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6例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HCY、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CY、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结论 α-硫辛酸能降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DN)患者血浆HCY水平,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并能拮抗ET-1,升高NO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河北省疾病监测系统居民健康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综合全省8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疾病监测资料,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和统计分析.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统计.结果 监测人群粗死亡率352.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7.33/10万,男性粗死亡率420.0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8.07/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282.82/10万,标化率为272.07/10万.居民主要死亡标化死亡率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148.71/10万,构成比45.39%)、恶性肿瘤(68.70/10万,构成比21.59%)、呼吸系统疾病(34.32/10万,构成比10.37%)、损伤和中毒(32.07/10万,构成比9.37%)、消化系统疾病(7.04/10万,构成比2.19%).结论 慢性病是威胁全省疾病监测点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理环境以及加强社会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分析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两例病例,其中的指示病例为医院发热门诊送检标本检测发现,第二例病例为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因病例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现.该起疫情为广东省首起学生赴美参赛后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两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均较轻,发热3 d,病程分别为6 d和10 d.共涉及91名密切接触者,失访12人,其余全部追踪到并进行医学观察.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见二代病例.结论 此次疫情为赴美国参加比赛团队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倡从甲型H1N1流感流行区归国人员自行医学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能及早发现可疑病例,有助于防止疫情扩散.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系统的心理矫正模式对冠心病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A型行为模式(TABP)或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入选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心理干预组(B)进行研究,对心理干预组施行系统规范化心理矫正后,对两组进行心理学评估.并同时随访观察6个月至2.5年,观察两组临床上的差异影响.随访阶段B组心理辅导不间断,以维持巩固B组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 系统心理矫正前后两个月的心理评估分数B组均低于A组(P<0.05),术后随访临床出现情况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心理矫正能有效的纠正A型行为和负性情绪,使反复就诊和支架再介入例数明显降低.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解厦门市思明区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制工作,现将思明区2004-2007年性病报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全面了解莱芜市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2007年莱芜市莱城区妇幼保健所积极争取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学龄前儿童健康查体活动.通过对查体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学龄前儿童的牙齿患龋率非常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城市农村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引起各方注意,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高的2个县和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 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高的县达到69.0/10万,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 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再发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再发伤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7年对深圳市18所监测点学校共4 350人进行<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07)>问卷自填.结果 深圳市青少年伤害的总报告率为23.57%,其中,再发伤害报告率为14.29%.伤害发生组的青少年每年人均发生伤害2.3次,而再发伤害组每年人均发生伤害3.2次.发生过伤害的人中60.6%会再次发生伤害,再发伤害组所发生的伤害事件占伤害总事件的82.9%.青少年的再发伤害与学习成绩、吸烟、饮酒、学校类型有关.结论 青少年的再发伤害较为严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干预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再发伤害各危险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预防伤害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保护农民的身体健康,分析农药使用中的职业卫生问题,减少农药中毒,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前,为了阻断乙肝的传播,母亲HBsAg(+)的新生儿出生后,七师各医院产科普遍采取3种方法, 即新生儿出生后按0.1.6方案接种10-10-10 μg乙肝疫苗、30-30-30 μg乙肝疫苗、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简称高免)+10-10-10 μg乙肝疫苗(出生24 h接种高免后,再按1.2.7方案接种10-10-10 μg乙肝疫苗),其阻断乙肝传播的保护效果引起关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更加准确的制定预防策略和更加有效地实施干预,深入了解儿童伤害的外因和后果.方法 根据ICD-10编码对广东南澳县和浙江常山县2006年4月~2008年3月两年的伤害监测报告卡进行外因编码和后果编码,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广东南澳县不同性别儿童的伤害外因编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后果编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的伤害外因编码和伤害后果编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浙江常山县不同性别儿童的伤害外因编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后果编码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的伤害外因编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68),而后果编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跌倒仍是儿童伤害的重要原因,但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而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主要是头部.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域,性别,年龄制定和实施不同的伤害预防措施,更加有效地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通过对中、美两国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式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如招生标准、培养年限、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等,以期为抓住当前高校和卫生机构改革的契机,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提供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有益经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头面部损伤的规律、形成原因和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青岛市两个区检察机关1996-2003年间法医鉴定资料完整的头面部损伤案例175例进行分析.结果 175例头面部损伤中,损伤部位多的为头部,损伤程度多的为轻伤,损伤类型多的为一种损伤,致伤类型多的钝器伤,损伤多发生在5~8月,街道是事件的高发地点,损伤多为无预谋、由偶然口角而引发的.结论 头面部损伤在人体各部位损伤中发生率较高且往往较为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而住院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内科住院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做好自身的管理和控制, 提高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医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医学院2 130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一717名,大二533名,大三880名.结果 医学本科生对HIV/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于蚊虫叮咬、与艾滋病病人共用毛巾衣物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仅为36.7%和54.3%.医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存在一定歧视,有79.9%的医学生不愿到艾滋病感染者处购物,76.4%的医学生不愿与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感染者共同进餐.与大一新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对HIV/AIDS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但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为却相对较差.结论 当今医学生对 HIV/AIDS的认识与专业要求尚有较大距离,提示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仍十分必要.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引言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及粮农组织(WHO/FAO 2002)建议,控制在全球蔓延的肥胖病和预防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所需的平衡膳食应包括:热量摄入平衡(55%~70%来自碳水化合物,15%~30%来自总脂肪,10%~15%来自总蛋白);缓慢释放热量的食物,即总热量中仅10%来自快速消化的糖类(单糖和双糖),而约40%来自复糖,如膳食纤维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院校创新教育,弘扬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医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增强,更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创新教育包括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性教师队伍、整合综合性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改革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在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开辟道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西狂犬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分析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广西2004-2006年累计报告狂犬病病例1 59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8/10万;死亡1 598例,死亡率为1.08/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防城港(5.40/10万)、来宾(2.11/10万)、贺州(1.81/10万)、河池(1.51/10万)、钦州(1.43/10万)和桂林(1.27/10万)六市发病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9岁及40~74岁的儿童及中老年发病较多,共发病1 231例,占病例总数的77.03%;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46∶1;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居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5.33%、15.39%和9.14%.累计实验室确诊13例,仅占病例总数的0.81%.结论 农村养犬数增加,犬的免疫接种率低,疫苗质量及管理把关不严,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卫生宣教不到位等是狂犬病发病率回升的主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农村人群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行为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贵池区的地形特点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利用自编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表对抽取的446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居民对乙型肝炎的知识得分总体偏低,平均(4.57±4.88)分(总分为19分),对乙型肝炎的三大传播途径认识不清楚,血液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以及母婴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31.17%、24.44%、28.92%.大多数居民对乙肝疫苗(HepB)接种认识不足,只有27.80%的居民表示接种过HepB,23.09%的居民希望接种HepB.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过肝炎、亲人中有乙肝患者、检测过乙肝抗原是得分高的主要因素.结论 农村居民对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应在居民中加强开展关于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及HepB的接种.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潮汕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填式问卷调查,对该地区6个学校3 544名中学生进行自行车伤害发生情况、骑乘自行车时的危险行为、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 潮汕地区农村中学自行车伤害发生率为11.0%,男生高于女生,15岁中学生高于其他年龄组中学生;不同年级、性别、是否住宿和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4.6%的中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选择不同交通方式上下学的中学生因自行车导致的伤害发生率有差异.有乘骑自行车危险行为者易发生自行车伤害(P<0.01),其中单手离把撑伞和骑车带人的行为多,分别为1 600人(69.7%)和973人(42.4%).结论 潮汕农村中学生骑乘自行车上学普遍,自行车伤害发生率高,与性别、年龄和家庭经济有关;在骑乘自行车时存在较多危险行为,提示预防和降低儿童青少年交通伤害的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