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病前期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的价值

陈晋;罗年桑

关键词: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心脏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平板运动试验
摘要:目的研究并发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高血压病前期患者平板运动实验的特点.方法71例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高血压病(HP)患者与64例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高血压病前期患者,均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二组敏感性(82.6%,86.5%),阴性预测值(65.2%,75.0%),血压升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83.3%,44.19%),阳性预测值(92.6%,62.7%),准确性(82.8%,66.2%),高血压病前期组高于HP组(P<0.05).HP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发生心电图ST段下移时间比高血压病前期组延迟出现(P<0.01).其冠脉造影阳性组大ST段下移幅度大于冠脉造影阴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前期患者运动试验假阳性率低,这部分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ST段下移即时出现,且大ST段下移幅度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

    在胸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仅见个例文献报道,主要致病原因有创伤、感染和医源性因素等.我们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年龄小19岁,大70岁,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郭巍;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疗效比较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血脂异常的治疗尤为重要,可直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

    作者:丛伟;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自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展以来,心肌的保护就成为广大学者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外科手术是通过不断改善心脏停搏液的方法减少心肌损伤,自1986年Murry等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后,这种新的方法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IP的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王贤波;向小勇;赵兴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及远期疗效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MI)临床上并非少见,它可以是独立疾病,也可以并发其他心血管畸形.大部分可行二尖瓣成形术,而且手术成功率较高.1991年9月-2002年6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62例,现对其外科治疗与远期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瑞成;张大新;法宪恩;赵根尚;冯德广;庄世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似心肌梗死样演变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16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d于2003年12月4日人院.患者2d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查体:T 36.5℃,BP 110/70mmHg;心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

    作者:诸葛欣;杜玉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指征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溶栓治疗AMI资料齐全的7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兆新;杨沙宁;杨学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

    我院于2003年2月12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云;马利;李玉珠;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肺血管阻力与体外循环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肺血管阻力(Rp)、肺动脉/体循环压(Pp/Ps)、肺循环/体循环血流(Qp/Qs)比值与术中肺/体循环压力比值(Rp/Ps)间的关系,评估Rp对术中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中应用一氧化氮(NO)的指征作用.方法本组患儿共46例,术前心导管检查证实均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拟行心脏直视手术.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基本相同.术前Rp、Pp/Ps、Qp/Qs值在心导管检查时由Fick公式计算.体外循环(CPB)结束前分别在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直接测定肺动脉压(Pp)和体循环压(Ps),计算出术中Pp/Ps,并将其与术前Rp、Pp/Ps、Qp/Qs值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前Rp值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呈正相关(r2=0.86,P<0.05 ,n=46),而术前Pp/Ps比值和Qp/Qs比值则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无明显关系.术前Rp<7.0Wood unit m2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4例中,术前Rp值平均为(12±2.6)Wool unit m2(7.4~15).结论术前Rp可有效的预测CPB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并可作为术中使用NO吸入治疗的指征.

    作者:魏继承;申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血管外科组织工程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科学技术虽在不断进步,但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在等待器官或组织移植,并因供体或有效替代物的缺乏而死亡.组织工程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体植入体内,从而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之目的.

    作者:史宏灿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评价

    目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172例患者,年龄50~75岁,男140例,女32例,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静脉+冠状动脉内溶栓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计算溶栓前后梗死面积和其差值.结果溶栓成功可使23.95%(P<0.01)心肌获得挽救,其中前壁梗死预测面积和实际面积差值达-22.45%,(P<0.01)下壁梗死面积差值分别达-31.72%(P<0.03)和26.66%(P<0.05).前壁与下壁梗死面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心电图分析溶栓前后的梗死面积,静脉+冠脉溶栓组比单纯静脉溶栓组梗死面积差值增加8.04%.二组间前壁心梗和下壁心梗QRS记分面积和梗死面积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溶栓成功可使更多心肌获得挽救,提示静脉+冠脉溶栓疗法可能优于单纯静脉溶栓,且与梗死部位无关.

    作者:宋昱;黄体钢;齐向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危险因素关系探讨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时比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的诊断正确率高,尤其对不典型症状较多的女性其意义更大.

    作者:张青山;金仲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皮二尖瓣扩张术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的随访

    目的随访经皮二尖瓣扩张术(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心律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1998年6月接受PBMV后心房颤动复律的患者94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随访(5.43±2.06)年,累计随访546人年.结果本组心房颤动年再发率平均为12.4%,并发主动脉病变为14.7%(95%可信区间9.1%~20.3%),并发三尖瓣病变为18.9%(95%可信区间12.8%~25.0%).心房颤动的再发率与肺动脉压、脉压差呈正相关(P<0.01).结论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再发率高,高肺动脉压及脉压差大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促发因素.降低肺动脉压及调整脉压差有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再发.

    作者:蓝景生;潘兴寿;陆克兴;刘忠仁;黄显南;黄照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易损患者预测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多是在冠状动脉(冠脉)中的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者:马湘俊;林文辉;陈君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床旁B型利钠肽测定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床旁B型利钠肽(BNP)测定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51例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不同;BNP水平<6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100pg/ml但<500pg/ml患者需考虑可能为心源性呼吸困难;>50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邵力正;羊镇宇;肖春晖;王强;杨光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血清瘦素与2型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按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再按有无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分为病变组并发其他血管疾病组(A1组)和病变组无并发其他血管疾病组(A2组);对照组并发其他血管疾病组(B1组),对照组无并发其他血管疾病组(B2组).比较病变组与对照组leptin及其他指标差异.结果A1组与B1组比较(二组男女构成、体重指数、腰臀比值、有无微血管病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po-B(1.306±0.217;1.193±0.169)mmol/L,P<0.05(校正年龄后),leptin(16.453±2.061;11.845±3.173)ng/ml,P<0.05;A2组与B2组比较,LDL-C(3.878±1.151;3.258±0.721)mmol/L,P<0.05(校正年龄后);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论下肢血管病变与瘦素无相关性,而与年龄、LDL-C有相关性.瘦素与性别及BMI有一定的关系.女性瘦素水平高于男性,BMI值越大瘦素水平越高,瘦素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与apo B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马绍杰;王颖;金秀平;佟俊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P-选择素作为选择素家族中的一个粘附分子,其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在AC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研究P-选择素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可进一步认识ACS的发病机制,为有效治疗ACS提供新思维、新方法.

    作者:刘效华;王海滨;陈继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6例临床分析

    2000年5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宋先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作者:叶一舟;王利民;施盛;薛松;肖明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后溶血1例

    1病历报告患者,女,35岁.因心悸、气促、反复肺炎9年,加重3d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作者:武福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核因子-κB与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不稳定型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主要机制[1].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显著的炎症表现,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作者:胡坚;王伶;苏海;余茂生;尹秋林;洪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