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王化泉;邢莉民;邵宗鸿

关键词:
摘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溶解破环红细胞导致的贫血,发病率为0.8% ~ 3.0%,病死率约为11%.近年来AIHA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一、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的针对CD20的单克隆抗体,广泛用于表达CD2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道、前瞻性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都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具有良好疗效,目前已经作为首选的二线治疗方案(>60%患者),一些中心已经将其联合糖皮质激素作为AIHA的一线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导致高脂血症大鼠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RhoA/Rho激酶(ROCK)变化,探讨RhoA/ROCK导致高脂血症大鼠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0只(高脂饲料喂养24周)和对照组20只(正常饲料喂养24周).喂养前、后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血脂水平,检测喂养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压变化(△ICP)/平均动脉压(MAP)比值,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总RhoA、ROCK1、ROCK2及平滑肌细胞膜RhoA、细胞质RhoA蛋白表达.结果 喂养24周后,实验组大鼠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喂养前及对照组(均P<0.01).喂养后实验组大鼠△ICP/MAP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喂养后实验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ROCK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0.77±0.10比0.27±0.08,P<0.01),两组总RhoA、ROC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胞质RhoA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1.66±0.09比1.79±0.15,P<0.05);胞膜RhoA蛋白/胞质RhoA蛋白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09比0.26±0.07,P<0.05).结论 RhoA/ROCK表达上调可能参与高脂血症大鼠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李瑞;崔凯;王涛;王少刚;杨为民;刘继红;饶可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溶解破环红细胞导致的贫血,发病率为0.8% ~ 3.0%,病死率约为11%.近年来AIHA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一、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的针对CD20的单克隆抗体,广泛用于表达CD2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道、前瞻性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都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具有良好疗效,目前已经作为首选的二线治疗方案(>60%患者),一些中心已经将其联合糖皮质激素作为AIHA的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王化泉;邢莉民;邵宗鸿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可手术肺腺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和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可手术肺腺癌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和B(MICA/B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于2003年12月诊治的可手术肺腺癌10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MICA/B蛋白的表达,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标准≥5分者为高表达组,<5分者为低表达组.运用x2检验分析MICA/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计算MICA/B蛋白表达与可手术肺腺癌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各个协变量单一及联合效应.结果 MICA/B蛋白在可手术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8% (38/100).MICA/B蛋白表达在EGFR基因突变组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EGFR基因野生组(93.8%比11.8%,P<0.001),而在患者不同年龄、性别、TNM分期、T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CA/B蛋白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组(10.4比28.9个月,P=0.005).结论 可手术肺腺癌组织中MICA/B蛋白高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型及总生存期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是可手术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赵继智;梅家转;宋玮;刘桂举;冯睿婷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第370例动静脉栓塞—肾损害—嗜酸粒细胞增多—抗磷脂抗体阳性

    病历摘要患者男,25岁,因“反复咳嗽、咯血1个月余,胸痛、气促8d”于2014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行CT肺动脉造影(CTPA)示左肺下叶肺动脉栓塞,双肺下叶炎症、双侧胸膜炎.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0 ~4.88.6月28日开始出现胸痛、气促伴低热,复查CTPA示左肺下叶肺动脉内充盈缺损仍可见,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梁毅;唐艳萍;张建全;钟小宁;何志义;邓静敏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预防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

    应激性溃疡(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可侵及黏膜下层、肌层及血管,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因此,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但近年来,对SU预防的必要性及药物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SU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预防现状及质子泵抑制剂在预防SU中的作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王树玲;方军;马丹;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后抗凝治疗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北京地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了解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现状.方法 本研究纳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自2003年10月至2014年5月注册登记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筛选出380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就诊医院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和分析房颤患者卒中后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房颤患者卒中后12个月内整体口服抗凝药使用率为27.71%,脑卒中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口服抗凝药使用率分别为22.11%,15.26%.本研究中298例患者(78.42%)就诊于三级医院,82例患者(21.58%)就诊于非三级医院,其中就诊于三级医院患者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32.66%)优于非三级医院(7.32%).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心衰病史与口服抗凝药使用率相关(OR1.785,95%CI1.026 ~3.106,P=0.040).结论 此次研究数据提示我国北京地区房颤患者卒中后口服抗凝药情况较前好转,但仍偏低.三级医院用药情况优于非三级医院,既往心衰病史可影响该类患者的口服抗凝药使用.

    作者:井然;郭雪原;夏时俊;常三帅;李景业;卢尚欣;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h溶栓组和3~4.5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结果 共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h溶栓组48例,3~4.5h溶栓组55例.与溶栓前相比,两组溶栓后24h、7d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3h溶栓组24 h临床疗效优于3~4.5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d、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PH型出血发生率为8.3% (4/48)和21.8%(12/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型出血和sICH发生率分别为18.8% (9/48)和32.7%(18/55)、8.3% (4/48)和14.5%(8/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3h内行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3~4.5 h溶栓虽然可增加PH型出血风险,但并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患者90 d临床预后无差异,提示对于伴房颤的脑梗死患者3~4.5 h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郭岩;张翠宏;王海洋;林亚楠;王玉;孙晓培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患者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和酶抑制剂合剂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长海医院收治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验性治疗方案分为碳青霉烯类药物组和酶抑制剂合剂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以1∶1对两组患者进行近邻匹配.匹配前后分别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 共纳入了158例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组93例,酶抑制剂合剂组65例.匹配前,两组患者的科室分布、罹患肿瘤率、深静脉置管率、尿管、胃管、呼吸机使用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碳青霉烯类药物组感染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酶抑制剂合剂组(12.0比10.0d,P=0.044和26.0比18.0 d,P=0.029),住院总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也更高(84120比39000元,P<0.001和3451比2574元,P=0.002).匹配后得到50对患者,各协变量如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感染病原体、入院评分、主要合并症、侵入性治疗、感染前住院时间、多次入院史、在院期间手术史、抗菌治疗延迟在两组间分布均衡(均P>0.05).两组患者的在院病死率、感染后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住院费用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酶抑制剂合剂是碳青霉烯类药物较为理想的替代选择,能够在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汤陈琪;李骏强;夏照帆;王慧;吕开阳;肖仕初;邓安梅;黄怡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六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回顾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对6例良性肝脏肿瘤的患者实施的肝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2例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肝脏间质错构瘤,1例为肝门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1例为肝脏腺瘤.对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管理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6例均行原位肝移植术,1例为活体供肝,其余为尸体供肝.1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余5例患者围手术期全部存活并且肝肾功能正常出院,术后随访22~ 88个月,存活至今,患者移植物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均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或社会活动.结论 对于不能切除症状明显的肝脏良性肿物,肝移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作者:王连江;张雅敏;邓永林;郑虹;潘程;沈中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白癜风患者皮肤黑素细胞自噬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白癜风患者皮肤黑素细胞自噬及其机制,分析黑素细胞自噬与白癜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节段型白癜风(SV)患者9例(SV组)、泛发型白癜风(GV)患者11例(GV组),另取6例行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切除包皮作为正常皮肤对照组.取白癜风患者白斑区周围正常肤色部位皮肤和对照组包皮的表皮黑素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雷帕霉素30nmol/L进行自噬诱导.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现象,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流强度,免疫印迹检测自噬标记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和黑素细胞功能性分子——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2(TYRP1、TYRP2)蛋白含量表达.结果 (1)自噬诱导前,对照组和SV组黑素细胞均观察到存在自噬现象,而GV组黑素细胞未见自噬;自噬诱导后,SV、GV和对照组黑素细胞自噬体数量均增多,LC3Ⅱ蛋白含量增加(SV组:0.58 ±0.10比0.37 ±0.06;GV组:0.57±0.16比0.22±0.08;对照组:0.67±0.09比0.46±0.12,均P<0.01),且GV组自噬强度明显强于SV组和对照组.(2)自噬诱导前,SV和GV组黑素细胞的MITF、TYR、TYRP1和TYRP2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自噬诱导后,3组中MITF、TYR和TYRP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TYRP2表达水平诱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存在自噬现象并影响功能性分子的表达,与临床类型相关.

    作者:聂慧琼;王平;张小燕;丁承;刘娇;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应重视移动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时的作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卒中的危险因素,患者可因无明显症状而以卒中就诊时被发现.通过抗凝可降低房颤引起卒中的发生率,因而早期识别和管理房颤患者对预防卒中非常重要.移动医疗具有方便携带、随时随地操作、大量存储信息的特点,它可以实现房颤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治,从而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

    作者:武剑;成蔚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原发性精索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8岁.以“右侧阴囊肿块进行性增大1个月伴疼痛不适”于2015年11月8日收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软,未及包块,右侧阴囊明显增大,可触及一大小约9cm×8cm实质性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右侧睾丸、精索位置固定,边界不清晰,有轻微触痛,平卧后包块不能回纳入腹腔,透光试验阴性.血清肿瘤标志物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0.1 U/L和甲胎蛋白(AFP) 1.39 μg/L,均正常.B超检查提示右侧阴囊可见8.2 cm ×7.8 cm ×7.1 cm不均质团块回声.CT示右侧阴囊可见7.0cm×7.5 cm×7.0 cm实质性肿瘤,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图1).

    作者:梁国庆;李朋;黄煜华;孙建明;高峰;李铮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预测心房颤动血栓事件中的作用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及动物模型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探讨ADMA在预测房颤血栓事件中的作用.方法 本试验共纳入2010-201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38例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PAF) 80例,阵发性房颤组(Paf)30例,对照组(窦性心律,SR)28例.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浆ADMA水平,评估各患者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建立比格犬快速心房起搏模型,其中实验组8只,对照组6只.起搏4周后测定血浆ADMA水平.结果 PAF组患者ADMA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ADMA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ADMA预测CHADS2评分≥2分及CHA2DS2-VASc评分≥2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959(均P<0.001).建立快速心房起搏模型4周后,实验组ADMA水平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及对照组.ADMA水平与房颤易感程度呈正相关(r =0.686,P=0.007).结论 房颤患者及房颤动物模型ADMA水平明显升高.且ADMA水平与卒中风险评分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ADMA可能成为预测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但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作者:劳妙婵;刘丽娟;罗初凡;卢贵华;翟原生;陈宣兰;高修仁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EGFR基因突变多原发性癌一例

    患者女,汉族,52岁,无吸烟史.2015年8月17日因“咳嗽、咳痰1个月余”就诊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入院后支气管镜示:主支气管上段前壁结节状突起;右肺上叶、右肺中叶支气管黏膜粗糙、肥厚.胸部CT示左肺舌段高密度灶,转移或炎症;右肺中叶炎症.右肺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活检标本(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示:实性腺癌,部分为微乳头状癌(图1).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号染色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18、19、20、21外显子的29种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检出EGFR基因外显子21的L858R基因突变位点(图2).

    作者:林群英;林少刚;陈丽玉;陈智伟;刘柔嘉;余英豪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壶腹部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原发肾癌一例

    患者男,60岁,2015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小便颜色加深;无腹痛、腹胀、皮肤搔痒等.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肿瘤专科查体阴性.2015年1月21日肝肾功能检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53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2 U/L,总胆红素503.6 μmol/L,直接胆红素380 μmol/L,间接胆红素23.60μmol/L,肾功能正常.CT平扫示:胆总管腔内有一大小2.4 cm×2.1 cm的结节,呈轻中度强化,左肾下极可见不规则,大小约5.1 cm ×3.9 cm囊实性肿物,突出于肾脏轮廓,实性成分及分隔呈渐进性强化.因患者黄疸较重,同年1月27日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减黄治疗.

    作者:黄湘辉;李琳;王成锋;郭春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的变化情况观察

    近年来,随着口腔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牙列缺损患者在修复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受到骨量条件,全身情况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可摘局部义齿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多数牙列缺损患者都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不仅由于牙周病导致牙齿的脱落和拔除,甚至在佩戴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的健康仍受到牙周病的影响和威胁.而义齿本身是否对于牙周病的进展和恶化起到推动作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kennedy Ⅰ类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基牙牙周的变化,探讨可摘局部义齿对于基牙牙周的影响.

    作者:张宁;刘彬;王应利;唐礼;李红梅;李昀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源细胞外囊泡液体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外囊泡(EVs)为源细胞的一部分,携带源细胞特异性蛋白、核酸等物质.前列腺来源的EVs由前列腺上皮细胞通过出芽或存储颗粒分泌等形式产生.如能将这类携带源细胞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的集合载体从血液、尿液、前列腺液或精液等体液中分离出来,则可无创性地检测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同样,前列腺癌(Pca)细胞也可以产生特异性的EVs,经过分离检测有可能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复发监测等提供直接证据.现将EVs液体活检在Pca诊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邹子君;卢一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随访一年卒中及死亡分析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随访1年的卒中及死亡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20家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年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16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有227例(16.8%).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基线临床特征显示:年龄和体质量显著增高,且陈旧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和卒中的比例也显著升高,血栓栓塞风险评分更高.两组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均很低(11.2%比12.8,P=0.488).糖尿病组1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9.5%比12.7%,10.8%比7.0%,26.4%比20.4%,均P<0.05),但卒中的发生率相当(10.1%比7.4%,P=0.14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全因死亡(HR=1.558,95% CI1.126~2.156)、心血管死亡(HR=1.615,95% CI1.052 ~ 2.479)和复合终点事件(HR=1.523,95% CI1.098 ~2.11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并非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HR=1.119,95% CI0.724~1.728).结论 糖尿病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双;杨艳敏;朱俊;黄毕;王娟;万槐斌;张晗;邵兴慧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