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威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食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总结30例患者在DSA引导下经口腔植入国产带膜支架的护理体会。结果30例患者DSA引导成功,都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顺利植入支架。结论掌握正确的DSA引导,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时秀霞;李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的临床方法及价值。方法92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在第二产程延长或者出现胎儿窘迫时观察组采用胎头吸引助产,参考组采用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助产成功率、失血量、无痛分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胎位异常多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操作方便,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利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将首次显现慢性支气管炎征象的29例划分为A组,首次表现支气管扩张征象的19例划分为B组,观察两组临床表现、肺功能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A组吸烟率、咯血率、咳大量黄脓痰率、固定部位湿啰音出现率(82.76%VS 47.37%,6.90%VS 57.89%,10.34%VS 57.89%,10.34%VS 52.63%)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未显现杵状指,支气管扩张部位多见于肺大泡、双上肺、肺气肿周围,后者多见杵状指,支气管扩张部位多见于双下肺、左舌叶。结论临床上可同时存在支气管扩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辅以高分辨率CT和辅助肺功能检查可保证诊断率。
作者:李敏莉;毛蓓;袁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综合调查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结果未实施针对性防范管理前,消毒供应中心调查显示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达20起,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结论供应室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余艺英;苏秀凤;黄少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施行个体化延续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对照组中的患者除了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两项指标外,其他的指标得分都低于实验组的得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个体化延续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实现对高血压护理的延伸性和持续性。
作者:季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救治危急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23例危急重症孕产妇,均经产科与ICU联合救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孕产妇转入ICU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高血压、产科出血以及合并重症肺炎等;有19例实施剖宫产(82.61%),4例阴道分娩(17.39%);25例围生儿中,6例死亡,其中有3例为胎死宫内,2例为家属终止妊娠,1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围生儿死亡率为24.00%(6/25)。结论对危急重症孕产妇实施产科联合ICU救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作者:简凤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宫腔粘连合并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术后开展延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168例宫腔粘连合并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均接受延续性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月经恢复正常者58例(69.0%),疾病认知良好者69例(82.1%),对护理满意者82例(97.6%),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腔粘连合并不孕症患者开展宫腔镜手术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可良好促进预后恢复,改善疾病认知程度,抑制并发症并提升临床满意度,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张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抚触法护理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00例,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抚触护理和一般常规护理,并于出生时、出生42 d及出生后4个月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身长、体重和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方面的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42 d及4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系统的抚触可以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作者:胡殿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气管主支气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对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AW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VR)、肺透明化重建(VR)和仿真内窥镜(CTVE)软件对图像重建数据行后处理重建,分别得到MPVR、VR和CTVE图像,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8例,11例分布在气管,4例分布在左主支气管,5例分布在右主支气管;管腔内窄基底结节6例,管腔内宽基底结节14例;生长不规则11例,成环状生长3例,偏心生长6例;6例向管腔内突出未向外浸润,4例轻度向外浸润,10例向外浸润并与相邻结构粘连;平滑肌肉瘤密度均匀,中度强化,脂肪瘤为低密度影,不强化,恶性肿瘤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能够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权生;刘华;杨鹏;吴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基层医院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中医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半年复发率为6.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1.8%,半年复发率为15.1%,观察组临床效果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可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基层医院易开展,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利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纳吸棉在鼓室成形术后填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例行乳突根治/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8例采用纳吸棉材料填塞术耳腔;对照组27例采用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材料填塞术耳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术耳疼痛情况及术后干耳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内术耳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2.51±0.49)分与(3.24±0.69)分,干耳时间分别为(23.67±2.14)d与(25.92±1.7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成形术后应用纳吸棉填塞术腔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抽取填塞物时对术耳的损伤,促进术耳康复。
作者:周丰;张盛金;张耀明;尹娜;卓庆博;黄华艳;徐运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5例超声首诊并通过随访证实的肠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腹部超声及高频超声探头联合扫查,依次探查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及脐周,观察有无包块,肠管有无扩张,肠管壁有无增厚,肠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肠间隙及腹腔内有无积液。结果105例患者中,肠壁肿块或腹腔内包块和腹腔积液或肠间隙积液是常见的超声阳性表现,其次为肠管扩张,腹膜增厚检出率低。结论超声显像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方便快捷,结合病史,有意识地进行肠道超声检查,可以首先发现一些疾病初期的表现及某些特征性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玮;陈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已成为严重危害孕产妇健康和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的发生与孕妇脂质代谢障碍、遗传因素、孕妇及胎盘血管内皮损伤有密切关系,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分子、组织、器官和系统改变与遗传因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氧化应激引起的血管内皮病变,进而导致胎盘低灌注状态,胎盘和脐带供血、供氧不足,是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主要原因。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讨论氧化应激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艳;邹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88例瘢痕子宫患者,对其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88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阴道试产40例,阴道分娩27例,阴道试产成功率为45.5%,产后出血量为180~580 ml。结论做好瘢痕子宫的临床观察,并根据产妇阴道的具体情况而决定采用适合的分娩方式。
作者:刘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茂华;叶彬;黎小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恐惧评分(2.2±0.6)分、疼痛评分(2.1±0.2)分、情绪不安评分(1.6±0.5)分,均低于对照组恐惧评分(3.4±0.5)分、疼痛评分(3.3±0.7)分、情绪不安评分(2.9±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胃肠外科管道护理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爱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观察组)纳入本次研究,另取同期4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空腹静脉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更低, IgM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大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与紊乱状况,通过测定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有效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因而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来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敏华;唐莉;祝俭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肛门镜下注射聚桂醇对出血性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出血性内痔患者2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聚桂醇注射)126例,对照组(采用消痔灵注射)122例;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与体征变化,并记录术后的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止血有效率均达到100.0%,但术后肛门内胀痛、肛缘水肿、尿潴留、术后2~6个月便血复发及肛门内硬结伴排便困难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镜下聚桂醇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优于消痔灵注射,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起寿;刘成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给予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以及两者联合。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C组降压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A组82.86%和B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且安全性高,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和借鉴。
作者:陈芳;李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以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顺产组(72例)和剖宫产组(30例),比较两组产妇骨盆肌力评分。结果阴道顺产组中肌力≤3分者51例,占70.8%;肌力≥4分者21例,占29.2%;平均肌力评分为(3.4±1.3)分;剖宫产组产妇肌力≤3分者13例,占43.3%;肌力≥4分者17例,占56.7%;平均肌力评分为(4.2±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剖宫产均会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产生影响,但阴道顺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因而,分娩后应及早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
作者:温延丽;张振武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