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冯杨;魏霞;马玉坤

关键词:心绞痛, 不稳定型, 低分子肝索钙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近年来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报道[1-3].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2002年10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十)

    4.3.2 对心房调转术(Senning手术和Mustard手术)后的心脏移植方法心房调转术是早年Senning和Mustard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创造的在心房内静脉血流调转手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观察

    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直接受到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浓度的影响[1],而心肌细胞的这些特性又直接影响到心脏的自主规律性跳动和收缩[2].本文重点研究门冬氨酸钾镁片即钾镁离子对心肌细胞特性的影响和对心脏规律性搏动的影响.

    作者:丛伟;夏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应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再发

    近年来随着对肺栓塞(PE)临床和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其诊断率逐年提高.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有95%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如能阻止下肢静脉血栓进入肺动脉将明显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1].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捕获来自下肢深静脉的大块血栓,使严重肺栓塞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现将我院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的初步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玉龙;温尚煜;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冠心病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设备投入较大,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且为有创,难于在临床推广,更无法在基层医院开展.运动心电图试验(EET)阳性率不高,约60%~70%[1],而运动试验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通过观察运动后的室壁活动情况,能够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作者:孙鸿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无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A)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口E峰、A峰、E/A、E峰流速积分(VTIE)、A峰流速积分(VTIA)、VTIE/VTIA,并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B二组的LVEF、SV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下降不明显.②A、B二组E峰及VTIE下降,E/A、VTIE/VTIA减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峰及VTIA增大,B组升高更明显,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减低程度较小,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陆冰冰;陆鋆;苏海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二组疗效及治疗后血流变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1).观察组血流变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MI疗效满意.

    作者:高连英;牛晓波;王玉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率的即时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6例房颤患者,心室率≥120次/min,心功能Ⅱ级以上(NYHA).采用随机方法分组,分别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结果普罗帕酮、毛花苷丙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09%(P<005);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和25%(P<00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1±82)min和(507±104)min(P<001).普罗帕酮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1例出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并发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心室率.

    作者:霍永佳;陈莺;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管理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病情的需要,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矫正术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重要脏器发育和功能不成熟,代偿能力低,在经受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CPB)后所表现的器官功能紊乱尤为明显,因此其围术期处理具有其特殊性.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实施婴儿先心病手术65例,现将围术期处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世珍;焦齐;陈来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氧化应激与心肌细胞凋亡

    1972年Kerr等[1]首次观察到一种发生于组织中散在细胞的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形式,并将之命名为凋亡(apoptosis).但这一现象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吴强;陈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病年龄愈来愈年轻化,反复发作的心绞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我们选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分别与同期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治疗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24例临床观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强心、利尿、扩血管.近年来,随着对CHF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疗效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循证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使CHF的治疗原则有了很大改进.

    作者:何美珍;曹中有;周立刚;孟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腔内注射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Ad-GFP)心腔内注射转染对大鼠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心室腔注射Ad-HGF组(Ⅰ组),心室腔注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Ad-GFP)组(Ⅱ组),心室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Ⅲ组),各组分别于术后3,7,14,21,28d各处死3只进行有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心室腔注射Ad-HGF组术后3d心脏冷冻切片出现绿色荧光,14d消失,14,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结论心室腔注射Ad-HGF组见微小血管大量生成,提示此方法有助于促进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作者:王志刚;欧惠芳;黄一东;程可洛;李杰;梁克;吴铮;詹建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肺转流术期间氟碳对未成熟肺保护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肺转流术(CPB)作为心脏外科一项重要技术日趋完善,但其对小婴儿、新生儿未成熟脏器如心、脑、肾,特别是肺脏造成的非生理性损害而致的严重并发症仍是引起婴幼儿心脏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戚继荣;钱龙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及早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及其病变支数对评估其预后以及是否需要尽快采取血管重建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行心电图(ECG)检查能否准确做出上述判断仍有待探讨.本组对109例AMI患者的E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ECG对判断IRA的准确性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李文恒;赵明中;程桂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及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评价

    晕厥(Syncop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其本质是一种暂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突然而短暂(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的意识完全丧失伴有姿势紧张的消失,约占急诊病例数I%.心源性晕厥的病死率30%,猝死发生率20%.由于心源性晕厥病因多、发病率高、危害大,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国内尚未普及,且属创伤性,因此选择和评价系列非侵入性诊断技术检出心源性晕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陈刚;蔡孔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16例心脏创伤诊治分析

    我院1992年7月-2003年10月共收治16例心脏创伤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16~38岁.其中刀刺伤8例、车祸伤4例、塌砸伤2例、刺伤1例、牛角伤1例.致伤部位:右心室刀刺伤4例、左心室2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右心房1例、左心房1例,心肌挫伤4例,心脏破裂1例.

    作者:赵凯;徐洁;周玉亭;姜克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解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治疗作用的临床证据(二)

    4近年临床证据的解读PPP研究重要发现是普伐他汀40mg/d治疗5年以上可显著降低任何原因病死率和冠心病病死率,对有或无冠心病患者有相似的相关益处,更大的益处见于危险性更高患者.MIRACL试验和L-CAD试验验证了早期、快速和强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以减少ACS患者心肌缺血事件发生.

    作者:郑刚;张承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下心内直视手术42例

    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液灌注保护心肌,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我院2002年4月-2003年4月在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室颤)下,对42例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洋;刘玉森;贾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28例重度CHF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洋地黄类制剂等)加用卡维地洛,起始剂量3125mg,2/d,2周后增至625mg,2/d,维持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法)、血压、心率、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度CHF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应用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3个月后患者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12例心功能由Ⅲ、Ⅳ级改善为Ⅱ级,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下降,不良反应少,对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均无影响,耐受性好.结论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重症CHF短期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作者:朱洁明;褚俊;严激;丁晓梅;黄向阳;顾统元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早期及时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鉴别诊断困难.现将我院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诊断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于卫国;吴玲;蒲金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