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洪;唐英蓉;姜荣建;舒燕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较为多见,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现就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43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日辉;聂荣华;马军柏;张拥军;詹波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能够快速、准确鉴别室房传导途径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射频消融(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共55例,55例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内膜标测心房逆传激动顺序均为向心性分布,诱发心动过速后,以快于心动过速10~20次/min的频率起搏心室(RV)、观察心室被起搏刺激完全夺获之前的心室融合波是否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或延迟,若有可诊断为间隔旁道逆传参与的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若无即可排除AVRT.结果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发生心房逆传,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1.89%,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1.89%,临床准确性为94.55%.结论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是一种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重要方法,而且简便快捷、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秋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吸入一氧化氮(NO)对室间隔缺损术后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16例为治疗组,在呼吸机辅助期间吸入外源性NO;以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13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氧分压及相关时间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吸入NO可以显著降低心率,对中心静脉压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虽然两组经皮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别,但是吸入NO组Pa02显著提高.治疗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平均动脉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吸入NO后二氧化氮、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吸入前(P<0.05),但仍在允许范围.结论吸入NO是治疗VSD手术后PH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致余;马增山;董铭峰;马胜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冠状微循环障碍等.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通术的迅速开展,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出现了一个飞跃.
作者:宋秀荣;刘仁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非体外循环的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ra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带来的一系列心、肺、脑、肾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离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已被众多学者认可为一种安全、经济、临床效果很好的手术方法,且更适宜那些具有高危因素、无法耐受CPB的冠心病患者.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间我院为26例具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施行OPCAB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杨适园;康松涛;彭湘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41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418例,其中经正中切口414例,左外侧小切口4例.患者搭桥数目1~5(3.1±0.9)根,应用左侧乳内动脉274根,桡动脉21根.结果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2~6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65.0±23.0)ml,输库血146例(34.9%),二次开胸12例(2.9%),早期心肌梗死4例(0.9%),心绞痛6例(1.4%),心功能不全8例(1.9%),心律失常30例(7.2%),早期死亡4例(0.9%).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柏本健;万峰;辛凌澎;王春贵;王吉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3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全部给予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卡维地洛5~40 mg/d,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左心室超声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发生部分轻度不良反应,无一例停药.结论应用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且安全、有效.
作者:叶炳华;李爱云;朱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28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和66例EH患者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及早晨尿微量白蛋白(mALB);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其血清TGF-β;根据EH患者尿mALB量分为EH伴mALB异常组31例(mALB≥8.68 mg/L)和EH伴mALB正常组35例(mALB<8.68mg/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伴mALB正常组血浆AngⅡ、血清TGF-β、PDGF及IGF-Ⅰ均增高(P<0.05),EH伴mALB异常组增高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EH患者AngⅡ与TGF-β、PDGF及IGF-Ⅰ成正相关;mALB与AngⅡ、TGF-β成正相关,与PDGF、IGF-Ⅰ无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ngⅡ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生长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AngⅡ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文果;刘丽;何江;梁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分析中,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越传统的生物因素,成为与死亡有关的首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冠心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前列,而抑郁又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首要原因,本文就抑郁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机制、治疗进行简单阐述.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脱垂(AVP)和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年龄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2岁前手术病例13例,B组为5岁后手术22例.参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手术所见,探讨疾病发展过程及手术结果.结果35例患者中,AVP发生率为65.7%.其中A组AVP的发生率为30.8%,AR的发生率为15.5%;B组AVP发生率为86.4%,AR的发生率为54.5%.8岁以上发生AVP14例(14/14,100%),AR 11例(11/14,78.6%);13岁以上发生AVP+AR 6例(6/6,100%).B组术前及术后A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AVP及AR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作者:陈瑞;刘彩霞;唐伟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变化,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不给药,抑肽酶组给抑肽酶总量300万KIU,其中50万KI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250万KI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半小时(T2)、CPB结束(T3)、停CPB后2 h(T4)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水平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受到抑制(P<0.01),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PB过程中,抑肽酶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王沂娟;李鹏飞;邵换彰;赵武斌;刘百舸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压力超负荷性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周造成后负荷增高型大鼠模型,存活大鼠随机分为肥厚组和替米沙坦组,另设8只作为假手术组.替米沙坦组灌胃给药(3 mg·kg-1·d-1),连续4周.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室质量指数,放免法测定心肌和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心肌的CT-1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肥厚组SBP、DBP和MABP显著升高(P<0.05),LVMI和RVMI亦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和C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P<0.05),降低LVMI和RVMI(P<0.05),AngⅡ含量显著降低(P<0.01),CT-1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压力超负荷性大鼠表达上调的CT-1参与心室重构;替米沙坦下调CT-1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其防治心室重构的机制之一.
作者:余江恒;李法琦;胡咏梅;宋碧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从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进行3例无保护ULMCA治疗.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心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1例(拒绝外科手术).其中开口、体部及末端分叉病变各1例.1.2方法术前3 d开始服用阿司匹林300 mgqd,噻氯匹定0.25 g bid或氯吡格雷75 mg qd,阿托伐他汀钙10 mg qd,酌情使用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术中静脉用肝素8000OIU,每小时追加1000 IU.术后回到CCU病房监护,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到正常的1.5~2倍.
作者:过云峰;陈风;汪渝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I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对100名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和52名冠造结果正常及18名门诊常规体检且无冠心病史者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CHD)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67、0.79和0.44、0.63,P<0.05),而C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075和0.064,P>0.05).结论AGT基因变异与CHD发病具有相关性.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CHD的危险因素,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则无关联.
作者:贾永平;任洁;吕吉元;郭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61例,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24例,左下肢34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在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18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心房颤动(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原因可以粗略地分为心血管方面和非心血管方面.心血管方面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病窦综合征、心脏肿瘤、心脏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Wolf-Parkinson-White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杜昕;马长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焦虑症常伴有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失眠、紧张、惊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貌似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误治.现将近年来诊治过的因明显心血管系统症状而就诊的22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孔洪;唐英蓉;姜荣建;舒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