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朱增红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分析, 预后,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恢复良好;35例患者恢复不良;7例患者死亡,其中呼吸衰竭所致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死亡2例、发生脑疝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有脑积水、CSF蛋白水平及CSF氯化物等。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88例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死亡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其能有效缩短消化道出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脊柱结核治疗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椎体骨性融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舒文政;杨景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智能移动呼叫器在护士责任管床制的应用和体会

    目的:介绍一种护士责任管床的工具。方法2011年6月份开始妇产科在采购办和器械科的协助下更换了旧的呼叫器,改用智能化呼叫器,每个护士可以随身携带呼叫器无论在病区哪个地方都可以收到办公护士,患者和医生的呼叫,从护士管床,医护沟通,护护沟通及护患沟通,护理有效工作时间,及时解决患者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跟踪。结果智能移动呼叫器明显提高了医护沟通,护护沟通及护患沟通的有效性,患者的及时服务也明显提高了,缩短了护士的工作时间,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移动呼叫器作为一个科学工具跟多功能护理车一样推进了护士管床责任制和优质护理工程的进展。

    作者:路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作者:李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经验及体会,以及临床护理在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吸氧饮食护理、环境与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治疗护理、围生期护理等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母婴的临床安全,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颖霞;田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作者:张丹;王允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上消化道出血104例临床分析

    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04例,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患者的2.5%。经钡餐检查63例,内镜检查41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苏晓翼;张国军;刘永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对提升听力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听力,对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观察并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11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听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根据其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50例(80.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47例(94.00%),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的患者采取耳穴压豆配合听宫穴点叩术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作者:周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果52例患者共进行4420例次血液透析,心律失常443例次,发生率为10.0%,其中室性早搏为常见,且>50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结论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陶瑾;申新宏;马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肿1例

    患者女,58岁。因“呛逆4月,吞咽不畅1月余”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PE:T 37℃, 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50/70 mmHg,心肺(-)。胃镜示:距门齿24~27 cm见菜花样隆起,表面糜烂,质硬,侵及管腔1/3周径。食管钡透点片:食管中段钡剂通过缓慢,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度差,黏膜中断、破坏,受侵范围约4.0 cm。于2006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奇静脉弓水平,约4 cm×3 cm×2 cm大小,外侵奇静脉;食管下段有一直径约1.0 cm椭圆形囊性肿物,切开见肿物位于黏膜下,边界清楚,囊内含有半透明液体。术后病理(20066295)示:食管溃疡型腺鳞癌;食管(下段)潴留囊肿(病理示:平滑肌组织构成囊壁样结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

    作者:叶怀华;蒋毅;张新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附44例临床报告)

    目的:据临床病例探讨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79.16%),有效4例(16.67%),无效1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延缓心衰进程。

    作者: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早期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其预后的预测作用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早期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其预后的预测作用是否显著。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计86例,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并根据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高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6个月后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含量与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为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组(35例),对照组为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组(51例),二者比较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为影响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的因素。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是影响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侯金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60名实习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启发式教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况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启发式教学在内分泌科见习教学中效果显著。

    作者:邵礼成;陈广辉;颜丽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新生儿复温方法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新生儿复温方法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86例新生儿低体温患者,分为辐射床复温组与暖箱复温组,分析两组复温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暖箱复温组具有较高稳定性,明显优于辐射床复温组;辐射床复温组出现肺出血症状6例,高于暖箱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暖箱复温能够较好的控制速度,具有理想性复温曲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王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诊的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结果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主要为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与黏膜感染;通过感染因素分析可知主要为患者年龄、意识状态、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疾病及吸烟和饮酒等,其中患者年龄越大,感染发生率则越高。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患者主要以泌尿道、上下呼吸道及皮肤与黏膜等感染为主,患者年龄越大则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时抗生素应用与侵入性操作也极易引发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进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

    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作中存在射线危害的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的要求既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后代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又能有利于促进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放射性公众的顺利进行,所以接受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性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增;顾虹;康宇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给予B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6%, 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 B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神经缺损指数为(7.49±3.8), B组神经缺损指数为(2.6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霞;陈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5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35例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者35例,均取石成功,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者3例,高淀粉酶血症者4例,少量出血者5例,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栓塞15例误诊分析

    肺栓塞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漏诊,现将本院15例肺栓塞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郭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川崎病(KD)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疾病早期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55例川崎病患儿、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川崎病患者中,46例早期确诊,9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16.4%。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74例早期确诊,38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34.0%。KD与IM各自的早期确诊组与延迟确诊组相比,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其他系统,确诊难度大。因二者均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动态监测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作者:陆海明;梁翠苗;李淑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