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刘会彩;陈国华

关键词:乙型肝炎, 病毒基因分型,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结果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高(69.23%),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64.81%、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宫颈LEEP刀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方法与病理活检结果的相符率以及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宫颈锥切术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LEEP刀锥切术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梅;邓海燕;陈裕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辛伐他汀致乳腺疼痛1例报道

    2011年12月~2012年6月本院接诊1例短时间内血脂急剧增高患者,该患者,女,42岁,半年内在饮食控制情况下,患者甘油三酯从6.6 mmol/L增加到9.13 mmol/L,随即于2012年6月2日开始口服辛伐他汀40 mg,1次/d。6月16日,患者左侧乳腺乳头处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疼痛,呈刺痛,阵发加剧,查体左侧乳腺乳头处直径约2 cm大小范围压痛明显,随即停用该药,停药3d后疼痛缓解,压之疼痛减轻,停药1周后,疼痛完全消失。随即换为服用脂必妥900 mg/次,2次/d,未再出现疼痛。

    作者:王欣;李浩;高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式。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0例,对其进行一般治疗和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结果痊愈率为76.67%,好转率为20.00%,死亡率为3.33%,治疗有效率为96.67%。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选择合理的对症治疗以及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永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影像医学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自2013年8月起根据PCAS建立方案建立PCAS系统,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展开PACS运行,并对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PACS系统的运行促使本院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图像传输及储存更为便利,有利于远程会诊的实现。结论在临床中有效应用PCAS系统可大大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缩短报告周期,图像更为清晰且储存更加便利,可实现远程会诊,为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作者:范彦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恢复良好;35例患者恢复不良;7例患者死亡,其中呼吸衰竭所致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死亡2例、发生脑疝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有脑积水、CSF蛋白水平及CSF氯化物等。

    作者:朱增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健康大学生压力性疼痛阈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健康大学生压力性痛阈情况,为临床疼痛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压力性测痛仪,选定前臂外侧肱桡肌处为测痛点,测定郑州某高校16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的压力性痛觉阈值(PPT)和压力性耐痛阈值(PTO)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PPT明显低于男性(P<0.001),男女组PT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对称部位PPT和PT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T值与身高、体重、BMI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双侧对称部位PTO值与体重以及右侧PTO值与BMI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进行临床疼痛评估时应重视压力性痛觉阈的个体化差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合理分析结果。

    作者:赵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

    目的:探讨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鉴别与治疗。方法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予以叙述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布鲁氏病的症状不典型误诊为脊柱结核而手术治疗(误治)。结论对慢性腰腿痛的,应详细询问病史,多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确立全面诊断观念,以免对布鲁氏病误诊、误治。

    作者:王雪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通气时间、GCS评分及误吸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几种常见因素,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的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蔺瑞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60名实习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启发式教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况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见习教学中效果显著。

    作者:邵礼成;陈广辉;颜丽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本院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根据事先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作者:姚小舍;秦文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满意度等进行分析,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舒适护理能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命质量,增加了护理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林秀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人工股骨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观察组优良率92.50%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具有独立行走能力,活动量较大的老年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早期获得较好的功能。

    作者:肖建斌;李世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作者:张丹;王允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

    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作中存在射线危害的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的要求既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后代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又能有利于促进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放射性公众的顺利进行,所以接受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性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增;顾虹;康宇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附48例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仅采取院内急救,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证手术室护理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并分析循证手术室护理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一组和二组各65例。一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一般的手术室护理,而二组的脑梗死患者则在一般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在患者心理、生理指标、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循证手术室护理。结果二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均比一组的患者好,术后的并发症较少,愈合也较快。结论循证手术室护理有助于脑梗死的治疗,相对于一般手术室护理,愈合较快,并发症少,是脑梗死治疗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应秀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诊的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结果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主要为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与黏膜感染;通过感染因素分析可知主要为患者年龄、意识状态、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疾病及吸烟和饮酒等,其中患者年龄越大,感染发生率则越高。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患者主要以泌尿道、上下呼吸道及皮肤与黏膜等感染为主,患者年龄越大则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时抗生素应用与侵入性操作也极易引发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进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给予B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6%, 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 B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神经缺损指数为(7.49±3.8), B组神经缺损指数为(2.6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霞;陈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重症肺炎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的疗效

    目的:观察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在本院儿科就诊的CSP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机体炎性细胞指征水平。结果予以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机体炎性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后有效率与炎性指征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儿给予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可以相应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患儿的炎性细胞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惠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分析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帕金森患者60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观察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熊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