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

赵永爱;白梅;王梦秋;高萱;王海

关键词:心肌梗死, 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 血管内膜
摘要: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16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果颈动脉IMT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个观察组,P<0.01,而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但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高,但3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时与斑块的检出率、指数和积分成正比.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耐受性观察

    硝酸酯类制剂作为血管扩张剂目前被广泛地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同时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抑制左室重构,有效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减少并发症[1].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我科1999年1月-2001年6月对101例各种病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分别应用ISMN和硝酸甘油(NTG)注射液治疗,对静滴后的常见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ISMN及NTG耐受性差异,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陈安;陈建明;吕冰;何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剂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临床观察

    我院2001-2003年应用小剂量肝素持续静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观察组56例,对照组53例,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1:311],并无出血素质或疾病.观察组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岁.

    作者:侯红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静息心率(RH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其RHR、血糖、血脂,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分组研究.结果高血压病组RHR(78.25±9.12)bp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11±11.02)bpm(P<0.05),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LVH)RHR高于无LVH和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伴高血糖、高血脂组RHR高于血糖、血脂正常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RHR增加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高血压病伴代谢异常有明显的正相关.

    作者:朱平先;王合金;黎明;方卫华;孙大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HRV分析是一种敏感性高、无创性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检测方法[1].目前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起重要作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是晕厥的始发因素[2].本文旨在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以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刘志远;闫学辉;肖培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通心络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临床试验表明: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作者:宇大伟;孙蓓;宋春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退行性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分析

    老年退行性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简称老年瓣膜病.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瓣膜病越来越多见,其并发症较多,危害严重,预后较差.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高凌宇;李朝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16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果颈动脉IMT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个观察组,P<0.01,而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但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高,但3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时与斑块的检出率、指数和积分成正比.

    作者:赵永爱;白梅;王梦秋;高萱;王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93例心脏骤停急救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骤停复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等方面.结果 93例心脏骤停者中复苏成功23例,占24.7%,存活12例,占12.9%.结论心脏骤停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均对复苏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致无Q波心肌梗死1例分析

    1病历报告女,65岁.持续心慌、胸痛3h于2002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时间超过半小时,常出现胸痛、胸闷,心慌缓解后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查体:BP 135/75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无罗音,HR 142/min,律不齐.

    作者:常德超;刘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3美国心脏协会大会亮点荟萃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 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选择性瘦素抵抗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

    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病患者中约65%~75%为肥胖者[1].1994年瘦素(leptin)的发现使人们对肥胖的研究真正进入分子时代[2].研究表明:瘦素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能量代谢及血压,由于选择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的发生.

    作者:李海涛;李志娟;刘孝民;葛庆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以不典型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

    急性心肌梗死以不典型表现为初始症状时,多造成误诊误治.我院有3例门诊收治时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上呼吸道感染、心动过缓;高血压病3级、心力衰竭.收住院后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诊断得到及时纠正.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三)

    2.4.4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所有已登记的心脏移植候选人都必须进行常规的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如果在受体身上测得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阳性,则必须按已知的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样品专门分类.假使供体也含有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供体必须被排除其抗原和受体的抗原是属相容的同一类.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3年第1卷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医师协会召开主办杂志(京津地区)编辑部主任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常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以无症状心肌缺血为多见,发作隐匿,易被忽视.早期发现及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可改善患者的预后.2001年1月-2003年1月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75例,观察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报告如下.

    作者:陈霞;张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25例ACS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63)非辛伐他汀治疗组(n=62),另选健康对照组(n=60),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经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非他汀治疗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调脂可阻滞ACS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作者:吕以杰;才晓君;孙德成;朱世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方法.观察组52例,服用厄贝沙坦,平均(75±15)mg/d,对照组37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二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6min步行试验及心肌耗氧量.结果其相关参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观察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P<0.025).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秋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肌细胞外基质降解与心肌梗死

    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除心肌细胞本身结构、代谢及功能异常外,心脏间质组织也发生异常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心肌细胞本身的改变上;80年代以后,许多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心脏泵功能的异常不仅取决于心肌细胞本身的改变,而且还发现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尤其是心肌胶原的异常改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江涛;陆凤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平板运动试验(ETT)是目前临床上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等优点,但其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为此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对传统的判断标准进行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盛伟;龙黔清;邓淑云;杨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