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金晶
目的总结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显微外科治疗及病理证实的窦汇区脑膜瘤资料,根据术前MRI确定肿瘤基底及生长范围并设计手术入路。结果27例达SimponⅠ级切除;5例达SimponII级切除;3例做肿瘤近全切除,残存窦腔内少许肿瘤,达SimponⅣ级切除。术后3例进行伽玛刀治疗。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无相关手术并发症致残。32例患者随访1~5年,平均3年,1例术后2年复发( SimponⅣ级切除),2例术后3年复发(1例Ⅰ级切除和1例SimponⅡ级切除)。结论术前应做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明确肿瘤与静脉窦关系及静脉窦通畅情况;根据MRI提示肿瘤的生长范围设计手术入路,术中根据需要充分暴露受累静脉窦,在保留静脉窦通畅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伽玛刀是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有益辅助手段。
作者:牛建星;王建祯;杜长生;胡俊峰;赵善敏;李学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多指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性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发生血栓前状态或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重要病理基础。许多疾病的血液中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但是否发生动静脉血栓取决于原发疾病性质及相关触发因素。1865年,著名的法国医生Armand Trousseau首次报道了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之后人们一直将癌症患者并发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征”。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以及易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位死亡原因[1]。
作者:郑洋;孙霈;董青;陈信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乙二醇中毒及其迟发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结合1993~2013年国内报道的乙二醇中毒病例共20例,对该病临床症候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频繁呕吐自主神经损害症状,以及四肢麻木、力弱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文献中的2例在误服乙二醇3~20天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言语混乱,伴视物不清;14例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昏迷12例、神志淡漠与嗜睡各6例、认知损害3例、步态不稳2例、精神症状6例、癫痫4例)。结论乙二醇中毒的临床损害除经典的脑阶段、心肺阶段、肾阶段之外,还存在第4个阶段即迟发神经系统损害阶段。前3个阶段常常重叠,死亡率较高,当有昏迷、癫痫发作,需要呼吸机支持时,提示预后不良;当病情逐步好转时,还需关注迟发性神经系统损害,及早识别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乔文颖;刘建国;曾红;刘禹赓;刘波;贾伟华;李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 PCI)患者个性特征及情绪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3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及同期院外健康人群,分为PCI组( n=108)与对照组( n=112),在PCI治疗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EPQ问卷显示PCI组在内外向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53.40依10.93 vs 51.19依10.74),PCI组在神经质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9.97依10.23 vs 46.82依9.79)。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PCI组总分及分布在焦虑、抑郁、强迫、人际敏感、恐怖、躯体化等方面的高分值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对照组得分。结论冠心病PCI患者的个性特征多表现“外倾行为”及“情绪不稳定”等胆汁质气质特点,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类患者在住院期间更需要加入适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雷力成;刘岩;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将于2014年6月13日至15日在京召开,就有关消化疾病的专题展开广泛的研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13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总胆固醇5.2mmol/L为节点,分为高胆固醇组68例和非高胆固醇组6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高胆固醇组患者的24小时内收缩压、24小时内脉压、24小时内收缩压标准差、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日间脉压、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均显著高于非高胆固醇组,差异有显著性。血总胆固醇水平与24小时内收缩压标准差、24小时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小时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收缩压均数标准差、平均舒张压均数标准差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需要联合调解脂代谢异常的药物,协同预防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作者:周秋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导尿管留置导尿对尿道黏膜影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病情况,以指导临床正确选择应用导尿管。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需要留置导尿患者80例,随机分为抗菌超滑导尿管组及普通Foley氏尿管组,每组各40例。检测两组患者尿常规,记录留置尿管期间患者感觉,并行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插管初期抗菌超滑导尿管比普通Foley氏尿管镜下血尿发生率低,插管期间抗菌超滑尿管不适感觉少见。两组患者随插管时间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逐日增加,两组相同天数细菌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菌超滑尿管比普通Foley氏尿管对尿道黏膜损伤轻,并可延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CAUTIs)的发生,对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此法是较好的预防感染的方法。
作者:丁峰;李文华;王东耀;张福庆;杨光;张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热淋清颗粒联合诺氟沙星治疗妇科阴式手术后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妇科阴式手术后合并泌尿系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口服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治疗组口服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热淋清颗粒4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7天后对比疗效。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留取中段尿培养;记录用药后症状改善时间及有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症状改善时间为(2.7依1.1)天;对照组有效率68%,症状改善时间为(3.6依1.5)天,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热淋清颗粒联合诺氟沙星治疗妇科阴式手术后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泌尿系感染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诺氟沙星。
作者:齐之迎;尹利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了展示直肠癌和肛肠良性疾病的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加强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八届结直肠肛门外科论坛暨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将于2014年6月19~20日在北京康源瑞廷酒店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分子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HR+/HER2-型、HR+/HER2+型、HR-/HER2+型、HR-/HER2-型,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1.07%、18.84%、38.21%和34.15%,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6.05%、28.99%、40.65%、57.14%。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病理缓解率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分子病理分型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密切相关,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的病理反应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昕;王文彦;徐晓洲;张柏林;王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早期胃癌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生物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1]。大宗病例资料的研究表明[2],肿瘤病灶小于10 mm 的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10~30 mm的淋巴结转移平均为8.8%,病灶>30 mm时增加至19.2%。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6.1%,黏膜下癌为14.6%~25.0%。早期胃癌只侵犯1、2站淋巴结,很少至3站淋巴结。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黏膜癌为98%,黏膜下癌为88.7%。自1989年以来,日本学者深入研究发现,黏膜内癌、高分化、隆起型<20 mm、凹陷型<10 mm、无溃疡形成者,均无淋巴结转移[3]。这些研究结论为探索早期胃癌的改良手术奠定了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作者:郑朝旭;袁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潜伏期、终止妊娠时机以及分娩方式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526例的孕28~36+6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孕28~34+6周(小孕周)中A组(胎膜早破潜伏期≥48小时者)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0.05)。小孕周组与大孕周组相比较无论潜伏期长短均是小孕周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大孕周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 A组产妇与B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相比较,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相比较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孕35周前破水者应期待治疗,对于>35周者应积极终止妊娠,分娩方式可遵循产科常规。
作者:孙红敏;米鑫;李凤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中国医刊》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新生儿疾病诊疗进展学术研讨会”将于2014年7月5日-7月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新生儿科临床诊治与实用技术为主题,聚焦新生儿、早产儿危重症、呼吸系统疾病、脑损伤、新生儿营养等专业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通过理论授课、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高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使参会者获得规范、前沿的学习指导。本次研讨会限招生200人,考核合格后,授予玉类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42岁。因乏力、贫血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乏力,大便颜色变深,但并未进一步诊治。至入院前半个月,乏力症状加重,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5 g/L。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可见约2.5cm×3.0cm溃疡性隆起,表面凹凸不平有秽苔附着,质地脆,触之易出血,扩张蠕动不佳。胃镜诊断为胃癌。取溃疡部位活检病理报告:(胃窦)腺癌。遂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患糖尿病9年,一直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可。无高血压,慢性心、肺疾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不吸烟,每周饮酒1次约500ml,入院前2年已戒酒。29岁结婚,育有1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父亲患“骨癌”去世。家族中无其他肿瘤及遗传病史。入院时查体:身高176cm,体重82kg,体表面积1.98m2。体力状况评分( ECOG)1分。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余查体无阳性体征。
作者:杨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发热伴眼耳肿胀1年”于2013年9月22日就诊。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发热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为“肺炎”,予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并在治疗期间出现耳廓及眼眶软组织肿胀,头颅CT示右耳廓炎症合并外耳道炎、双侧中耳乳突炎、鼻窦炎、眶周软组织炎,胸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风湿免疫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骨髓穿刺2次均未见异常。因持续高热,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不除外免疫性疾病,加用甲强龙40 mg静点,2周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眶周及耳廓肿胀消失。出院后甲泼尼松龙逐渐减量维持。之后患者又2次因相似症状住院治疗,增加激素用量后病情缓解。半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高热、畏寒、乏力,右侧耳廓肿胀,右耳流脓,口腔溃疡,左眼肿胀,当地治疗效果不佳转至本院。
作者:王明轩;刘凤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以脉络通瘀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ASO )的相关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健康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余分组采取高脂饲料喂养加维生素D3( VD3)灌胃的方法,建立ASO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脉络通瘀汤灌胃治疗。药物治疗4周,测定各分组大鼠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内皮素(ET)、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血管匀浆中内皮素(ET)含量并评价。结果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随给药剂量增加,血浆中ET、动脉血管匀浆中ET值均呈递减趋势,血浆中VEGF值呈递增趋势,LDL-C、GLU均下降至正常水平,各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组方对ASO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血脂血糖控制等有关。
作者:曹刚;庞鹤;曹建春;王新祥;王硕仁;吴圣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科学,尤其是医学科学是在质疑中前行的。新的假说需要严格的验证,新的治疗方法需要仔细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一定程度的质疑可以避免一些不成熟的治疗方法进入临床。另一方面,过分的谨慎或者漫无边际的怀疑可能会阻碍一些可以拯救生命的治疗措施的应用。今天,我们用系列文章回顾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个多世纪漫长争论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把握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作用,更加坚定胆固醇学说的正确性。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RPB4)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90例研究对象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测定血浆RPB4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RBP4及冠心病、2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浆RBP4与腰围、体重指数、甘油三酯、TC、LDL-C、HbA1c、HOMA-IR、hsCRP、IMT呈正相关。结论血浆RBP4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高璐;秦明照;陈晓燕;常志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辅助生育技术和促排卵药物的发展,双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双胎妊娠作为一种高危妊娠,常常因为多种原因造成胎儿发育不均衡,新生儿体重差异增大。目前狭义的双胎不均衡发育是两胎儿体重差逸20%[双胎间体重差别=(大胎体重-小胎体重)/大胎体重×100][1]。也有文献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如>25%或>30%[2]。本文旨在对造成双胎发育不均衡的机制和其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李慧玲;次西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