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病伴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刘端绘;赵洪磊;李光;陈纪言

关键词: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造影, 胸痛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胸痛与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9例因胸痛入院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以及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19例高血压病伴胸痛的患者中诊断心肌缺血101例,73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为61.3%,冠状动脉迂曲、僵硬、血流减慢.结论长期高血压而出现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可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但可出现冠状T波、运动试验性阳性,应进一步提高对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复杂临床表现的认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464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术后并发症,以及其防治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穿刺部位皮下血肿16例(3.45%),其中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0.43%),同时并发动-静脉瘘1例(0.22%);血管迷走反射12例(2.59%);腹膜后血肿1例(0.22%);肾功能损害10例(2.16%).术后各并发症经观察和及时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陈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经动态血压监测将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35例,非杓型组49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IL-6、TNF-α、sIL-2R明显升高(P<0.001;P<0.001;P<0.001),IFN-γ明显降低(P<0.01);夜间血压下降与IL-6、TNF-α、sIL-2R负相关[收缩压(SBP)与IL-6:r=-0.347,P<0.01;SBP与TNF-α:r=-0.427,P<0.005;SBP与sIL-2r:r=-0.309,P<0.01;舒张压(DBP)与IL-6:r=-0.292,P<0.05;DBP与TNF-α:r=-0.462,P<0.005;DBP与sIL-2R:r=-0.278,P<0.05];夜间血压下降与IFN-γ正相关(SBP与IFN-γ:r=0.263,P<0.05;DBP与IFN-γ:r=0.24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L-6、TNF-α、sIL-2R与夜间血压下降直线相关(SBP:F=6.742,P<0.005;DBP:F=6.138,P<0.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作者:周全;魏宗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伴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胸痛与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9例因胸痛入院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以及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19例高血压病伴胸痛的患者中诊断心肌缺血101例,73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为61.3%,冠状动脉迂曲、僵硬、血流减慢.结论长期高血压而出现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可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但可出现冠状T波、运动试验性阳性,应进一步提高对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复杂临床表现的认识.

    作者:刘端绘;赵洪磊;李光;陈纪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巨大左室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远期随访

    目的分析探讨巨大左心室机械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1982年5月~2003年4月,我院为148例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70mm的患者实施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手术.其中男1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26±12.37岁.随访136例,总随访率97.89%,随访平均人年计6.12年.结果远期死亡21例,5、10、15年生存率为90.31%、80.27%、72.62%.术后心功能、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巨大左心室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远期疗效满意,术前LVDD、LVEF、术中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保留和三尖瓣成形术是影响术后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春曦;黄达德;伊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下急诊心外科手术13例

    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常规应用及对其理论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CPB对机体和器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各种危重病心搏骤停时,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技术(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ECPB)行心肺复苏;心血管手术后病情恶化采用ECPB支持可争取时间,做进一步抢救治疗;在保证介入治疗安全及抢救介入治疗以外等方面ECPB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本文回顾分析我院应用ECPB治疗13例心胸外科危重患者的情况,探讨ECPB在心胸外科开展的条件、方法及临床应用指征.

    作者:李晓林;游庆军;蒋锡初;常建华;金小寅;张永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原因分析110例

    梗死后心绞痛(PI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早期心肌再梗死和梗死延展的高危因素[1],可增加患者病死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1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PIA发生的有关原因.

    作者:李京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2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ECG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 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新标准.

    作者:孙同文;张彦周;李莉;张彭湃;邢晓文;邱春光;王乐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 65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收缩期狭窄程度判定心肌桥,并根据收缩期狭窄程度分为3级.结果共检出69例心肌桥,检出率2.6%,部位均位于左前降支.其中1级狭窄59例(85.5%),2级狭窄9例(13.0%),3级狭窄1例(1.4%).21例(30.4%)在心肌桥近端有粥样硬化病变,28例(40.6%)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1例95%收缩期狭窄病例置入冠脉内支架,其他病例经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收缩期狭窄是临床判定心肌桥的唯一依据.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事件,对于有缺血症状者应予适当治疗.

    作者:熊龙根;陆东风;刘世明;许博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电图RavL+Sv3电压诊断左室肥大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心电图RavL+Sv3电压在诊断左室肥大(LV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30例的心电图传统标准电压和RavL+Sv3电压,计算其诊断LVH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①与传统标准比较,RavL+Sv3标准及二者联用时,诊断LVH的敏感性、准确性显著提高,特异性相近;②随电轴左偏,RavL+Sv3电压诊断LVH的敏感性升高更显著,而特异性、准确性相近.结论RavL+Sv3标准及二者联用诊断LVH优于传统标准,并可弥补传统标准的某些不足.

    作者:朱本银;汤勇;杜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性心脏损伤救治分析

    外伤性心脏损伤为急症,并发心脏破裂者多数因大量、快速失血而发生失血性休克,于现场或转运途中死亡.故尽早、快速诊断,紧急外科手术抢览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我院1996年9月~2001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心脏损伤5例,经紧急外科手术抢救均获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陈家松;林乌拉;吴强;陈志毅;陈阳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附50例报告)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49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人工瓣膜急性失功9例中,术后菌落样赘生物和心内膜炎2例,左室腔内残留腱索卡住碟片2例,破裂的左心室后壁卡住后瓣叶1例,碟片边缘缺损1例,碟瓣瓣钩断裂1例,陈旧及机化血栓形成2例,均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急症手术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术后瓣周漏2例,限期手术,采用带垫片直接褥式缝合修补.生物瓣衰败39例中,二尖瓣位19只猪瓣及18只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1例.47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换瓣术后病人多是处于心功能已损害至严重程度或急症时期,手术死亡率高,掌握好再次换瓣手术指征、时机及方法,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东;王春祥;刘天起;王明华;刘鲁祁;马延平;李培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Ⅳ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将24只16周龄的SHR随机分为3组:2组分别予以丹参和卡托普利治疗1个月,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未用药作为空白对照组.同时,以8只同龄WKY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WKY大鼠比较,SHR的血压显著升高(P<0.05);BUN、Scr升高(P<0.05),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Co-Ⅳ)明显升高(P<0.05).丹参和卡托普利治疗1个月后,与SHR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GF-β1、Co-Ⅳ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明显降低SHR血中TGF-β1、Co-Ⅳ含量,对SHR肾损害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作者:刘晓梅;李树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内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区域性差别的研究,进一步估测左右冠脉内的介入操作所固有的围术期风险性.方法对130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术后的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①与PCI术前相比,术后第1、第2、第3天QT离散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校正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P<0.05);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②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均大于左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③QTd、QTcd在右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下壁导联长于前壁导联,反之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前壁导联长于下壁导联.结论成功PCI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总体安全性,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右冠脉支架后仍然可能比左冠脉支架后大,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王枫岭;黄振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冠心病血运重建--循证2004(二)

    2 DES的有关技术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ES在支架选择、展开、释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尽管目前资料还不够充分,部分研究结果已对DES提出了许多技术要求.

    作者:聂绍平;马长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总结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麻醉处理经验.方法97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0.3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麻醉维持用芬太尼30~40μg/kg、维库溴铵0.1mg·kg-1·h-1.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7例,死亡率7.2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的关键是保持适当心率,在围术期尤其是在CPB前尽量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作者:邵兵;刘琴湘;郭训;刘玉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胰岛素泵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急危重症,并发糖尿病(DM)时病死率增加,加之机体应激反应,血糖往往难于控制.2002年3月~2004年5月我们采用胰岛素泵调控DM并发AMI的血糖2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广军;戚慧;白娟;王继征;何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8月2日~2001年12月31日,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为43~73岁,平均为65.1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血管病变程度均大于70%.ⅠVD(Ⅰ支血管病变)3例(3.8%),ⅡVD(Ⅱ支血管病变)11例(13.8%),ⅢVD(Ⅲ支血管病变)66例(82.5%),合并左主干病变27例(33.8%),血管狭窄程度为50%~90%.心脏射血分数为40.3%~62.6%,平均为47.3%,合并有糖尿病31例(38.6%)、高血压27例(33.8)、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2例(2.5%)、颈内动脉狭窄大于60%8例(10%)、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45%).术中发现主动脉钙化斑块2例(2.5%),术中改成体外循环手术2例(2.5%).结果用LIMA-左前降支76例,左桡动脉桥5例,其余联合应用大隐静脉搭桥,应用单支桥或序贯式搭桥或Y型桥的方法Ⅰ支血管病变搭桥4根,Ⅱ支血管病变搭桥25根,Ⅲ支血管病变搭桥205根,全组人均搭桥2.9根(1~5根).围术期心梗1例,死亡1例,脑卒中发生1例.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结论OPCABG避免了CPB的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对体外循环高危病人更有益.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因手术难度较大,需对病人有一定选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曹德生;王凤林;刘鹏;李京宏;王非;林凡;杨煜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的概念是由美国化学工程师RoberLanger与医生Josephe P Vacanti[1]于1987年共同提出,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确立,其定义为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和开发,能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组织工程学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认为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目前组织工程面对许多挑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关键问题之一.

    作者:施东辉;廖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术后康复及中期随访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36例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Bentall手术;11例行Bentall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或降主动脉支架术(腔内隔绝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次全弓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瓣动瓣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术后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功能恢复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正确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2.78%,其中急诊手术为12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为8.3%;择期手术24例,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P=0.029和r=0.624,P=0.004,有显著相关性.主动脉阻断时间>10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200分钟与分别≤100分钟和≤200分钟的病人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出院35例患者全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及中期随访.术后康复治疗3个月至36个月后(平均治疗9个月),31例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中30例(96.78%)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术前左室舒张未内径和与术后康复时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6,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后康复时间呈负相r=-0.83,P=0.002,有高度相关性.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随访25.7个月.随访病人无心血管相关事件.结论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尽早手术治疗及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可望进一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并可减少ICU插管时间.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和左室射血分数低者,术后康复治疗时间要足够长.重视后期药物治疗,可望进一步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程远植;陶凉;刘燕;黄维勤;朱团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急性期死亡率由过去的30%降至目前的8%左右,但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药物再灌注和导管介入再灌注仍然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的主要策略[1],现就STEMI的现代治疗研究进展作复习展望.

    作者:叶林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