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诺昔康、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及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观察

章杭;张帆;李丰

关键词:氯诺昔康, 芬太尼, 丙泊酚, 人工流产术, 麻醉及镇痛, 术后镇痛, 人流术, 无痛人流, 手术方法, 异丙酚, 总结, 用药, 痛苦, 疼痛, 患者
摘要:常规人工流产术中(以下简称人流术)容易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适,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探讨无痛人流手术方法是极有必要的.我们运用丙泊酚(异丙酚)、芬太尼和氯诺昔康作为人流术的麻醉及镇痛用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规范结核病治疗不得强制搭售其他药品

    近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对所有符合免费抗结核治疗条件的患者,均应执行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规定的化疗方案,予以规范治疗,不得强制搭售其他药品.

    作者:高淑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合并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环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渗湿止泻散口服加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效果观察

    为探讨小儿渗湿止泻散口服加蒙脱石散(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我们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并与常规治疗做对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金敏;程红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氯诺昔康、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及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观察

    常规人工流产术中(以下简称人流术)容易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适,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探讨无痛人流手术方法是极有必要的.我们运用丙泊酚(异丙酚)、芬太尼和氯诺昔康作为人流术的麻醉及镇痛用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章杭;张帆;李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效果观察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症性损害,在我国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的首位.此病顽固,易复发,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理想.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效果观察

    眩晕是外周迷路或中枢前庭通路失常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我们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眩晕,并与山莨菪碱治疗做比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及分组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眩晕患者98例,分为倍他司汀治疗组(治疗组) 50例和山莨菪碱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18~70岁,平均40.5 岁;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0例(40.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例(30.0%),梅尼埃病8例(16.0%),前庭神经元炎4例(8.0%),不明原因3例(6.0%).对照组年龄16~71岁,平均39岁;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14例(各占29.2%),梅尼埃病11 例(22.9%),前庭神经元炎5例(10.4%),不明原因4例(8.3%).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等相似.

    作者:仲永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均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肺结核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都名列第一.这些结核病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而大多数抗结核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作用.同时,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大国,加之近年来脂肪肝、酒精性肝炎不断增多,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现象更加普遍,这极大限制了抗结核药物的应用,进而影响了抗结核治疗的效果.因此,掌握抗结核药与肝损害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正确处理方法,才能达到佳的抗结核治疗目的.

    作者:马丽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236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结果分析

    我们于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23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定性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 IgM),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阳性,表明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存在,现整理分析如下:

    作者:吴俊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卫氏并殖吸虫病误诊为乳腺肿瘤1例

    患者男性,31岁.因右侧乳腺包块2个月入院. 2个月前,患者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包块,轻度压痛.在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14d,包块无明显缩小,且渐长大.入院体检: T 37℃,P 98次/分,R 20次/分,BP 132/75mmHg,心肺无异常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侧乳头上方可及约 4cm×5cm包块,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压痛.腹部及四肢无异常发现.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0.46×109/L,中性粒细胞 0.29,淋巴细胞0.184,嗜酸性粒细胞0.43;癌胚抗原(CEA )0.97ng/ml,癌抗原125(CA125)2.954U/ml.B超示:右侧乳腺乳头及乳晕区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6mm× 9mm,边界毛糙(性质待定);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3mm× 8mm.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陈明兴;官洪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6例护理

    成不必要的损伤,密切观察皮损症状减轻或加重情况.黄疸者注意有无肝脾肿大,观察皮肤黄染程度;贫血者留意血象及出血现象.观察是否有体重不增及低蛋白性水肿;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患儿的反应、前囟及惊厥,防止神经性梅毒的发生.另外,要注意吉海反应的发生,其发生机制与梅毒治疗时大量螺旋体被杀死有关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高热、寒战、心率增快、烦躁、呕吐、腹胀、皮损加重等症状.

    作者:沈建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锌缺乏360例临床分析

    我院儿科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对1020例儿童进行了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参加锌检测的儿童共1020例,均为本地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儿童,均为有可疑锌、钙缺乏症状、发育营养欠佳、免疫力低下或家长主动来院要求检测者.男612例,女408例,男女比例为1.5∶1.<1岁 60例(5.9%);1岁~,562例(55.1%);3岁~, 348例(34.1%);6~12岁50例(4.9%).其中有不同程度锌缺乏儿童360例,发生率35.3%.

    作者:郝瑞卿;戴晓华;安百玲;王惠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章丘市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425例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防止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传播,我们结合大专院校每年度新生入学体检,于2008年9月对大专院校新生中425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了血清标志物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华;宁霞;侯凤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鼻塞、耳鸣2例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有报道使用本品导致腹泻腹痛、荨麻疹、药物热等不良反应.近年笔者遇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鼻塞、耳鸣现象.报道如下:

    作者:薛伟祥;王长和;王巧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在电视腹腔镜的窥视下,利用特殊器械通过腹壁小戳孔在腹腔内施行胆囊切除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痛苦轻、出血少、时间短及康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胆囊良性病变的治疗,成为评价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 [1].但LC术也有其自身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我院2005年1月至2007 年12月对576例LC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贵香;钱国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三十四)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50%~60%.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推拿手法、机械牵引、理疗、药物和功能锻炼等.有研究显示,颈椎关节内外环境力学失衡,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之一,推拿手法、机械牵引和功能锻炼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椎关节的力学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不足.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首先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詹红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老年人自杀倾向的护理对策

    近年来,由于家庭矛盾、社会竞争等原因,一些中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增大,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32例中老年自杀者.现将其自杀原因作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沈林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消炎止痛膏外敷治疗输液所致甘露醇渗漏效果观察

    由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输注的药物较多,输液时间较长,且常需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液体,加上部分患者常伴意识障碍、烦躁等,故发生静脉渗漏几率较大.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消炎止痛膏外敷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输液所致甘露醇渗漏,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君怡;吴娇玲;安冬月;叶迈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全程健康教育对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的有效药物之一是α干扰素,它能达到持久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控制疾病的进展,正规疗程结束时 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V-DNA转阴率30%~40%[1] .但其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疹、脱发、体重减轻、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甚至甲状腺疾病和精神异常,导致个体产生应激状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造成治疗中断.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对使用α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指导,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董苗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致全身性不良反应1例

    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在临床麻醉应用中大多不做皮内注射试验.笔者在临床应用中遇到1例应用利多卡因后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金王;朱学良;吴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不典型成人麻疹19例误诊原因分析

    笔者收集了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两院收治的 19例不典型成人麻疹误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均为来两院就诊的患者,且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 [1].男12例,女7例;年龄19~49岁,平均25.2岁;外来务工13例 (13/19),本地居民6例(6/19);误诊时间2~6天;有麻疹疫苗接种史8例(8/19),无麻疹疫苗接种史5例(5/19),不详6例(6/19).

    作者:张幼萍;张敏珍;史维斌;唐延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