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平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价值的比较

史在堂;陈劲松

关键词:24 h动态心电图, 运动平板试验, 冠心病,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平板心电图(TET)、24 h动态心电图(DCG)在诊断冠心病中价值的比较。方法7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进行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差异。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两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敏感性,相比24 h动态心电图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更高优势,明显提高准确率。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预防的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发生的关系。方法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治疗组接诊后常规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介于1.5~2.0;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观察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的变化。结果①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约为6%~10%,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应用,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VS 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因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③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0%VS 1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因抗凝治疗而诱发的意外出血。结论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常规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卢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颈扩张球囊与欣普贝生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引产的效果

    目的:比较宫颈扩张球囊及地诺前列酮栓(欣普贝生)用于妊娠期糖尿病(GDM)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0例足月GDM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患者进行COOK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阴道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治疗。对两种方法的促宫颈成熟效果、临产时间、分娩方式、血糖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促宫颈成熟的效果及阴道分娩率与对照组相近(P>0.05),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足月GDM初产妇采用COOK宫颈扩张球囊及欣普贝生均可以有效促进宫颈成熟, COOK宫颈扩张球囊的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饶芸;张新清;胡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

    目的:探讨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50例妊娠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定期对患者做相应的梅毒病原体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采取规范的预防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100%,其中有2例为早产儿,25例新生儿均未感染梅毒;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对照组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92%,其中有4例为早产儿,死胎的发生概率为8%,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68%,先天梅毒患儿6例(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梅毒预防措施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阻断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产科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妍;刘晓丽;张光华;刘振云;赵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灌汤联合西药在不孕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在不孕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4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西药联合中药灌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58例通畅,34例通而不畅或一侧通畅,治疗有效率76.7%高于对照组67.5%(P<0.05);实验组受孕率74.2%高于对照组52.5%(P<0.05);治疗1个月后采用输卵管造影检查发现输卵管持续阻塞的部位大多数为输卵管远端。结论不孕症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理想,能有效的调节患者内分泌系统,促进患者排卵和妊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及抑郁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临床初产妇焦虑抑郁的作用。方法49例初产妇,随机分成A组(24例)与B组(25例), A组患者给予其常规护理, B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SDS与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B组的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的实际心理状态,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重贤;徐丽娟;尚雪琴;杨雪梅;杨桂勇;关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相应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100例行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纪英;宋蕾;牛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面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依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主要外用0.1%他克莫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能中波紫外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临床疗效确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措施对重症监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干预价值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措施的意义,并总结其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效果。方法72例重症监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从病区环境到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采用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有推广及广泛应用的价值。

    作者:叶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病情况。方法29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3.05%(6/197),男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1.01%(1/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Ⅲ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患者较为常见,患者的病症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错牙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宜云州;史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治中的优势、并发症以及对日后生育的影响。方法5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其中0型32例,Ⅰ型18例,Ⅱ型6例,肌瘤直径为2~5 cm,同时合并肌壁间和(或)浆膜下肌瘤者11例,通过宫腔镜肌瘤电切术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肌瘤,保留子宫。结果56例患者全部通过妇科内镜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切除术),其中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45例,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1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中出血10~300 ml,术后保留尿管24 h,平均肛门排气时间10 h。1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时发生子宫穿孔,行腹腔镜下穿孔部位缝合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感染及盆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中有6例已妊娠,分娩1例,无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结论宫腔镜是诊治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金标准,具有直观、微创、子宫损伤小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宫腔镜手术更具有其他术式不能替代的优点,手术中对于子宫内膜的保护会更有利于提高术后妊娠率,保持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对避免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付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抑郁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住院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的抑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庭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对神经外科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神经外科30例患者,分析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因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高龄、女性、留置导尿管、长期住院与合并糖尿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是神经外科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针对神经外科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闫坤;才燕;于海英;赵洪梅;鲁丽君;任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研究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通过Wexner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率82.5%、87.5%分别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6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保留肛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万川;张晓槟;杨清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方法1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出年龄段相同并只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和3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5%和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分别为8个月和5.1个月;OS分别为16个月和9.3个月。中位PFS和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与单纯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相比预期生存更长。

    作者:史磊;张红丽;杨东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70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是否较基线值增加20%将其分为左室重构(LVR)组和非左室重构(NLVR)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测静脉血中的HSP70,发病第3天和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结果 LVR组中HSP70水平高于NL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VR组中HSP70水平与LVEDV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后HSP70的表达参与了左室重构的发生,对左室重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纪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塞通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04例缺血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P<0.05);研究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低切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血塞通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万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ESWL与体位排石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和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结合体位排石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均采用ESWL结合体位排石进行治疗,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调整体位,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本次45例患者首次ESWL治疗后结石全部粉碎,随访半年,无一例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复诊结石排净率为97.8%。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结合体位排石能够有效提高残余结石排净率,针对残余结石部位不同进行体位调整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

    作者:李钢;张杨;刘中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组13例,中期组45例,晚期组4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诊断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6~72 h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平均发生时间(66.7±19.5)h,中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早期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律过缓为主,中期组以室性早搏为主,晚期组以房性与交界性早搏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经及时诊断后治疗总有效率88.7%,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猝死,病死率为1.6%。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时间和类型,有助于进行针对性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可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梁启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的血乳酸水平均采用乳酸氧化酶法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的血乳酸水平、血乳酸异常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年龄大的血乳酸水平高于年龄小的。预后观察组死亡的血乳酸水平高于生存的。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血乳酸水平较健康老人水平高,并且患者年龄越大血乳酸水平越高。血乳酸水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以作为检测病情以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作者:黄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先行16层螺旋CT平扫,再行CT血管成像(CTA),之后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并对SAH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共发现46例患者有56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阴性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作为参照,提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3%与100.0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作者:叶更新;周元敏;康水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