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致余;马增山;董铭峰;马胜军
焦虑症常伴有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失眠、紧张、惊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貌似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误治.现将近年来诊治过的因明显心血管系统症状而就诊的22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孔洪;唐英蓉;姜荣建;舒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心房颤动(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原因可以粗略地分为心血管方面和非心血管方面.心血管方面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病窦综合征、心脏肿瘤、心脏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Wolf-Parkinson-White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杜昕;马长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变化,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不给药,抑肽酶组给抑肽酶总量300万KIU,其中50万KI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250万KI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半小时(T2)、CPB结束(T3)、停CPB后2 h(T4)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水平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受到抑制(P<0.01),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PB过程中,抑肽酶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王沂娟;李鹏飞;邵换彰;赵武斌;刘百舸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冠状微循环障碍等.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通术的迅速开展,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出现了一个飞跃.
作者:宋秀荣;刘仁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非体外循环的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ra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带来的一系列心、肺、脑、肾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离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已被众多学者认可为一种安全、经济、临床效果很好的手术方法,且更适宜那些具有高危因素、无法耐受CPB的冠心病患者.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间我院为26例具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施行OPCAB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杨适园;康松涛;彭湘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宽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测量已确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00例(研究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并以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波离散度、P波大宽度为一种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怀京;黄容晖;刘晓松;丁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RVMI)常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闭塞所致.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体表心电图常规12导联往往不加做右室V3R-5R导联容易造成RVMI漏诊.现结合STⅢ↑/STⅡ↑及STV2 ↓/STavF↑的比值来判断对RVMI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杰;吴玉娟;王敬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vedilo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CHF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维地洛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25 mg bid×90d)治疗.结果卡维地洛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47.8%)和总有效率(91.3%)均较对照组(26.1%和65.2%)显著提高(P<0.01),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卡维地洛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结论用卡维地洛辅助治疗CH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丽杰;韩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28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和66例EH患者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及早晨尿微量白蛋白(mALB);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其血清TGF-β;根据EH患者尿mALB量分为EH伴mALB异常组31例(mALB≥8.68 mg/L)和EH伴mALB正常组35例(mALB<8.68mg/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伴mALB正常组血浆AngⅡ、血清TGF-β、PDGF及IGF-Ⅰ均增高(P<0.05),EH伴mALB异常组增高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EH患者AngⅡ与TGF-β、PDGF及IGF-Ⅰ成正相关;mALB与AngⅡ、TGF-β成正相关,与PDGF、IGF-Ⅰ无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ngⅡ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生长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AngⅡ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文果;刘丽;何江;梁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移植材料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我们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共9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本组患者男性74例,女性16例,年龄48~74岁.心功能Ⅱ~Ⅳ级,单支血管病变6例,双支血管病变20例,三支血管病变64例.合并高血压30例,陈旧性心梗18例,慢性肺阻塞性通气障碍14例,糖尿病18例,室壁瘤3例,急性心梗2例.选用乳内动脉搭桥88支,桡动脉搭桥84支,大隐静脉搭桥109支.结果无死亡病例,全部痊愈出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胸骨裂开3例,胸腔积液8例,肺炎肺不张12例,心律失常15例.随访6~36个月,心电图检查无新的缺血和梗死表现,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正确的选择移植材料是提高血管桥通畅率、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措施.移植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决定.
作者:郑庆林;薄学荣;索峰;冯文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较为多见,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现就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43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日辉;聂荣华;马军柏;张拥军;詹波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61例,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24例,左下肢34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在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18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39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39例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60~76(65±2)岁;体重46~70(53±2)k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级28例,Ⅳ级6例;心胸比0.51~0.98(0.64±0.06);MVR26例,AVR8例,DVR5例,有32例同时行了三尖瓣环缩术.结果本组39例手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心律失常15例,低心排1例,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手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情况:Ⅰ级21例,Ⅱ级17例,Ⅲ级1例.结论术前重视病例的选择,充分改善心功能,术中选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继相;王波;佘凯;熊伟;胥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分析中,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越传统的生物因素,成为与死亡有关的首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冠心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前列,而抑郁又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首要原因,本文就抑郁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机制、治疗进行简单阐述.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