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椹婷;张丽;李媛;丁安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并发肺血栓栓塞(PTE)是内科急症中危重而棘手的问题,死亡率高.给予恰当的治疗,对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科成功救治的1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友;姜丽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ICU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骨折、髓内针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严重并发症之一,以长骨及骨盆骨折后多见.FES以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下淤血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特征.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发病急骤,病情重,往往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易误诊.现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FES48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春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临床上影响弱视治疗结果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以戴镜、遮盖等经典疗法为主,精细作业、仪器或光盘训练等衍生方法为辅的综合疗法治疗82例弱视患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2例弱视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总疗程约18~24个月,总有效率为87.2%,进步率为6.8%,无效为6.1%.结论 经典疗法治疗弱视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治疗中要重视患者的依从性;对低年龄非正常视力患者,如屈光度较低应密切观察,可避免过度治疗;弱视伴全身情况如脑瘫患儿治疗效果较差.
作者:辛奕菁;吴丽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分析和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防范措施.提出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并将法规和知识融于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刘琼;江云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年龄与弱视程度及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10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进行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诊年龄越大,弱视程度越重;3~6岁组疗效优于7~9岁组, 7~9岁组优于10~12岁组;3~6岁组与7~9岁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与3~6岁组、7~9岁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年龄越小,程度越轻,疗效越好.
作者:李庆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因反复心前区针刺样疼痛2年,加重3 h入院.2年来患者反复出现阵发性心前区针刺样疼痛,位于胸骨右缘2、3肋间,每次发作1~2 min缓解,无他处放射,发作多无诱因,体力活动无受限.
作者:谭继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给予术前、术后康复指导.结果 43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86%,通过及时介入治疗和术后有效的护理,急诊PCI对患者安全有效,满意率高.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介入治疗,可使梗死的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TIMI血流3级发生率高,并发症少,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作者:韩名娟;任桂芝;刘振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对效应细胞的增殖和杀瘤活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培养其为树突状细胞,用冻融法制备肝癌细胞的全抗原并致敏树突状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实验,获取树突状细胞激活的特异性效应T细胞.用MTT法测定效应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观察枸杞多糖在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杀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枸杞多糖单独对T细胞无明显的增殖能力,但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且能增强效应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瘤活性.结论 枸杞多糖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增强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肿瘤的活性.
作者:袁征;单铁英;潘秀兰;张书红;王玉霞;张文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礼仪培训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培训、在实行礼仪规范化服务的回顾性总结.结果 使护理人员加深了对护理职业礼仪服务内涵的认识,认识到礼仪服务对患者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 通过对护士的礼仪培训,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王召芳;夏继平;叶凤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分析不同遮盖方式治疗弱视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者,分为遮盖眼睛组(A组)及遮盖眼镜组(B组)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1.2%;B组有效率94.4%,治愈率61.1%,无效5.6%.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A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作者:吴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管镜定位下切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50例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 50例均顺利找到乳管内肿瘤并切除. 结论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病变定位准确,使手术范围缩小,简单易行,术后美容效果好,极大提高了病变的诊断率和手术切成功除率.
作者:耿洪涛;赵广才;冯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在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疗效.方法 124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和抗生素治疗组(62例).对照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抗生素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头孢噻肟钠4~6 g/d及左氧氟沙星针剂200 ml/d静脉应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显效率、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心衰患者抗生素治疗不是其必须措施,应用抗生素与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寇民生;耿丽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缩宫素是由下丘脑室旁核中合成后从垂体后叶分泌的一种环八肽.它与颗粒内的后叶素运载蛋白(neyrophysin)结合,沿下丘脑神经元的神经轴运送至垂体后叶储存.对子宫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子宫收缩.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在妊娠过程中逐渐增加,足月时达高峰.
作者:谷玉珍;马仁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引起的面神经麻痹,除面瘫外,病侧乳突部疼痛,以耳廓和外耳感觉迟钝,外耳或鼓膜出现疱疹为特征.糖尿病并发Hunt综合征临床较少见,治疗较困难.笔者自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自明;潘廷甫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又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颅内出血(ICH)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新生儿窒息正确和规范的复苏直接关系到HIE及ICH的预防和预后.我国卫生部和中华围产学会在2003年7月正式成立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委员会,组织翻译了英国第四版新生儿复苏教程(NRP)[1],旨在规范化指导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工作.
作者:胡玲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上较为常见,本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对26例(29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三联术),随访观察6个月~1年以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清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并发内出血3例(胃黏膜出血2例、脾窝出血1例),其中1例脾血管残端出血者行再次手术止血;并发感染12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4例,腹腔内感染2例;术后发热3例;肠系膜血栓1例;轻度肝昏迷2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再出血1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质量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因血流受阻,门静脉内血流则经交通支逆流至体循环系统,侧支循环形成,产生静脉曲张症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凶险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出血,往往出血量大、速度迅猛、止血困难、并发症多,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休克.因此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对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而做好围术期及并发症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郝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龄初产妇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高龄(≥35岁)和正常年龄(<35岁)两组重度子痫前期单胎妊娠初产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及围生儿的终结局.结果 观察组内科合并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低体质量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儿窘迫、新生儿畸形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龄初产妇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对对妊娠结局有着不利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有效的预防保健和临床处理.
作者:李翠梅;陈雁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处理措施.方法 对85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TURP麻醉处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麻醉均一次成功,麻醉效果满意,患者无痛感,尿道松弛,手术顺利.多数患者在麻醉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加速输液的同时用麻黄碱纠正.无一例发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PS)、呼吸抑制、头痛,术后镇痛效果好,术后48 h内VAS评分0~3分.发生皮肤瘙痒4例,恶心呕吐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TURP期间术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若估计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冲洗液应用量过大的患者,应给予预防性的补钠、利尿、脱水等处理,从而预防水中毒、低钠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瑞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呈增高趋势,而由其造成的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如何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已成为各级医务人员的课题和责任.作为一名社区医师如何对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努力将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经成为问题的关键.
作者:鹿启民;刘红芝;付燕燕;张芳;宋远见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