘德立;耿辉

关键词:COMP, 单克隆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 噬菌体展示技术, 表位
摘要: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W2对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十二肽和COM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PyMOL分析一致氨基酸所在肽链的二级结构及表位氨基酸之间的距离,初步确定mAb 15A11的表位;变性和非变性Western blot、EDTA螯合Ca2+后ELISA分析以及合成多肽的ELISA实验进一步确定表位序列。结果:得到的40个测序噬菌体中,共有5个噬菌体克隆,ELISA确定克隆1和克隆2与mAb 15A11特异性结合,其他克隆均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氨基酸序列比对,在COMP上未发现与克隆1和克隆2噬菌体相同的连续氨基酸序列,提示mAb 15A11的抗原表位可能为非线性表位;PyMOL分析表位氨基酸在COMP上的定位及距离,显示构象表位的合理性;变性Western blot分析为阴性,而非变性Western blot条件下为阳性;EDTA螯合Ca2+破坏COMP的构象后不能与mAb 15A11结合,而未经处理的与mAb 15A11结合,均说明mAb 15A11表位是构象表位;合成多肽与mAb 15A11的ELISA结果进一步确定了mAb 15A11的构象表位序列。结论:鉴定了mAb 15A11的表位是构象表位序列,且确定了该构象表位的氨基酸组成,为研究COMP抗体与抗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有重要应用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沉默GRP78/BIP表达对人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BIP表达对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设计、合成靶向GRP78基因的小干扰RNA,利用脂质体Liopfecta mineRNAIMAX转染入膀胱癌T24细胞,分别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细胞内GRP78、MMP2、MMP9、Timp-2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沉默GRP78表达对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结果:实验( siRNA-GRP78) T24细胞中GRP78表达显著降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MMP2、MMP9表达降低,而Timp-2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沉默GRP78能明显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影响MMP2、MMP9、Timp-2表达相关。

    作者:伍家燕;樊建军;曾帆;李海玉;李韵;张寒韬;白鑫;刘革力;宋方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时期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表达,分析其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62例,并设置20名健康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33+HLA-DR-MDSCs的比例及Th1/Th2细胞免疫状态,比较各组之间上述指标有无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成人相比,肝细胞癌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显著增高,且进展期肝癌组患者MDSC的比例明显高于早期肝癌组患者;肝细胞癌患者Th细胞向Th2漂移,与正常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含量升高,Th细胞向Th2漂移,免疫功能低下,CD33+HLA-DR-MDSCs可以作为监测原发性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作者:易永祥;王建;张彤;王翔;韩建波;赵亮;张郁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微小胞外囊泡对固有免疫系统的调节

    机体为应对外来病原体进行防御和有效的应答,不同的免疫细胞必须进行互相间的交流。细胞间的交流分3类。(1)直接接触,通过膜上的受体和配体;(2)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释放可溶性分子,作用于靶细胞受体。(3)通过EV释放信号分子[1,2]。随着EV组成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第3类广泛的细胞间交流方式。目前已有成熟的EV研究方法,可以了解其作为转运载体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换,EV包含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脂质和核酸(主要是小RNA)[2]。通过囊泡的细胞间交流能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3]。 EV在免疫细胞的作用值得重视,已有许多体内外研究结果提供了充分的证据[4]。

    作者:沈朝斌;蔡红;郁兰(综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P2X7受体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皮层P2X7受体( P2X7 receptor, P2X7R)表达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模型组( SAH组)、雌激素治疗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皮层TNF-α、IL-6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皮层中P2X7R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AH后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各时间点大鼠皮层内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明显增多(P<0.05),且于24 h达高峰;P2X7R蛋白表达量于6、12、24 h显著上调(P<0.05),且于12 h达峰值。与SAH组相比,雌激素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TNF-α、IL-6的含量及P2X7R蛋白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雌激素可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的神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2 X7 R蛋白相关。

    作者:徐晓雨;陈辉;陈萍;王昆;高洁;孙立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T淋巴细胞亚群在妊娠与复发性自然流产中作用及治疗研究进展

    胚胎携带父方的MHC单元型,相对于母体犹如同种异体移植,母胎免疫耐受是妊娠建立与维持的前提,机体免疫系统在其中发挥着复杂而精细的调控作用。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调节的主体,主要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 cell)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 Treg),在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在诱导与维持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亚群失衡将打破母胎免疫耐受状态,导致流产及其他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 RSA)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其发病率约为妊娠总数的3%~5%[1]。 RSA发病原因复杂,除内分泌因素、解剖因素、染色体因素外,约80%病因不明,成为困扰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难题,对其病因与防治的研究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与难点。T淋巴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近15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妊娠维持与丢失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RSA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彭莉(综述);李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开展免疫学特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免疫学课程不仅在医学院校开设,也是农林院校动物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同专业对免疫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1]。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发展极为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2]。尽管免疫学实践应用性广泛,但其概念和理论十分抽象,逻辑性又强,涉及的细胞种类和分子数量众多,是医学专业难学的课程之一[3],对医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林院校学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开展免疫学特色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专业热情,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自学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科研素养,养成思辨习惯,获得专业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双丰收,总结如下。

    作者:霍乃蕊;姜俊兵;朱芷葳;杨莉榕;刘志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亥茅酚苷对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和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亥茅酚苷对脂多糖( 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 NO、IL-6)释放的影响。方法:应用LPS(1μg/ml)刺激RAW264.7细胞,采用不同浓度亥茅酚苷(20、40、80μg/ml)干预,Griess试剂法测定NO释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IL-6释放,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技术分析iNOS、IL-6 mRNA的表达。结果:亥茅酚苷各剂量组(20、40、80μg/ml)均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IL-6的释放(P<0.01),并下调iNOS蛋白、iNOS mRNA、IL-6 mRNA的表达。结论:亥茅酚苷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IL-6释放和iNOS表达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作者:罗超;沈立;吕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血清抗-PLA2 R抗体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抗-PLA2 R抗体( anti-PLA2 R)在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lsevier、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血清anti-PLA2 R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诊断精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估方法( QUADAS)评价文献质量,通过Meta-Disc和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汇总后的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及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综合评价血清anti-PLA2 R对IMN的诊断价值。采用依次减少一篇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Egger漏斗图检验文献发表偏倚。结果:共筛选出7篇文献。累计病例967例,其中IMN患者454例,对照组513例。异质性检验提示不存在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07,P=0.819),但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Cochrane-Q为16.89,P=0.009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诊断指标。合并后的灵敏度为69%,95%CI:0.65~0.73,特异度为98%,95%CI:0.96~0.99。汇总阳性似然比16.37,95%CI:4.06~65.95,汇总阴性似然比0.32,95%CI:0.24~0.43。 SROC曲线显示AUC为0.8540,Q*指数为0.7850。敏感性分析显示本研究稳定可信,Egger漏斗图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血清anti-PLA2 R对诊断IMN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邱杰山;李青华;沈水娟;王时敏;朱晓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血小板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作用进展

    血小板( Platelet,PLT)是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前体的细胞碎片,其寿命仅8~10 d。血小板可以通过其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及促发凝血而完成其正常的止血功能。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血小板是自身免疫的靶标。近的研究令人惊奇的发现,血小板不但是自身免疫的受害者,还可以通过其自身表达的分子主动参与炎症、免疫及败血症等过程[1]。本文将对血小板在免疫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雪萍(综述);周泽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OMP特异性单抗15 A11的表位特征研究

    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W2对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十二肽和COM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PyMOL分析一致氨基酸所在肽链的二级结构及表位氨基酸之间的距离,初步确定mAb 15A11的表位;变性和非变性Western blot、EDTA螯合Ca2+后ELISA分析以及合成多肽的ELISA实验进一步确定表位序列。结果:得到的40个测序噬菌体中,共有5个噬菌体克隆,ELISA确定克隆1和克隆2与mAb 15A11特异性结合,其他克隆均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氨基酸序列比对,在COMP上未发现与克隆1和克隆2噬菌体相同的连续氨基酸序列,提示mAb 15A11的抗原表位可能为非线性表位;PyMOL分析表位氨基酸在COMP上的定位及距离,显示构象表位的合理性;变性Western blot分析为阴性,而非变性Western blot条件下为阳性;EDTA螯合Ca2+破坏COMP的构象后不能与mAb 15A11结合,而未经处理的与mAb 15A11结合,均说明mAb 15A11表位是构象表位;合成多肽与mAb 15A11的ELISA结果进一步确定了mAb 15A11的构象表位序列。结论:鉴定了mAb 15A11的表位是构象表位序列,且确定了该构象表位的氨基酸组成,为研究COMP抗体与抗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有重要应用意义。

    作者:王瑞玲;韩冬;韩魏巍;邓灵福;袁永泽;熊丽;刘德立;耿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三种不同脊髓机械性损伤对大鼠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脊髓挫伤、脊髓横断及持续性占位损伤对大鼠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进行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18只,脊髓挫伤)、B(18只,脊髓横断)、C(18只,持续性占位)、D(6只、假手术组)、E(6只、对照组)五组,分别观察伤后1、4、7d 各组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中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B、C三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天均出现脊髓灰质和白质染色阳性标记,且三组大鼠的灰质、白质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造模后第4、7天三组大鼠的灰质、白质区域脊髓凋亡细胞指数均呈现出增高趋势(P<0.05);在造模后第1、4、7天C组大鼠的脊髓灰质、白质区域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A组、B组,B组显著高于A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7天A、B、C、D、E组五组大鼠的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7天A、B、C三组大鼠的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D组和E组( 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继发性凋亡显著,严重程度与损伤类型有关。

    作者:毛敏;张婷;刘滢;贺桂琼;汪克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沙棘多糖提取物对 LPS/D-GalN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TLR4,SOCS3表达的调控

    目的:研究沙棘多糖提取物对LPS联合D-GalN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肝脏TLR4,SOCS3蛋白表达的调控。方法:将C57BL/6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沙棘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沙棘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50、100和200 mg/kg沙棘多糖溶液连续灌胃14 d。通过腹腔注射LPS(10μg/kg)和D-GalN(700 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阳性药物组在建模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建模4 h后采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HE染色观察沙棘多糖提取物对肝损伤的影响。 Western blot检测TLR4,SOCS3的表达情况。结果:沙棘多糖提取物显著降低了LPS/D-GalN诱导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 P<0.01,P<0.05);HE染色观察显示,沙棘多糖明显减轻了肝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沙棘多糖提取物抑制了LPS/D-GalN诱导的TLR4的表达,但是对SOCS3的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沙棘多糖提取物有效抑制了LPS/D-GalN诱导的肝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而非通过调控SOCS3来实现的。

    作者:王雪;张威;刘欢;谢基明;董仕超;陈俊娜;王岩;刘芳;王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EAE小鼠胸腺萎缩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的初步探究

    目的:研究EAE小鼠胸腺萎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MOG35-55肽免疫C57BL/6小鼠诱导EAE,分析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与胸腺萎缩的关系,流式细胞分析胸腺CD4+CD8+双阳性细胞、CD4+CD8-、CD4-CD8+单阳性细胞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尾部无力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20.25±3.49)×106个,双后肢无力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4.93±0.85)×106个,双后肢瘫痪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1.8±0.19)×106个,四肢完全瘫痪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0.52±0.07)×106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疾病越重,CD4+CD8+双阳性细胞在胸腺细胞中的比例越低,CD4+CD8-、CD4-CD8+单阳性细胞比例越高,不同疾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与胸腺萎缩程度关系密切,EAE小鼠中活化T细胞的定向迁移可能导致胸腺萎缩。

    作者:魏高辉;郑配国;张俊华;马雪涵;孟宪春;明亮;刘红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参皂苷Rh2通过激活Gsk-3β削弱β-catenin在肝癌HepG2细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h2对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LOV-EF1a-MCS-3FLAG-β-catenin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变化。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反应。采用FCM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产生Gsk-3β活性;用PCR法检测细胞Gsk-3β、β-catenin、Bcl2、CyclinD1、Bax、MMP3基因的表达;用CHIP法检测细胞Bcl2、CyclinD1、Bax、MMP3基因的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Gsk-3β、β-catenin、Bcl2、CyclinD1、Bax、MMP3蛋白的表达。结果:用pLOV-EF1a-MCS-3FLAG-β-catenin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被感染的HepG2细胞命名为HepG2-β-catenin;CCK-8分析结果显示,加药组给予(10~160μmol/L) Rh2后HepG2及HepG2-β-catenin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且Rh2对肝癌HepG2-β-catenin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在HepG2细胞中48、72 h半数抑制率分别为100μmol/L,58.12μmol/L,在HepG2-β-catenin细胞中48、72 h半数抑制率分别是129.2μmol/L,83.33μmol/L,故Rh2作用于HepG2-β-catenin细胞浓度均高于HepG2细胞,与HepG2细胞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FCM检测结果显示,Rh2可诱导HepG2和HepG2-β-catenin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HepG2+Rh2组G0/G1期(64.57±0.65),而HepG2-β-catenin+Rh2组G0/G1期(58.61±2.01);FCM检测结果显示,Rh2可诱导HepG2和HepG2-β-catenin细胞早期凋亡,HepG2+Rh2组凋亡率(17.27±2.77),而HepG2-β-catenin+Rh2组凋亡率(9.02±1.76)。 ELISA结果显示,Rh2作用HepG2细胞12、24、48、72 h后,Gsk-3β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48 h高,随后其活性开始降低。 Rh2诱导HepG2和HepG2-β-catenin细胞48 h,与对照组相比,Gsk-3β的活性均增高,而加入Bio后其活性降低,HepG2+Rh和HepG2-β-catenin+Rh2组间无明显差异;PCR、CHIP、WB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诱导HepG2和HepG2-β-catenin细胞后,Gsk-3β、Bax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而β-catenin、CyclinD1、Bcl2、MMP3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与HepG2-β-catenin+Rh2组相比,HepG2+Rh2组除Gsk-3β外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更为显著。结论:过表达β-catenin可削弱人参皂苷Rh2对肝癌HepG2细胞的药理作用。人参皂苷Rh2通过激活Gsk-3β降解β-catenin,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及抑制其转移。

    作者:石庆强;左国伟;冯子强;赵绿翠;罗念;游智梅;夏菁;李丹阳;李静;陈地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细胞微粒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一种新的潜在治疗靶标

    细胞微粒( Microparticles,MPs)是一类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况下,从血管内皮细胞或循环血细胞出芽脱落的富含磷脂的直径约为0.1~1.0μm的颗粒,具有生物活性可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Immune diseases)的发病[1]。微粒被认为是多功能的亚细胞结构,通过释放生物活性分子和表面抗原与靶细胞的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传递分子物质和诱导细胞内信号[2,3]。因此,细胞微粒可能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潜在治疗靶标。

    作者:廖焕金;兰巧芬;陈秋华;谢彤;吴平;刘华锋;潘庆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沉默NRP-1基因对人T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RNAi沉默NRP-1基因对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我们前期构建好的pLB-NRP-1/shRNA重组慢病毒质粒,感染至Jurkat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化疗药物表柔比星( EPI)处理后细胞增殖情况;用AV/PI法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结果:细胞增殖结果:在48、72、96 h时间点NRP-1/shRNA干扰组的OD值均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RP-1/shRNA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 EPI)敏感性检测结果:EPI浓度为0.025、0.05、0.1、0.2、0.4μg/ml时, NRP-1/shRNA干扰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相应对照组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选择IC50进行EPI诱导后,NRP-1/shRNA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RP-1/shRNA干扰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Bax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RP-1/shRNA干扰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高,S期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NAi沉默NRP-1基因可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提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涉及Bcl-2/Bax途径的调节;并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降低细胞的增殖水平,诱导细胞进入凋亡期。

    作者:王红梅;徐振媛;杜秀平;李滔涛;韩正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膜联蛋白A2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

    膜联蛋白A2( ANXA2)是众所周知的钙离子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真核细胞的胞核、胞质及细胞外膜。它作为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影响多种细胞和分子功能活动。 ANXA2的表达或调节失常涉及一系列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炎症、糖尿病及各种肿瘤。大量研究证实ANXA2异常表达于多种肿瘤样本中,并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肿瘤细胞黏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以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1]。然而,目前对于ANXA2参与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仍不完整。本文系统回顾了ANXA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求对其作用有深入了解,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有效靶点。

    作者:侯俊杰;周颖;谭岩;方艳秋;许一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FPG、GA、HbA1 c及GA/HbA1 c比值在T1 DM/T2 DM中的诊疗价值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 FPG)、糖化清蛋白( GA)、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及GA/HbA1c比值在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以临床明确诊断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病例组,其中1型糖尿病( T1DM)组为76例、2型糖尿病( T2DM)组为84例,应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病例组,T1DM及T2DM组各组间FPG、GA及HbA1c的检测结果的相关性、GA/HbA1c比值及诊断切点的差异。结果:T1DM及T2DM组FPG、GA及HbA1c的检测结果及GA/HbA1c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1DM组高于T2DM组,P值均<0.01;T1DM组中HbA1c与GA成显著性正相关(P<0.01),FPG与GA呈弱正相关(P>0.05)、与HbA1c呈弱负相关(P>0.05);T2DM组中FPG、GA及HbA1c均成正相关(P值均<0.05),相关程度依次为HbA1c/GA>FPG/GA>FPG/HbA1c;评估各指标的ROC曲线分析:T1DM组中, FPG、GA、HbA1c及GA/HbA1c比值作为诊断糖尿病(DM)的切点分别为5.86 mmol/L[曲线下面积(AUC)=0.922]、15.5%(AUC=1.00)、6.10%(AUC=1.00)及2.95(AUC=0.992),其敏感性为86.8%、100%、98.7%及93.4%,特异性均为100%,P值均<0.05;T2DM组中,FPG、GA及HbA1c作为诊断DM的切点分别为5.94 mmol/L(AUC=0.941)、15.5%(AUC=0.977)及5.95%(AUC=0.991),其敏感性为91.7%、85.7%及97.6%,特异性均为100%(P值均<0.05),GA/HbA1c比值无诊断切点(AUC=0.644,P值>0.05)。结论:FPG、GA、HbA1c及GA/HbA1c比值在T1DM和T2DM中具有极高的疗效观察、诊断及分型价值,应用各指标生物参考区间上限诊断T1DM和T2DM均存在漏检现象,T1DM患者密切关注FPG水平更为重要。

    作者:王菊英;姚琳芳;周立荣;李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豫北地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的研究

    目的:选取毒力因子多、毒性强的嗜水气单胞菌株( Aeromonas hydrophil)制成灭活疫苗,研究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甲醛灭活制备疫苗,对银鲫进行腹腔注射,设立免疫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病理切片分析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银鲫在经注射免疫后,各免疫时间均有抗体产生,抗体效价在第6周检测时达到高峰,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没有检测到抗体;病理切片也表明,该疫苗能够对鲫鱼靶器官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攻毒保护试验中,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达100%,且免疫保护期长达6个月以上。结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银鲫有显著的免疫保护效应,可作为预防细菌性败血症感染的疫苗。

    作者:关建义;毛会丽;贺文旭;杨利敏;符运栋;张敬梅;吴佳静;宁黔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