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菲
目的:探讨就慢性荨麻疹运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结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荨麻疹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其中有18例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总有效率60.0%,痊愈11例。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荨麻疹运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结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拥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40例70以上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70岁以下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肺内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并发症发生87次高于对照组的2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内感染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70岁以下肺癌患者,加强对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术后预后效果。
作者:张华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04例缺血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P<0.05);研究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低切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血塞通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万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1周后肠梗阻症状逐渐减轻,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1.5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具有典型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中减少创伤以及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晏承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心电图(TET)、24 h动态心电图(DCG)在诊断冠心病中价值的比较。方法7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进行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差异。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两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敏感性,相比24 h动态心电图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更高优势,明显提高准确率。
作者:史在堂;陈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利巴韦林、青霉素钠氯化钠或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双清颗粒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果治疗组治愈75例,占58.59%,显效32例,占25.00%,有效16例,占12.50%,无效5例,占3.91%,总有效率96.09%;对照组治愈55例,占45.08%;显效26例,占21.31%,有效22例,占18.03%,无效19例,占15.57%,总有效率84.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较单独西药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马静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食管胶囊内镜右侧卧位检查改进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消化科需进行食管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右侧卧位的检查法,观察组采取改进的检查法,对比两组患者胶囊内镜食管通过的时间,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可视范围及食管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食管中位通过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齿状线和食管的可视范围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检查中有3例出现一过性呛咳,观察组则无此情况出现。结论相比较于右侧卧位检查法,改进检查法在取得同样齿状线和食管清晰度的情况下,具有更加广泛的可视范围及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作者:张逸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在不孕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4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西药联合中药灌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58例通畅,34例通而不畅或一侧通畅,治疗有效率76.7%高于对照组67.5%(P<0.05);实验组受孕率74.2%高于对照组52.5%(P<0.05);治疗1个月后采用输卵管造影检查发现输卵管持续阻塞的部位大多数为输卵管远端。结论不孕症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理想,能有效的调节患者内分泌系统,促进患者排卵和妊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发生的关系。方法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治疗组接诊后常规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介于1.5~2.0;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观察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的变化。结果①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约为6%~10%,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应用,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VS 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因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③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0%VS 1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因抗凝治疗而诱发的意外出血。结论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常规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卢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10例脑瘫患儿分为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30例、迟缓型脑瘫患儿2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10例。所选患儿均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0例痉挛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显效26例、有效21例及无效3例);30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显效13例、有效14例及无效3例);20例迟缓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5%(显效5例、有效12例及无效3例);1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为40%(显效0例、有效4例及无效6例)。结论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结核病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的有效经验。方法112例因结核病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与常规组(56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从医行为、住院时间和确诊时间进行比较,判断护理疗效。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为(16.35±8.22)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9.12±8.39)d,干预组的确诊时间为(3.01±1.26)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02±1.6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从医行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从医行为,减少患者确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超;赵艳;杨华;刘淑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组13例,中期组45例,晚期组4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诊断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6~72 h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平均发生时间(66.7±19.5)h,中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早期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律过缓为主,中期组以室性早搏为主,晚期组以房性与交界性早搏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经及时诊断后治疗总有效率88.7%,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猝死,病死率为1.6%。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时间和类型,有助于进行针对性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可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梁启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患者,应用宫腔放置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止血。结果16例患者宫腔放置导尿管球囊压迫后出血立即明显减少,术后阴道出血少。术后24~48 h取出球囊,患者均未再次出血。无并发症的发生,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应用。
作者:井红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进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0.72±0.18)高于治疗前(0.3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作者: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通过Wexner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率82.5%、87.5%分别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6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保留肛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万川;张晓槟;杨清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室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比医院内镜室整体搬迁及更换全新清洗消毒中心前后各项细菌检测结果,制定减少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措施。结果2013年内镜室整体搬迁、更换全新清洗中心前、后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分别为47.14%、87.50%,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分别为88.75%、88.33%,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为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作者:常桂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患者便秘情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排便困难评分、粪便性状评分、排便时间评分、下坠不尽及胀感评分、排便频率评分、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冠心病合并便秘患者有着积极有效的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商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临床初产妇焦虑抑郁的作用。方法49例初产妇,随机分成A组(24例)与B组(25例), A组患者给予其常规护理, B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SDS与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B组的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的实际心理状态,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重贤;徐丽娟;尚雪琴;杨雪梅;杨桂勇;关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及二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二次插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穗华;蒋玲;邓杰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是否较基线值增加20%将其分为左室重构(LVR)组和非左室重构(NLVR)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测静脉血中的HSP70,发病第3天和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结果 LVR组中HSP70水平高于NL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VR组中HSP70水平与LVEDV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后HSP70的表达参与了左室重构的发生,对左室重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纪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