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分析

伍啸青;戴龙;魏云;陈忠龙;谭东

关键词:伤害, 死亡,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 - 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 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2 - 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为149 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 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潮汕两英镇地区6所中学的3 708名中学生的自行车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筛选出的502例伤害病例,根据同学校、同年级、同性别的原则,在骑乘自行车上下学而未发生自行车伤害的学生中,按照1∶3匹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骑车者搭扶其他车辆(OR=1.603,95% CI=1.174~2.189)、骑车者骑车带人(OR=1.395,95% CI=1.119~1.746)、乘坐自行车时搭扶其他车辆(OR=1.776,95% CI=1.356~2.327)、乘坐自行车时与骑车者打闹( OR=1.594,95% CI=1.202~2.117)、父亲在外工作或经商(OR=1.500,95% CI=1.194~1.88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OR=3.320,95% CI=1.979~5.570)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5 000元(OR =0.257,95% CI=0.076~0.719)为保护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身不良的骑车行为、父亲在外和家庭经济水平低是影响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冀艳虎;李丽萍;卢耀贵;张铭志;高杨;Griffiths Sian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10年台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麻疹发病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专病管理系统资料,对2010年台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台州市确诊麻疹病例99例,主要发生在4~6月,年龄小于1周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33.33%,20~40岁年龄组存在发病小高峰.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6.76%.流动人口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23.23%,麻疹病例院感史例数占26.26%.结论 年龄小于1周岁婴儿为麻疹控制中的重点人群.应尽可能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加大查漏补种工作的力度,提高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覆盖率,并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作者:魏文;王连华;王滨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1-2008年蒲城县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防治乙肝,了解发病趋势,掌握流行特征,现将2001-2008年蒲城县乙肝报告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所有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陕西省蒲城县2001 -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报表,人口数据来源于蒲城县统计局.

    作者:冯凤玲;贺明侠;张崇农;杜晓岚;郭琳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凭祥市首轮越南籍跨境务工人群艾滋病血清学和行为学调查

    目的 了解凭祥市越南籍跨境务工人群艾滋病血清学状况及行为学特征,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1年3月份,在广西凭祥市的弄怀和浦寨2个边境贸易城采用“滚雪球”、“同伴推动”等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梅毒、丙肝抗体检测.结果 接受调查的400人中,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为85.86%,但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低,仅为59.60%;调查对象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89.75%).6.34%的男性对象承认近1年内有商业性行为,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率为55.56%;97.60%的已婚对象近1年内与配偶或固定性伴有性关系,近1年与配偶或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0%,近1次与配偶或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安全套的使用率只有8.77%.HIV抗体阳性率为1.00% (4/400),梅毒、丙肝检出率分别为0.75%(3/400)和2.50%(10/400).35.00%的调查对象在过去1年中接受过外展服务.结论 跨境务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全面,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获得宣传教育和干预服务的比例较低.急需针对跨境务工人群的薄弱环节加强宣传干预,同时提高宣传干预的覆盖率,推广使用安全套倡导安全性行为,控制艾滋病性病经性途径传播.

    作者:何波;农丽萍;张建明;李冰;何香新;黄祖斌;钟海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螺内酯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MCs,设正常对照组、醛固酮(10-7 mol/L)刺激组、不同浓度螺内酯(10-7、10-8、10-9mol/L)干预组.以2',7'-二氯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为细胞内H2O2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系膜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醛固酮刺激系膜细胞48 h后,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增加,上清液中MDA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螺内酯干预可明显抑制醛固酮刺激下的系膜细胞的上述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螺内酯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大鼠MCs氧化应激,该作用可能是其肾脏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刘皆;叶山东;胡圆圆;徐将;董崇周;王怡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效果定性评价

    目的 定性评价卫生应急管理模块化培训的效果,探索卫生应急管理人员适宜的培训模式.方法 通过管理人员过程记录及监控、培训前后问卷调查以及学员访谈座谈进行评价.结果 培训过程完整,组织管理到位,学员依从性好,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设计新颖,效果好,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可在时间安排、教师点评、案例设计方面进行改善.结论 本次培训提高了学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而影响了学员的思维和行为,同时,为卫生应急管理培训提供了适宜的培训模式.

    作者:袁逸文;关丽征;李星明;郭蕊;李香蕊;王亚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顺义区10所中学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中学生1 756名,目前顺义区中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知晓率一般,高中组学生知晓率高于初中组.在中学生对病毒性肝炎态度的调查中,80.58%的调查对象认为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实际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5.16%.通过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活动是中学生获取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 目前顺义区中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今后应采用不同方式加大对中学生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

    作者:王凤双;张松建;张文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伤害干预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9年广州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000名在校本科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伤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采用x2检验分析大学生伤害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伤害类型、地点和致伤活动的性别分布.对可能影响大学生伤害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调查之日的前3个月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54%,人次发生率为25.39%,2次以上伤害占总伤害的44.67%.男生伤害发生率(20.83%)高于女生(11.26%),非独生子女(17.43%)高于独生子女(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发生率高,为6.32%.不同性别致伤情况、地点不同.男生前3位致伤情况为扭伤、碰撞/挤压伤和跌倒/坠落伤,不同于女生的扭伤、割伤和跌倒/坠落伤;男生常见的致伤活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发生率为17.36% (75/432),女生是在走路时(4.88%,26/53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骑车逆行、进行自行车/滑板等特技活动是大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上网常进行多媒体娱乐、有网络成瘾症状等行为的大学生伤害发生少.结论 大学生伤害形式主要为扭伤,男生、非独生子女及有相关风险行为者伤害的风险较高,应针对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开展相应的行为干预.

    作者:王畅;王声湧;董杉;彭淋;代金芳;李文浩;董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分析

    目的 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 - 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 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2 - 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为149 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 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作者:伍啸青;戴龙;魏云;陈忠龙;谭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包头市昆区1999-2010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1999 - 2010年包头市昆区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9-2010年报告的昆区辖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W/AIDS)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昆区1999-2010年累计报告HIV/AIDS 61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者为主,占78.7%;感染人数主要集中在15~44岁年龄段,占78.7%;感染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8.7%;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毒品和性传播为主,占86.9%;自2005年以来,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结论 包头市昆区艾滋病感染人数1999-2010年共发现61例,2005年以来,感染人数逐年增多,感染人数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壮年,静脉注射毒品和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提示艾滋病感染有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发展的趋势,需进一步加强干预措施.

    作者:王春梅;任忠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大规模人群应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后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特征,进一步观察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广州市2009年10月28日~2010年8月31日期间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信息和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个案数据,分析相关特征.结果 共接种575 412人,报告183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80/10万,其中异常反应发生率为5.39/10万;52.5%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接种疫苗后24 h内,以发热、红肿多见,多数不良反应预后良好.接种疫苗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为13岁及15岁男孩各1名,其中1例死亡.结论 大规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但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许建雄;傅传喜;云雪霞;蔡衍珊;谭慧峰;张春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襄阳市襄州区2001-201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2001 - 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 - 2010年襄州区菌痢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区2001-2010年10年共报告菌痢1 041例,年均发病率为10.28/10万,发病高峰为2006年,发病率为28.60/10万,其次是2007年(16.18/10万),2009年低(4.26/10万);2001 - 2010年各年份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48/10万、7.76/10万、9.54/10万、9.76/10万、8.80/10万、28.60/10万、16.18/10万、4.98/10万、4.26/10万和6.89/10万.发病季节性特点显著,夏秋季节高发;地区分布广泛,缺水地区发病率高于非缺水地区.发病以20岁以下人群为主(61.19%);男性病例637例,发病率为12.27/10万;女性病例404例,发病率为8.19/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8∶1;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33.53%),其次是学生(30.07%)及散居儿童(21.33%).结论 襄州区2001-2010年菌痢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暴发疫情的可能.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和学校等集体用餐人群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作者:刘光定;李苌辉;曾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5-2007年兰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兰州市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状况及趋势,分析癌谱结构,确定重点防治人群.方法 收集兰州市5区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常住人口中所有新发和死亡的恶性肿瘤病例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统计分析发病率及其相关指标.结果 2005 -2007年兰州市5区登记报告恶性肿瘤10 594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4.39/10万,其中,男性为229.29/10万,女性为177.52/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64.98/10万,男性为191.51/10万,女性为138.51/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出女性29.16%.发病率居前10位的肿瘤,男性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淋巴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2.12%;女性依次是乳腺癌、肺癌、宫颈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肝癌、卵巢癌、子宫体癌和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5.57%.5区中,城关区恶性肿瘤病例数多,占兰州市的50.39%;西固区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为225.03/10万.3年间,兰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2.84,P=0.005).男性发病率上升趋势显著(x2趋势=2.37,P=0.018).结论 兰州市居民恶性肿瘤以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及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为主,严重威胁居民健康.西固区是重点防治地区,男性和老年人群是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王晓辉;张小栋;李辉玲;刘玉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安全套使用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MSM同伴招募调查对象,在MSM活动场所进行安全套使用等相关因素的匿名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00人,近1次、近6个月不同性伴肛交/阴道交安全套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有x2=21.82,P<0.001和x2=28.26,P<0.001),男性、男男卖性使用率较高(73.8%、66.7%,45.5%、46.2%),男男买性、女性使用率较低(47.1%、47.9%,29.4%、3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近6个月男男肛交数,近1年是否做过HIV检测并知道结果、接受润滑剂免费发放、接受过同伴教育,艾滋病知识是否来源于咨询服务、宣传材料发放,是否知道性伴从不用安全套、是否知道性伴健康状况,不同场所寻找性伴这10个方面近6个月男男肛交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3、9.850、6.663、7.525、5.213、4.208、10.042、4.121、12.319、8.456,均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年龄、做过HIV检测并知道结果、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宣传材料发放、不知道性伴健康状况、寻找性伴的场所,近1年做过HIV检测并知道结果(OR=0.074)、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宣传材料发放( OR=0.409)、以酒吧/歌舞厅/会所(OR=10.495)、浴室/公园/公厕(OR =36.601)、互联网(OR=10.807)为主要性伴寻找场所者近6个月男男肛交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高,年龄≥35岁(OR=0.330)、不知道性伴健康状况(OR =0.892)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结论 MSM人群安全套使用较低,受年龄、预防性服务、健康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加大行为干预力度.

    作者:王毅;徐杰;李志军;张光贵;李六林;樊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睡眠质量及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于200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徐州市居民健康状况资料中抽取16 893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并调整混杂因素,计算OR值及95% CI.结果 研究对象中睡眠质量良好、一般、差3组2型糖尿病新发现率分别为5.39%、6.30%和11.66%.睡眠质量一般、差两组2型糖尿病新发现率同睡眠质量良好组2型糖尿病新发现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98和44.90,均有P<0.05).睡眠时间<6h、6~8h、>8h组的2型糖尿病新发现率分别为7.95%、5.69%和6.47%,睡眠时间<6h组与睡眠时间6~8h组2型糖尿病新发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8,P<0.05).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非职业性体育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年龄、体质指数、2型糖尿病家族史、睡眠质量差和每天睡眠时间<6h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每天睡眠时间<6h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雷;张盼;娄培安;余加席;陈培培;张宁;陈娜;姜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雅安市15岁以上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雅安市15岁以上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免疫抗体水平,探讨防控乙肝策略与措施.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采集15岁以上中学生、大学生、工人、从业人员人群血清4 693份,应用ELISA初筛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者再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复检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筛和复检乙肝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1.62%、54.55%,初筛低于2006年全国和四川省水平,复检则高于2006年全国和四川省水平;男女乙肝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筛和复检后阳性率均以从业人员高,分别达57.32%和67.94%,中学生低,初筛和复检后仅为33.57%和49.07%,4类人群(中学生、大学生、工人、从业人员)乙肝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抗-HBs阳性率在25~岁组和50~岁组有两个高峰,各年龄组乙肝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检后与初筛比较,乙肝抗-HBs抗体阳性率提高近13个百分点.结论 建议今后在做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同时,应考虑将乙肝防控重点向15岁以上群体倾斜;ELISA检测乙肝抗-HBs敏感性明显低于RIA,需在今后工作中区别应用.

    作者:周启富;陈云霞;周成林;杨超美;付清培;刘海礼;陈海平;董春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桂林市HIV感染者/病人配偶间HIV传播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桂林市HIV感染者/病人配偶间HIV传播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筛查2005 - 2010年所有桂林户籍的HIV确证阳性且有配偶的感染者或病人,对其个案调查信息资料中配偶HIV抗体检测结果和高危行为进行调查和核实,选择其中没有静脉吸毒、多性伴、有偿供血和输血等HIV感染的危险行为史的配偶为调查对象,对配偶HIV双阳组和HIV单阳组传播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核实与分析.结果 共有345对HIV双阳或单阳配偶,HIV双阳率72.8%(251/345),HIV单阳率27.2%(94/345).345对配偶中有明确配偶间传播130对,传播率37.7%,其中男传女103例,占79.2%,女传男27例,占20.8%.双阳组传播方和单阳组先感染方在年龄、安全套使用率、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桂林市配偶间HIV传播率较高,影响配偶间HIV传播的主要因素为安全套使用率低、年龄大、感染者体内CD4细胞计数低、病毒载量高.

    作者:张振开;邓燕;文小青;陈伟;周芸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人白细胞抗原和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体应答的影响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效的措施,但仍有5%~10%的接种者不能产生有效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应答.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影响机体对各种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近年来,各国学者比较了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接种疫苗后不同抗-HBs水平人群的分布情况,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区(A、B、C)、Ⅱ类区(DP、DQ、DR)、Ⅲ类区(C4A)和细胞因子基因如白介素-2(- 330)、肿瘤坏死因子-α(- 308)、干扰素-γ(5644)等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乙型肝炎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机理.

    作者:朱冬梅;王洋阳;周乙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100%安全套使用项目(CUP)干预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效果

    目的 评价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门诊患者100%安全套使用项目(condom use programme,CUP)干预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武汉市两所MMT门诊的213名静脉注射吸毒者作为干预组,免费发放安全套,半年内接受3次100%CUP干预,于基线、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问卷调查安全套使用情况;选择武汉市另两所MMT门诊的91名与干预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静脉注射吸毒者作为对照组,仅免费发放安全套,进行血清学检测和问卷随访.结果 12个月后,干预组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68.08%)明显高于对照组(2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衣原体/梅毒新感染率(2.82%/2.35%)低于对照组(13.19%/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有P<0.001,P=0.011).结论 100%CUP能有效降低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军红;钟宝亮;刘艳;王鹏;王朔;严峻;欧阳盛;付至莺;陈冬青;何培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安徽省阜阳市2008-2010年恙虫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2008- 2010年阜阳市恙虫病流行特点,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恙虫病发病统计数据,对阜阳市2008-2010年恙虫病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 -2010年阜阳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604例,年均发病率为2.39/10万,其中2010年发病率高,达3.17/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和11月份,占96.69%;不同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814,P=0.416);不同年龄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大,恙虫病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x2趋势=394.936,P<0.001);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占恙虫病发病总数的81.62%.结论 阜阳市恙虫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龄差异.在流行季节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孙良;宋秀萍;万俊峰;朱理业;刘奇泉;杜杰;孙业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