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悦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患者便秘情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排便困难评分、粪便性状评分、排便时间评分、下坠不尽及胀感评分、排便频率评分、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冠心病合并便秘患者有着积极有效的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商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11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的护理方案处理,研究组采用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处理。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中对护理人员出现差错、差错纠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方案后,护理人员出现差错、风险事件、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吴琳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人群56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尿酸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检查,而后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一些其他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作者:石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通过Wexner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率82.5%、87.5%分别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6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保留肛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万川;张晓槟;杨清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96例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输卵管总畅通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能提高输卵管畅通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疗效显著、安全系数高、住院时间短,外观效果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伤口疼痛、出血、水肿、肛门坠胀感、潮湿感等术后并发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4, 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肛肠病术后并发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咏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发生的关系。方法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治疗组接诊后常规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介于1.5~2.0;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观察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的变化。结果①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约为6%~10%,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应用,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VS 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因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③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0%VS 1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因抗凝治疗而诱发的意外出血。结论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常规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卢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采用双排螺旋CT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以期为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收治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手术以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双排螺旋CT扫描诊断结肠癌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55%(29/31),96.77%(30/31),90.32%(28/31)。结论结肠癌患者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其影像学特点具有特征性,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无创伤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钱发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相应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100例行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纪英;宋蕾;牛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和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70例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14%,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气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赵洪涛;丁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组13例,中期组45例,晚期组4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诊断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6~72 h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平均发生时间(66.7±19.5)h,中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早期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律过缓为主,中期组以室性早搏为主,晚期组以房性与交界性早搏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经及时诊断后治疗总有效率88.7%,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猝死,病死率为1.6%。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时间和类型,有助于进行针对性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可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梁启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治中的优势、并发症以及对日后生育的影响。方法5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其中0型32例,Ⅰ型18例,Ⅱ型6例,肌瘤直径为2~5 cm,同时合并肌壁间和(或)浆膜下肌瘤者11例,通过宫腔镜肌瘤电切术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肌瘤,保留子宫。结果56例患者全部通过妇科内镜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切除术),其中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45例,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1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中出血10~300 ml,术后保留尿管24 h,平均肛门排气时间10 h。1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时发生子宫穿孔,行腹腔镜下穿孔部位缝合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感染及盆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中有6例已妊娠,分娩1例,无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结论宫腔镜是诊治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金标准,具有直观、微创、子宫损伤小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宫腔镜手术更具有其他术式不能替代的优点,手术中对于子宫内膜的保护会更有利于提高术后妊娠率,保持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对避免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付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6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临床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儿关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干预结果。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满意度(75.76%)高于对照组(54.55%),试验组的护理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63.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率及患儿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燕丹;谢泽漫;黄楚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措施的意义,并总结其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效果。方法72例重症监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从病区环境到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采用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有推广及广泛应用的价值。
作者:叶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心外科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心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再加上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再住院率、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的再住院率、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生活质量的比较上,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外科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同时能够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室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比医院内镜室整体搬迁及更换全新清洗消毒中心前后各项细菌检测结果,制定减少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措施。结果2013年内镜室整体搬迁、更换全新清洗中心前、后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分别为47.14%、87.50%,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分别为88.75%、88.33%,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为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作者:常桂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甲组与乙组,每组25例。甲组患者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形式进行全面的护理,乙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术后感染率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甲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16.0%)低于乙组患者感染率(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满意度80.0%高于乙组48.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形式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感染控制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上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王巍;刘亚平;牛运祺;刘晶玉;李昕;张喜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其中5例患者为颈段,8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作者:刘学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与药敏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6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采集培养,并对其进行细菌检验以及药敏情况试验,统计分析不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尿标本进行细菌检验,发现主要尿路感染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其中共检测出148例,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杆菌分别为106例和42例。在进行药敏试验过程中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主要对丁胺卡那霉素以经济头孢菌素等药物具有敏感性;而作为革兰阳性杆菌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属等病菌对氨苄青霉素药物敏感性不足,针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度表现中等。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诱发患者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不同的致病菌对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区别。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开展相应的细菌检测与药物敏感性鉴定则具有突出的医学应用价值。
作者:李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结核病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的有效经验。方法112例因结核病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与常规组(56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从医行为、住院时间和确诊时间进行比较,判断护理疗效。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为(16.35±8.22)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9.12±8.39)d,干预组的确诊时间为(3.01±1.26)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02±1.6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从医行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从医行为,减少患者确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超;赵艳;杨华;刘淑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