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对母婴的影响

刘文辉

关键词:胎膜早破, 羊水量, 母婴
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对母婴的影响。方法446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根据B超检查羊水指数将患者分为羊水过少组(84例)和羊水正常组(362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娩方式、胎儿窘迫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羊水胎粪污染、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等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根据观察结果选择正确分娩方式,羊水过少组患者剖宫产占46.4%,羊水正常组患者剖宫产占20.4%,两组在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羊水胎粪污染、低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羊水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新生儿Apgar评分≤7指标高于羊水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且羊水过少时对妊娠影响较大,宫内胎儿状况可能危急,应在分娩过程中严格监护,保障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观察抚触法护理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00例,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抚触护理和一般常规护理,并于出生时、出生42 d及出生后4个月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身长、体重和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方面的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42 d及4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系统的抚触可以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作者:胡殿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皮下脂肪不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分析皮下脂肪不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0例下腹部横切口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给予分层撕开法开腹以及皮下脂肪不缝合,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层开腹后缝合皮下脂肪,两组均后应用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为9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脂肪液化、伤口感染、术后硬结、术后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脂肪不缝合应用于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手术过程中,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尽快愈合,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廉,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袁孝禹;杨开琼;龚正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浮肩损伤两种内固定方式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纯锁骨内固定与联合肩胛颈内固定治疗浮肩损伤疗效。方法35例行手术治疗的浮肩损伤患者,通过内固定方式归为单纯锁骨内固定组(A组22例)和锁骨联合肩胛骨双内固定组(B组13例),采用Rowe评分及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分析两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钢板断裂断钉及感染等并发症。功能评分两组疗效良好。结论浮肩损伤破坏了上肩胛带复合体的稳定性,如存在不可接受的骨折移位,切开复位固定1或2处断裂是有必要的。

    作者:熊健;安荣泽;赵振营;王国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浅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风险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综合调查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结果未实施针对性防范管理前,消毒供应中心调查显示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达20起,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结论供应室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余艺英;苏秀凤;黄少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为其进行超早期溶栓及溶栓后的护理观察、并发症的预防等护理。结果7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完全康复,34例患者经过后续的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全部生活自理。患者从进入病区至第1次溶栓药物输注完毕时间为(90±10)min。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护理流程科学、严谨、无缝隙,为脑梗死溶栓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恐惧评分(2.2±0.6)分、疼痛评分(2.1±0.2)分、情绪不安评分(1.6±0.5)分,均低于对照组恐惧评分(3.4±0.5)分、疼痛评分(3.3±0.7)分、情绪不安评分(2.9±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胃肠外科管道护理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爱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在脑外伤后认知及独立性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患者认知及独立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具有认知及独立性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加用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够改善脑外伤患者认知及独立性功能障碍。

    作者:张玉淼;刘敏;曹慧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无痛人流术的手术室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无痛人流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60例行无痛人流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去年同期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手术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发现,观察组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意义(P<0.05)。结论对行无痛人流术患者实施手术整体护理,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术中疼痛感有效减轻,患者舒适度显著提升,应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邢丽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使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优于对照组70.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8.8%,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2.9%,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梁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3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茂华;叶彬;黎小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颅内肿瘤患者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7例颅内肿瘤患者,均予以护理干预,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应用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稳定生理体征。

    作者:杨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48例CMV肝炎患儿以入院时未予治疗前血CMV-DNA拷贝数≤1×104为组Ⅰ(25例),>1×104为组Ⅱ(23例),同时选择同期行体检的35例健康婴儿作为正常组,分析三组婴儿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结果48例CMV肝炎患儿中合并心肌损伤35例,占72.9%。心电图异常15例,分别为窦性心动过速11例, ST-T改变3例,房性早搏1例。组Ⅰ、组Ⅱ患儿治疗前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Ⅱ较组Ⅰ患儿AST、CK、CK-M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组Ⅱ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AST、CK、CK-MB、LHD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正常组心肌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V肝炎患儿易发生心肌损伤,病毒负荷越大,心肌损伤越重;其心电图改变多为非特异性,可通过CK-MB等心肌酶检测早期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心肌损伤绝大部分可恢复正常。

    作者:汤昔康;李汝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某三甲医院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红细胞输注的疗效,以提高红细胞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年红细胞输注患者185例的病案,记录输血前后血色素,红细胞输注量,计算血色素(Hb)改变值。结果输注前Hb检测率为93.5%,输注后Hb检测率为81.1%。输血前后Hb外科患者较高,内科较低。内科患者红细胞输注量略有增加。内科输血Hb改变值优于外科输血(P<0.05)。结论应加强对患者输血前后Hb的检测,客观分析红细胞输注适应证,评价输注后疗效。

    作者:涂源泉;张婵;梁格为;车忠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分析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基层医院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中医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半年复发率为6.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1.8%,半年复发率为15.1%,观察组临床效果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可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基层医院易开展,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利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鸟巢式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鸟巢式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3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鸟巢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新生儿疼痛评分、平均出箱时间、新生儿身体发育基本状况3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加鸟巢式护理能缩短新生儿出箱时间,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改善新生儿出生后的基本身体发育。

    作者:裴小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18个月,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2周,平均愈合时间10.6周。根据Dienst等功能评估表进行评定:优26例,良9例,差3例。结论 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利于复杂骨折的解剖复位、更多骨块坚强固定及大程度保留腕关节功能。

    作者:刘卓;孙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55.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帮助骨折及早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患者负重时间短,是目前临床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法。

    作者:付振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德对哮喘患儿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德对哮喘患儿骨密度的影响。方法8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长期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剂量分别为100μg、150μg,持续时间为9~12个月,再选取4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A、B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治疗后骨密度指标与治疗开始时及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德对于哮喘患儿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不影响哮喘患儿骨密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程汝挽;何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鼓室成形术后采用纳吸棉填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纳吸棉在鼓室成形术后填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例行乳突根治/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8例采用纳吸棉材料填塞术耳腔;对照组27例采用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材料填塞术耳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术耳疼痛情况及术后干耳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内术耳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2.51±0.49)分与(3.24±0.69)分,干耳时间分别为(23.67±2.14)d与(25.92±1.7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成形术后应用纳吸棉填塞术腔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抽取填塞物时对术耳的损伤,促进术耳康复。

    作者:周丰;张盛金;张耀明;尹娜;卓庆博;黄华艳;徐运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模型,以番茄红素灌胃治疗,并建立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小鼠整体外观、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各组小鼠肝脏匀浆中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的治疗作用。结果番茄红素对小鼠营养状态、应激能力等有所提升,可以降低肝组织AST、ALT活力,并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结论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蔡丽梅;李嘉慧;肖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