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顾虹;康宇龙
目的:分析耳鼻喉手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耳鼻喉手术患者90例,分为曲马多组(45例)和芬太尼组(45例),分别采取盐酸曲马多与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评价镇痛效果、术后5 h、10 h、24 h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率。结果曲马多组患者镇痛有效率(95.56%)高于芬太尼组(86.67%),术后5 h、10 h、24 h疼痛评分低于芬太尼组,不良反应率(4.44%)低于芬太尼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用于治疗耳鼻喉手术患者,可有效镇痛、减轻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率。
作者:李小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鉴别与治疗。方法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予以叙述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布鲁氏病的症状不典型误诊为脊柱结核而手术治疗(误治)。结论对慢性腰腿痛的,应详细询问病史,多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确立全面诊断观念,以免对布鲁氏病误诊、误治。
作者:王雪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场MRI各扫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CA 25例,所有病例除MRI常规序列外,所有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17例;T1WI共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2个, T2WI发现病灶65个, DWI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病灶个88个。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余卫民;卢占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intrameduary nail, TEIN)在儿童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JudetⅢ型和Ⅳa型的儿童桡骨颈骨折12例,应用TEIN进行复位固定。术后石膏支具固定3周,石膏支具拆除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畸形,在随访期无桡骨头过度生长、桡骨头缺血坏死及桡骨头骨骺早闭。根据Tibone和Stoltz功能评价标准,优10例,良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TEIN在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美观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鹏;徐光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了解蒙古族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蒙古族和汉族ALD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蒙古族ALD检出率高于汉族;②蒙古族ALD患病平均年龄较汉族年轻,平均饮酒年限比汉族长;③蒙古族ALD日饮酒量>200 g/d的患者多于汉族ALD;④蒙古族ALD肥胖率及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汉族;⑤蒙古族ALD生化检验中AST、AST/ALT>2、GGT、TG的变化较汉族明显。结论蒙古族ALD的临床特征与汉族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急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为其特点。术后护理工作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术后护理,特别是术后的神经外科护理明显的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出现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观察分析伤椎置钉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无感染,脊髓神经无恶化症状,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均进行1~2年随访。随访结束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弓根螺钉断钉、松动情况,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良好,伤椎脱位基本恢复。结论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能安全有效的复位和固定伤椎,矫正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并减少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达到维持伤椎矫正效果的目的。
作者:袁国伟;钟巍巍;巫水周;张建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04例,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患者的2.5%。经钡餐检查63例,内镜检查41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苏晓翼;张国军;刘永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以佳的心态接受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悲哀、沮丧、孤独等的情绪及心理负担,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还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佳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恢复健康的预期效果。结论对住院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艳芝;王艳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据临床病例探讨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79.16%),有效4例(16.67%),无效1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延缓心衰进程。
作者: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与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病理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经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或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检查异常者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LEEP,将LEEP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组织活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EEP术后检出CIN I 43例;CINⅡ18例;CINⅢ17例;宫颈炎20例;扁平湿疣22例;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与LEEP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67.5%,其一致性检验K=0.71。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均有诊断意义,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
作者:全启花;张丽兴;梁燕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73例临床分析。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24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儿73例,对照组患儿175例,其中实验组患儿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对照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无肺外损害。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同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损害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损害中,消化系统损害的患儿数多,占总患者数的42.47%,依次为血液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心肌损害、皮肤损害。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患儿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儿痛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防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外损害。
作者:廖思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在本院儿科就诊的CSP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机体炎性细胞指征水平。结果予以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机体炎性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后有效率与炎性指征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儿给予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可以相应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患儿的炎性细胞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惠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肺栓塞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漏诊,现将本院15例肺栓塞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郭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菌群分布以及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1800例育龄妇女中展开问卷调查,对于怀疑为生殖道感染的患者进一步进行相关感染检查,给予诊断为生殖道感染的患者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36.7%,病原菌中主要以G+菌为主,G-次之,之后为真菌、支原体及衣原体;影响生殖道感染的因素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卫生习惯、流产史、避孕措施、性伴侣以及洗浴方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菌群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掌握,在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
作者:王爱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作中存在射线危害的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的要求既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后代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又能有利于促进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放射性公众的顺利进行,所以接受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性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增;顾虹;康宇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压节律变化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进行观察,其中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LEAD组),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非LEAD组),两组患者实施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LEAD组比较, LEAD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等血压节律出现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非LEAD组患者杓型血压占68.33%, LEAD组杓型血压占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EAD组患者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强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林雪英;叶志东;陈晓;高凤;蔡云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忌含碘饮食及药物,所有患者均口服甲状腺激素(优甲乐100~200μg/d)进行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对患者采用放射性元素131I核素以清除术后功能性残留组织。结果本研究72例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其中3例(4.17%)复发,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06%。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雷;石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川崎病(KD)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疾病早期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55例川崎病患儿、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川崎病患者中,46例早期确诊,9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16.4%。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74例早期确诊,38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34.0%。KD与IM各自的早期确诊组与延迟确诊组相比,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其他系统,确诊难度大。因二者均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动态监测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作者:陆海明;梁翠苗;李淑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增加患者安全。方法对2009~2010年发生护理53例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与护士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制度、工作流程、管理、带教不到位等因素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低年资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高发人群。结论医院管理层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多层面共同采取对策是降低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凤梅;崔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