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手术指征

陈瑞;刘彩霞;唐伟椿

关键词:下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外科手术, 选择性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脱垂(AVP)和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年龄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2岁前手术病例13例,B组为5岁后手术22例.参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手术所见,探讨疾病发展过程及手术结果.结果35例患者中,AVP发生率为65.7%.其中A组AVP的发生率为30.8%,AR的发生率为15.5%;B组AVP发生率为86.4%,AR的发生率为54.5%.8岁以上发生AVP14例(14/14,100%),AR 11例(11/14,78.6%);13岁以上发生AVP+AR 6例(6/6,100%).B组术前及术后A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AVP及AR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焦虑性障碍误诊为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报告

    焦虑症常伴有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失眠、紧张、惊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貌似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误治.现将近年来诊治过的因明显心血管系统症状而就诊的22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孔洪;唐英蓉;姜荣建;舒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宽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测量已确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00例(研究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并以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为一种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怀京;黄容晖;刘晓松;丁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4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41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418例,其中经正中切口414例,左外侧小切口4例.患者搭桥数目1~5(3.1±0.9)根,应用左侧乳内动脉274根,桡动脉21根.结果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2~6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65.0±23.0)ml,输库血146例(34.9%),二次开胸12例(2.9%),早期心肌梗死4例(0.9%),心绞痛6例(1.4%),心功能不全8例(1.9%),心律失常30例(7.2%),早期死亡4例(0.9%).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柏本健;万峰;辛凌澎;王春贵;王吉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TⅢ↑/STⅡ↑及STV2↓/STavF↑比值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RVMI)常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闭塞所致.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体表心电图常规12导联往往不加做右室V3R-5R导联容易造成RVMI漏诊.现结合STⅢ↑/STⅡ↑及STV2 ↓/STavF↑的比值来判断对RVMI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杰;吴玉娟;王敬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房颤动的再认识(二)

    1心房颤动(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原因可以粗略地分为心血管方面和非心血管方面.心血管方面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病窦综合征、心脏肿瘤、心脏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Wolf-Parkinson-White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杜昕;马长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延迟性局限性心包压塞4例

    1984年6月至2004年3月,我院开展体外循环手术2141例,发生延迟性局限性心包压塞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健;汤服民;罗运成;王留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并发症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并发症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固相免疫层析技术检测AMI患者发病第1、3、5和7天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根据结果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阳性组和弱阳性组,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缺血性胸痛、心源性休克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和阳性组的心力衰竭、缺血性胸痛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弱阳性组(P<0.01),但前两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变化情况可做为估计AMI近期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陈晓曦;姚光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紧张素原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I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对100名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和52名冠造结果正常及18名门诊常规体检且无冠心病史者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CHD)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67、0.79和0.44、0.63,P<0.05),而C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075和0.064,P>0.05).结论AGT基因变异与CHD发病具有相关性.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CHD的危险因素,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则无关联.

    作者:贾永平;任洁;吕吉元;郭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投稿及稿件查询指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vedilo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CHF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维地洛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25 mg bid×90d)治疗.结果卡维地洛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47.8%)和总有效率(91.3%)均较对照组(26.1%和65.2%)显著提高(P<0.01),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卡维地洛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结论用卡维地洛辅助治疗CH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丽杰;韩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吸入一氧化氮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吸入一氧化氮(NO)对室间隔缺损术后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16例为治疗组,在呼吸机辅助期间吸入外源性NO;以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13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氧分压及相关时间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吸入NO可以显著降低心率,对中心静脉压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虽然两组经皮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别,但是吸入NO组Pa02显著提高.治疗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平均动脉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吸入NO后二氧化氮、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吸入前(P<0.05),但仍在允许范围.结论吸入NO是治疗VSD手术后PH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致余;马增山;董铭峰;马胜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室拖带中的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对隐匿性间隔旁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能够快速、准确鉴别室房传导途径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射频消融(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共55例,55例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内膜标测心房逆传激动顺序均为向心性分布,诱发心动过速后,以快于心动过速10~20次/min的频率起搏心室(RV)、观察心室被起搏刺激完全夺获之前的心室融合波是否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或延迟,若有可诊断为间隔旁道逆传参与的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若无即可排除AVRT.结果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发生心房逆传,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1.89%,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1.89%,临床准确性为94.55%.结论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是一种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重要方法,而且简便快捷、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秋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手术指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脱垂(AVP)和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年龄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2岁前手术病例13例,B组为5岁后手术22例.参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手术所见,探讨疾病发展过程及手术结果.结果35例患者中,AVP发生率为65.7%.其中A组AVP的发生率为30.8%,AR的发生率为15.5%;B组AVP发生率为86.4%,AR的发生率为54.5%.8岁以上发生AVP14例(14/14,100%),AR 11例(11/14,78.6%);13岁以上发生AVP+AR 6例(6/6,100%).B组术前及术后A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AVP及AR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作者:陈瑞;刘彩霞;唐伟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一氧化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冠状微循环障碍等.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通术的迅速开展,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出现了一个飞跃.

    作者:宋秀荣;刘仁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起搏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自1958年首次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人工心脏起搏不断得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今起搏器技术水平已相当完满,起搏器结构精密,功能复杂和精巧,起搏方式也有多种.但是要让起搏治疗达到大效果,除了与起搏器本身及参数设定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要具体分析患者的情况,采用佳的起搏方式.

    作者:桂春;朱立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移植材料的选择

    目的总结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移植材料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我们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共9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本组患者男性74例,女性16例,年龄48~74岁.心功能Ⅱ~Ⅳ级,单支血管病变6例,双支血管病变20例,三支血管病变64例.合并高血压30例,陈旧性心梗18例,慢性肺阻塞性通气障碍14例,糖尿病18例,室壁瘤3例,急性心梗2例.选用乳内动脉搭桥88支,桡动脉搭桥84支,大隐静脉搭桥109支.结果无死亡病例,全部痊愈出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胸骨裂开3例,胸腔积液8例,肺炎肺不张12例,心律失常15例.随访6~36个月,心电图检查无新的缺血和梗死表现,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正确的选择移植材料是提高血管桥通畅率、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措施.移植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决定.

    作者:郑庆林;薄学荣;索峰;冯文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欢迎订阅《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89例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简便、安全、心肌保护效果佳,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应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各种心脏手术89例,报道如下.

    作者:周海波;李温斌;花光斌;张建设;宋先荣;李立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