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心肺血管及肿瘤疾病网www.haobody.com

关键词:肺血管
摘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89例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简便、安全、心肌保护效果佳,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应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各种心脏手术89例,报道如下.

    作者:周海波;李温斌;花光斌;张建设;宋先荣;李立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并发症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并发症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固相免疫层析技术检测AMI患者发病第1、3、5和7天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根据结果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阳性组和弱阳性组,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缺血性胸痛、心源性休克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和阳性组的心力衰竭、缺血性胸痛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弱阳性组(P<0.01),但前两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变化情况可做为估计AMI近期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陈晓曦;姚光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005雅培心血管学术巡回研讨会在京沪鹏城三地举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欢迎订阅《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手术指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脱垂(AVP)和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年龄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2岁前手术病例13例,B组为5岁后手术22例.参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手术所见,探讨疾病发展过程及手术结果.结果35例患者中,AVP发生率为65.7%.其中A组AVP的发生率为30.8%,AR的发生率为15.5%;B组AVP发生率为86.4%,AR的发生率为54.5%.8岁以上发生AVP14例(14/14,100%),AR 11例(11/14,78.6%);13岁以上发生AVP+AR 6例(6/6,100%).B组术前及术后A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AVP及AR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作者:陈瑞;刘彩霞;唐伟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vedilo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CHF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维地洛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25 mg bid×90d)治疗.结果卡维地洛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47.8%)和总有效率(91.3%)均较对照组(26.1%和65.2%)显著提高(P<0.01),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卡维地洛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结论用卡维地洛辅助治疗CH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丽杰;韩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TⅢ↑/STⅡ↑及STV2↓/STavF↑比值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RVMI)常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闭塞所致.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体表心电图常规12导联往往不加做右室V3R-5R导联容易造成RVMI漏诊.现结合STⅢ↑/STⅡ↑及STV2 ↓/STavF↑的比值来判断对RVMI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杰;吴玉娟;王敬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起搏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自1958年首次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人工心脏起搏不断得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今起搏器技术水平已相当完满,起搏器结构精密,功能复杂和精巧,起搏方式也有多种.但是要让起搏治疗达到大效果,除了与起搏器本身及参数设定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要具体分析患者的情况,采用佳的起搏方式.

    作者:桂春;朱立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6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61例,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24例,左下肢34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在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18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从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进行3例无保护ULMCA治疗.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心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1例(拒绝外科手术).其中开口、体部及末端分叉病变各1例.1.2方法术前3 d开始服用阿司匹林300 mgqd,噻氯匹定0.25 g bid或氯吡格雷75 mg qd,阿托伐他汀钙10 mg qd,酌情使用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术中静脉用肝素8000OIU,每小时追加1000 IU.术后回到CCU病房监护,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到正常的1.5~2倍.

    作者:过云峰;陈风;汪渝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投稿及稿件查询指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影响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变化,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不给药,抑肽酶组给抑肽酶总量300万KIU,其中50万KI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250万KI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半小时(T2)、CPB结束(T3)、停CPB后2 h(T4)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水平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受到抑制(P<0.01),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PB过程中,抑肽酶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王沂娟;李鹏飞;邵换彰;赵武斌;刘百舸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替米沙坦对压力超负荷性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营养素-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压力超负荷性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周造成后负荷增高型大鼠模型,存活大鼠随机分为肥厚组和替米沙坦组,另设8只作为假手术组.替米沙坦组灌胃给药(3 mg·kg-1·d-1),连续4周.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室质量指数,放免法测定心肌和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心肌的CT-1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肥厚组SBP、DBP和MABP显著升高(P<0.05),LVMI和RVMI亦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和C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P<0.05),降低LVMI和RVMI(P<0.05),AngⅡ含量显著降低(P<0.01),CT-1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压力超负荷性大鼠表达上调的CT-1参与心室重构;替米沙坦下调CT-1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其防治心室重构的机制之一.

    作者:余江恒;李法琦;胡咏梅;宋碧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改为月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抑郁与冠心病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分析中,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越传统的生物因素,成为与死亡有关的首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冠心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前列,而抑郁又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首要原因,本文就抑郁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机制、治疗进行简单阐述.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持续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

    作者:郭建浩;陈耀强;邓宁星;陈若峰;周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

    脑钠素(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是继心钠素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个新成员.1988年首先由日本的Sudoh[1]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广泛分布于心、脑、肺、肾,主要由心室分泌,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扩血管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血浆脑钠素水平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敏感指标,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并对心衰的预后有预测价值[2-5].

    作者:乔薇;张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一氧化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冠状微循环障碍等.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通术的迅速开展,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出现了一个飞跃.

    作者:宋秀荣;刘仁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43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较为多见,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现就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43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日辉;聂荣华;马军柏;张拥军;詹波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