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及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评价

施陈刚;蔡孔长

关键词:晕厥, 诊断技术, 病因
摘要:晕厥(Syncop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其本质是一种暂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突然而短暂(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的意识完全丧失伴有姿势紧张的消失,约占急诊病例数I%.心源性晕厥的病死率30%,猝死发生率20%.由于心源性晕厥病因多、发病率高、危害大,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国内尚未普及,且属创伤性,因此选择和评价系列非侵入性诊断技术检出心源性晕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肺转流术期间氟碳对未成熟肺保护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肺转流术(CPB)作为心脏外科一项重要技术日趋完善,但其对小婴儿、新生儿未成熟脏器如心、脑、肾,特别是肺脏造成的非生理性损害而致的严重并发症仍是引起婴幼儿心脏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戚继荣;钱龙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右前胸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5例

    目的总结应用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1999年3月-2003年6月,我们采用右前胸小切口行心内直视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7例,室间隔缺损28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但不适合比较复杂的心脏病手术.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李鹏飞;邵换璋;王沂娟;母国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电图U波倒置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出现U波倒置(NU)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心电图中有NU现象的病例,并与50例无NU现象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NU多并发有明显的其他心电图异常,尤其是ST-T的缺血性改变以及左室肥大与劳损,同时其舒张功能有明显下降,而收缩功能未见明显的改变,且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的关系.结论心电图中NU现象的发生,与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以及判断心功能改变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姚光辉;张爱梅;余新;彭晓榕;苏桂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及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探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多为多支、复杂病变,心肌顺应性差,且常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特点,尽早进行血管重建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杨守忠;李惠;王伟民;杨清泉;郭华;卢才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的瓣膜置换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瓣膜置换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2002年5月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63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11.1%),2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9.7%),56例存活出院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肝、肾功能已恢复正常,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管理,彻底纠正三尖瓣反流和适当缩小巨大心房,术后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尽早处理肝、肾功能不全及围术期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吴全忠;王茂生;周东怀;黄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28例重度CHF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洋地黄类制剂等)加用卡维地洛,起始剂量3125mg,2/d,2周后增至625mg,2/d,维持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法)、血压、心率、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CHF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应用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3个月后患者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12例心功能由Ⅲ、Ⅳ级改善为Ⅱ级,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下降,不良反应少,对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均无影响,耐受性好.结论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症CHF短期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作者:朱洁明;褚俊;严激;丁晓梅;黄向阳;顾统元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脉压、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脉压(PP)、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高血压病(E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曾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测量血压,检测血清CRP、Hcy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中PP、CRP、Hcy的差异.结果150例患者中,冠心病79例,非冠心病71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PP分别为(6246±1417)mmHg、(4702±1201)mmHg(P<001);血清CRP浓度分别为(12.03±707)mg/L、(483±626)mg/L(P<001);血清Hcy浓度分别为(3042±1660)mol/L、(1662±11.39)mol./L(P<001).同样高血压病患者与非高血压病患者的PP、CRP、Hcy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病患者高于非高血压病患者.结论PP、CRP、Hcy与冠心病、高血压病相关,参与了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任军梅;王瑞英;黄淑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近年来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报道[1-3].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2002年10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冯杨;魏霞;马玉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炎症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密切.有研究报道在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难以找到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而C-反应蛋白(CRP)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冠心病特别是ACS的新的危险因子,而ACS患者血中的白细胞介素-18(IL-18)也是升高的.

    作者:彭国顺;林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管理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病情的需要,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矫正术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重要脏器发育和功能不成熟,代偿能力低,在经受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CPB)后所表现的器官功能紊乱尤为明显,因此其围术期处理具有其特殊性.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实施婴儿先心病手术65例,现将围术期处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世珍;焦齐;陈来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对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关注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是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人群的65%以上[1],已成为人群中常见的高血压类型.近年来,EISH研究的新进展使之成为目前高血压病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EISH治疗目的逐渐明确.

    作者:王雪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三)

    4 NCEP-ATPⅢ指南关于发现、评价和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第三份专家报告(ATPⅢ),较ATPⅡ报告指南有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弗明汉危险因子工程10年观察基础上的危险性层化;使糖尿病冠心病危险等同(risk equivalent);

    作者:杨水祥;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及早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及其病变支数对评估其预后以及是否需要尽快采取血管重建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行心电图(ECG)检查能否准确做出上述判断仍有待探讨.本组对109例AMI患者的E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ECG对判断IRA的准确性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李文恒;赵明中;程桂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无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A)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口E峰、A峰、E/A、E峰流速积分(VTIE)、A峰流速积分(VTIA)、VTIE/VTIA,并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B二组的LVEF、SV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下降不明显.②A、B二组E峰及VTIE下降,E/A、VTIE/VTIA减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峰及VTIA增大,B组升高更明显,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减低程度较小,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陆冰冰;陆鋆;苏海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率的即时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6例房颤患者,心室率≥120次/min,心功能Ⅱ级以上(NYHA).采用随机方法分组,分别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结果普罗帕酮、毛花苷丙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09%(P<005);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和25%(P<00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1±82)min和(507±104)min(P<001).普罗帕酮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1例出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并发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心室率.

    作者:霍永佳;陈莺;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内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临床分析

    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onade,DCT)是指手术1周后心包腔积血、积液造成的心脏压塞.因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已离开监护室,有些患者已经出院,加之症状不典型,往往因漏诊、误诊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我科诊治9例DCT,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肾上腺髓质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物质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醛固酮(ALD)在有原发性高血压(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60例有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作为研究组,其中30例为双亲均患EH(双亲组),30例为父或母亲患EH(单亲组),20例无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浆ADM、PRA、ATⅡ及ALD的含量.结果血浆ADM、PRA、ATⅡ、ALD的水平在研究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在双亲组与单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M与ATⅡ水平呈正相关(r=0.510,P<0.05).结论有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因遗传因素的影响在血压升高之前,已出现血管活性物质改变,缩血管因子和扩血管因子失衡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陈以绚;王修卫;刘华;傅增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十)

    4.3.2 对心房调转术(Senning手术和Mustard手术)后的心脏移植方法心房调转术是早年Senning和Mustard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创造的在心房内静脉血流调转手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应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再发

    近年来随着对肺栓塞(PE)临床和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其诊断率逐年提高.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有95%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如能阻止下肢静脉血栓进入肺动脉将明显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1].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捕获来自下肢深静脉的大块血栓,使严重肺栓塞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现将我院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的初步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玉龙;温尚煜;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病年龄愈来愈年轻化,反复发作的心绞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我们选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分别与同期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治疗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