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赵雷;石翔

关键词:乳头状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除术,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忌含碘饮食及药物,所有患者均口服甲状腺激素(优甲乐100~200μg/d)进行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对患者采用放射性元素131I核素以清除术后功能性残留组织。结果本研究72例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其中3例(4.17%)复发,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06%。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2009~2013年洛阳市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人群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09~2013年洛阳市报告的乙肝病例的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洛阳市报告的乙肝年发病率为165.5/10万~46.9/10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5-岁组是乙肝的高发人群,乙肝发病以农民为主,男女比为1.3:1,不同的年龄组性别比不同。结论洛阳市乙肝防控效果显著,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产妇产前乙肝标志物的筛查,加大农村防控力度。

    作者:王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2500 g。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成熟度亦不同,胎龄越小,成熟度越低,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极弱,其患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而有效的治疗和监护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郜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肿1例

    患者女,58岁。因“呛逆4月,吞咽不畅1月余”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PE:T 37℃, 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50/70 mmHg,心肺(-)。胃镜示:距门齿24~27 cm见菜花样隆起,表面糜烂,质硬,侵及管腔1/3周径。食管钡透点片:食管中段钡剂通过缓慢,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度差,黏膜中断、破坏,受侵范围约4.0 cm。于2006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奇静脉弓水平,约4 cm×3 cm×2 cm大小,外侵奇静脉;食管下段有一直径约1.0 cm椭圆形囊性肿物,切开见肿物位于黏膜下,边界清楚,囊内含有半透明液体。术后病理(20066295)示:食管溃疡型腺鳞癌;食管(下段)潴留囊肿(病理示:平滑肌组织构成囊壁样结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

    作者:叶怀华;蒋毅;张新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浅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急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为其特点。术后护理工作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术后护理,特别是术后的神经外科护理明显的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出现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经验及体会,以及临床护理在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吸氧饮食护理、环境与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治疗护理、围生期护理等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母婴的临床安全,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颖霞;田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健康大学生压力性疼痛阈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健康大学生压力性痛阈情况,为临床疼痛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压力性测痛仪,选定前臂外侧肱桡肌处为测痛点,测定郑州某高校16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的压力性痛觉阈值(PPT)和压力性耐痛阈值(PTO)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PPT明显低于男性(P<0.001),男女组PT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对称部位PPT和PT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T值与身高、体重、BMI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双侧对称部位PTO值与体重以及右侧PTO值与BMI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进行临床疼痛评估时应重视压力性痛觉阈的个体化差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合理分析结果。

    作者:赵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附44例临床报告)

    目的:据临床病例探讨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79.16%),有效4例(16.67%),无效1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延缓心衰进程。

    作者: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诊的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结果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主要为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与黏膜感染;通过感染因素分析可知主要为患者年龄、意识状态、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疾病及吸烟和饮酒等,其中患者年龄越大,感染发生率则越高。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患者主要以泌尿道、上下呼吸道及皮肤与黏膜等感染为主,患者年龄越大则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时抗生素应用与侵入性操作也极易引发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进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满意度等进行分析,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舒适护理能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命质量,增加了护理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林秀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通气时间、GCS评分及误吸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几种常见因素,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的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蔺瑞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在钬激光碎石经皮肾镜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钬激光碎石经皮肾镜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超声引导建立皮肾通道,将钬激光光纤引入结石处进行钬激光有效碎石。结果超声组患者的穿刺定位时间较短,残余结石发生率及并发症均较X光组患者较低。结论在超声穿刺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残余结石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淑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5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治疗措施,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给予镇咳祛痰类药物、给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类药物、给予激素类药物吸入治疗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疾病相关知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氧疗执行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对呼吸锻炼的进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掌握疾病知识患者所占比例为95.6%,对照组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患者所占比例为80.4%,观察组掌握疾病知识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庭氧疗执行患者所占比例为86.4%,对照组家庭氧疗执行患者所占比例为74.8%,观察组家庭氧疗执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锻炼患者所占比例为93.6%,对照组呼吸锻炼患者所占比例为76.8%,观察组呼吸锻炼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陈凤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场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场MRI各扫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CA 25例,所有病例除MRI常规序列外,所有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17例;T1WI共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2个, T2WI发现病灶65个, DWI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病灶个88个。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余卫民;卢占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证手术室护理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并分析循证手术室护理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一组和二组各65例。一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一般的手术室护理,而二组的脑梗死患者则在一般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在患者心理、生理指标、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循证手术室护理。结果二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均比一组的患者好,术后的并发症较少,愈合也较快。结论循证手术室护理有助于脑梗死的治疗,相对于一般手术室护理,愈合较快,并发症少,是脑梗死治疗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应秀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对提升听力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听力,对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观察并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11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听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根据其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50例(80.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47例(94.00%),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的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作者:周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结果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高(69.23%),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64.81%、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刘会彩;陈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作者:张丹;王允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观察

    目的:对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4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时间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本院从2008年9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需要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分别在不同时间给予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时辰药理学原理,采用固定时间给予抗癌药物治疗肿瘤,不仅不影响药物疗效,可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小,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

    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作中存在射线危害的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的要求既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后代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又能有利于促进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放射性公众的顺利进行,所以接受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性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增;顾虹;康宇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