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管理

李世珍;焦齐;陈来芳

关键词:心脏疾病, 先天性, 手术期间, 婴儿
摘要: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病情的需要,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矫正术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重要脏器发育和功能不成熟,代偿能力低,在经受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CPB)后所表现的器官功能紊乱尤为明显,因此其围术期处理具有其特殊性.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实施婴儿先心病手术65例,现将围术期处理分析报告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c慢性心力衰竭(CHF)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美托洛尔125~50mg,2/d.在治疗前和观察期二年f分别对心功能(NYHA)2~3级患者作踏车负荷实验,记录患者所能耐受的大运动功率和运动持续时间.结果二年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82.76%和25.58%(P<0.005),病死率分别为31.03%和9.03%(P<002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心功能(NYHA分级)、大运动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P<0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关托洛尔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余泳;汪克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腔内注射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Ad-GFP)心腔内注射转染对大鼠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心室腔注射Ad-HGF组(Ⅰ组),心室腔注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Ad-GFP)组(Ⅱ组),心室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Ⅲ组),各组分别于术后3,7,14,21,28d各处死3只进行有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心室腔注射Ad-HGF组术后3d心脏冷冻切片出现绿色荧光,14d消失,14,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结论心室腔注射Ad-HGF组见微小血管大量生成,提示此方法有助于促进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作者:王志刚;欧惠芳;黄一东;程可洛;李杰;梁克;吴铮;詹建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冠心病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设备投入较大,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且为有创,难于在临床推广,更无法在基层医院开展.运动心电图试验(EET)阳性率不高,约60%~70%[1],而运动试验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通过观察运动后的室壁活动情况,能够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作者:孙鸿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损害的评价

    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声学定量方法,可根据超声所测背向散射信号的强度,定量评价心肌的组织特征[1].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正常人及高血压病不同心肌构型患者的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肌损害程度与背向散射积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在活体上早期、无创地观测心肌组织特征提供较为客观的定量方法.

    作者:孙冬梅;马绍杰;范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的瓣膜置换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瓣膜置换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2002年5月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液质患者63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11.1%),2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9.7%),56例存活出院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肝、肾功能已恢复正常,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管理,彻底纠正三尖瓣反流和适当缩小巨大心房,术后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尽早处理肝、肾功能不全及围术期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吴全忠;王茂生;周东怀;黄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及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探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多为多支、复杂病变,心肌顺应性差,且常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特点,尽早进行血管重建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杨守忠;李惠;王伟民;杨清泉;郭华;卢才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三)

    4 NCEP-ATPⅢ指南关于发现、评价和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第三份专家报告(ATPⅢ),较ATPⅡ报告指南有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弗明汉危险因子工程10年观察基础上的危险性层化;使糖尿病冠心病危险等同(risk equivalent);

    作者:杨水祥;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右前胸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5例

    目的总结应用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1999年3月-2003年6月,我们采用右前胸小切口行心内直视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7例,室间隔缺损28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右前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但不适合比较复杂的心脏病手术.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李鹏飞;邵换璋;王沂娟;母国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解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治疗作用的临床证据(二)

    4近年临床证据的解读PPP研究重要发现是普伐他汀40mg/d治疗5年以上可显著降低任何原因病死率和冠心病病死率,对有或无冠心病患者有相似的相关益处,更大的益处见于危险性更高患者.MIRACL试验和L-CAD试验验证了早期、快速和强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以减少ACS患者心肌缺血事件发生.

    作者:郑刚;张承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炎症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密切.有研究报道在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难以找到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而C-反应蛋白(CRP)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冠心病特别是ACS的新的危险因子,而ACS患者血中的白细胞介素-18(IL-18)也是升高的.

    作者:彭国顺;林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率的即时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6例房颤患者,心室率≥120次/min,心功能Ⅱ级以上(NYHA).采用随机方法分组,分别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结果普罗帕酮、毛花苷丙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09%(P<005);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和25%(P<00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1±82)min和(507±104)min(P<001).普罗帕酮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1例出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并发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心室率.

    作者:霍永佳;陈莺;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水蛭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中的作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foris,UAP)到Q波心肌梗死(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一组病症.可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抬高(主要表现为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后二种情况又可统称为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作者:郁琴;宋后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无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A)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口E峰、A峰、E/A、E峰流速积分(VTIE)、A峰流速积分(VTIA)、VTIE/VTIA,并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B二组的LVEF、SV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下降不明显.②A、B二组E峰及VTIE下降,E/A、VTIE/VTIA减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峰及VTIA增大,B组升高更明显,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减低程度较小,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陆冰冰;陆鋆;苏海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变异型心绞痛38例发作期心电图观察分析

    本文对38例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期心电图改变进行总结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除ST段抬高外其他异常心电图改变的认识.

    作者:薛贻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肺转流术期间氟碳对未成熟肺保护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肺转流术(CPB)作为心脏外科一项重要技术日趋完善,但其对小婴儿、新生儿未成熟脏器如心、脑、肾,特别是肺脏造成的非生理性损害而致的严重并发症仍是引起婴幼儿心脏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戚继荣;钱龙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及早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及其病变支数对评估其预后以及是否需要尽快采取血管重建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行心电图(ECG)检查能否准确做出上述判断仍有待探讨.本组对109例AMI患者的E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ECG对判断IRA的准确性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李文恒;赵明中;程桂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骨髓动员与细胞移植对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作用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的心脏修复作用.方法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注1d,皮下注射连续5d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入行细胞移植.3周后观察超声心动图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或再生心肌细胞.结果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二组均可见心肌细胞再生;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二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且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作者:路璐;彭建军;胡大一;朱正言;王长华;李建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内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临床分析

    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onade,DCT)是指手术1周后心包腔积血、积液造成的心脏压塞.因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已离开监护室,有些患者已经出院,加之症状不典型,往往因漏诊、误诊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我科诊治9例DCT,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近年来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报道[1-3].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2002年10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冯杨;魏霞;马玉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76例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1月-2004年3月本院76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男54例,女22例,年龄68~89岁,平均72.5岁,病程6~20年,平均13年,均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排除风湿性、先天性、感染性、代谢性等因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变.其中并发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心病3例、糖尿病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单纯性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仅19例.

    作者:许惠敏;常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