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室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

常桂芝

关键词:内镜室, 感染因素, 预防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室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比医院内镜室整体搬迁及更换全新清洗消毒中心前后各项细菌检测结果,制定减少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措施。结果2013年内镜室整体搬迁、更换全新清洗中心前、后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分别为47.14%、87.50%,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分别为88.75%、88.33%,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为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就慢性荨麻疹运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结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荨麻疹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其中有18例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总有效率60.0%,痊愈11例。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荨麻疹运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结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拥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和分析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丽梅;邓丽敏;周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6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临床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儿关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干预结果。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满意度(75.76%)高于对照组(54.55%),试验组的护理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63.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率及患儿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燕丹;谢泽漫;黄楚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

    目的:探讨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50例妊娠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定期对患者做相应的梅毒病原体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采取规范的预防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100%,其中有2例为早产儿,25例新生儿均未感染梅毒;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对照组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92%,其中有4例为早产儿,死胎的发生概率为8%,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68%,先天梅毒患儿6例(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梅毒预防措施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阻断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产科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妍;刘晓丽;张光华;刘振云;赵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镜室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内镜室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比医院内镜室整体搬迁及更换全新清洗消毒中心前后各项细菌检测结果,制定减少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措施。结果2013年内镜室整体搬迁、更换全新清洗中心前、后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分别为47.14%、87.50%,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分别为88.75%、88.33%,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为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作者:常桂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Foley双腔导尿管在剖宫产瘢痕妊娠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患者,应用宫腔放置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止血。结果16例患者宫腔放置导尿管球囊压迫后出血立即明显减少,术后阴道出血少。术后24~48 h取出球囊,患者均未再次出血。无并发症的发生,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应用。

    作者:井红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预防的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发生的关系。方法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治疗组接诊后常规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介于1.5~2.0;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观察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的变化。结果①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约为6%~10%,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应用,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VS 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因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③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0%VS 1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因抗凝治疗而诱发的意外出血。结论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常规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卢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小儿双清颗粒治疗12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利巴韦林、青霉素钠氯化钠或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双清颗粒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果治疗组治愈75例,占58.59%,显效32例,占25.00%,有效16例,占12.50%,无效5例,占3.91%,总有效率96.09%;对照组治愈55例,占45.08%;显效26例,占21.31%,有效22例,占18.03%,无效19例,占15.57%,总有效率84.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较单独西药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马静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ESWL与体位排石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和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结合体位排石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均采用ESWL结合体位排石进行治疗,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调整体位,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本次45例患者首次ESWL治疗后结石全部粉碎,随访半年,无一例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复诊结石排净率为97.8%。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结合体位排石能够有效提高残余结石排净率,针对残余结石部位不同进行体位调整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

    作者:李钢;张杨;刘中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探究

    目的:研究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分析。方法120例急诊生化检查的患者,对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进行10项检验项目比较处理。结果患者血清与血浆中所含有的K+、Na+、Glu三项测定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他项目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高效的分离速度在急诊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作者:尹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554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当中,手术之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66例,感染率为11.9%,发现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患者进行切口的类型等。研究结果表明,≥60岁的患者发生感染率要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伤口感染。Ⅱ类和Ⅲ类的切口的感染率要明显高于Ⅰ类,并且手术时间越长,患者伤口感染的几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医师需要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及时的减少或纠正措施因素,可以有效的减少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提高手术的整体质量。

    作者:韩世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方法1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出年龄段相同并只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和3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5%和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分别为8个月和5.1个月;OS分别为16个月和9.3个月。中位PFS和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与单纯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相比预期生存更长。

    作者:史磊;张红丽;杨东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塞通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04例缺血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P<0.05);研究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低切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血塞通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万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23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其中5例患者为颈段,8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作者:刘学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对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对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方法80例需要接受耳鼻喉部手术的患者,先对其统一进行一定的手术后基础护理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疼痛分级标准对80例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发现,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疼痛分级为0级、10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Ⅰ级、5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Ⅱ级、1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Ⅲ级,分别占总数的60.0%、25.0%、12.5%以及2.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疼痛分级为0级、15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Ⅰ级、9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Ⅱ级、4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Ⅲ级,分别占总数的30.0%、37.5%、22.5%以及10.0%;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进行完耳鼻喉部手术的患者的护理应当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蔡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病情况。方法29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3.05%(6/197),男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1.01%(1/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Ⅲ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患者较为常见,患者的病症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错牙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宜云州;史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1周后肠梗阻症状逐渐减轻,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1.5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具有典型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中减少创伤以及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晏承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人群56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尿酸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检查,而后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一些其他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作者:石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妊娠期高血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经解痉、降压、对症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基本治疗原则为解痉、镇静、降压等,必要时适时终止其妊娠。

    作者:董晓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治中的优势、并发症以及对日后生育的影响。方法5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其中0型32例,Ⅰ型18例,Ⅱ型6例,肌瘤直径为2~5 cm,同时合并肌壁间和(或)浆膜下肌瘤者11例,通过宫腔镜肌瘤电切术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肌瘤,保留子宫。结果56例患者全部通过妇科内镜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切除术),其中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45例,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1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中出血10~300 ml,术后保留尿管24 h,平均肛门排气时间10 h。1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时发生子宫穿孔,行腹腔镜下穿孔部位缝合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感染及盆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中有6例已妊娠,分娩1例,无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结论宫腔镜是诊治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金标准,具有直观、微创、子宫损伤小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宫腔镜手术更具有其他术式不能替代的优点,手术中对于子宫内膜的保护会更有利于提高术后妊娠率,保持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对避免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付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