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巧俐;李玉梅
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将于2014年6月13日至15日在京召开,就有关消化疾病的专题展开广泛的研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分子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HR+/HER2-型、HR+/HER2+型、HR-/HER2+型、HR-/HER2-型,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1.07%、18.84%、38.21%和34.15%,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6.05%、28.99%、40.65%、57.14%。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病理缓解率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分子病理分型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密切相关,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的病理反应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昕;王文彦;徐晓洲;张柏林;王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以脉络通瘀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ASO )的相关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健康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余分组采取高脂饲料喂养加维生素D3( VD3)灌胃的方法,建立ASO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脉络通瘀汤灌胃治疗。药物治疗4周,测定各分组大鼠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内皮素(ET)、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血管匀浆中内皮素(ET)含量并评价。结果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随给药剂量增加,血浆中ET、动脉血管匀浆中ET值均呈递减趋势,血浆中VEGF值呈递增趋势,LDL-C、GLU均下降至正常水平,各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组方对ASO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血脂血糖控制等有关。
作者:曹刚;庞鹤;曹建春;王新祥;王硕仁;吴圣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和中国发病率较高,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虽有下降,但死亡率下降并不显著,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中国胃癌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位居第四[1]。死亡率居高不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早诊率低(玉期仅占10%),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仅占手术患者的50%~65%)。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约30%。外科手术切缘阴性( R0切除)和足够的淋巴结清扫( D2淋巴结清扫术)是胃癌根治性治疗的惟一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期较晚,接受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多项研究证明,术后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复发率和改善生存。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新辅助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期。
作者:依荷芭丽·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很不够,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期已经较晚。治疗的手段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但研究已经证明,单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来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已经远远不够。由胃肠肿瘤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等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MDT)模式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MDT诊治模式的关键在于其评估和治疗应该是预先计划和规范的,可避免因为专科医师对其他专科知识的更新不足带来的局限性。需要重视并规范化开展胃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杨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胃癌是全球位列第四的恶性肿瘤,我国胃癌患者占全世界的40%[1]。根据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我国胃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三位[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定期体检意识薄弱,癌症普查率低,再加上患者初始症状多不典型,因此,约5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或局部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患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8~13个月[3-6]。自美国INT 0116研究结果发表以后[7,8],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术后同步放化疗被认为是接受根治性手术( R0)及关键词:局部晚期胃癌同步放化疗淋巴结清扫术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治疗中位生存期发展中国家肿瘤登记治疗模式治疗方法胃癌术前手术切除人民群众定期体检癌发病率预后差新辅助
作者:王鑫;金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窄谱中波紫外光( NB-UVB )治疗女阴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受试对象184例,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熏洗组单纯给予参白蛇汤加减局部熏洗,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 NB-UVB组单纯给予局部NB-UVB治疗仪照射治疗,波长范围310~315nm,峰值为311nm,第1次照射时间为20秒,隔日照射,每次递增时间为8秒,连续3周。治疗组同时给予局部NB-UVB照射和中药方剂熏洗治疗,方法与上述两组相同,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NB-UVB组和中药熏洗组,差异有显著性。 NB-UVB 组和中药熏洗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期间,三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洗联合NB-UVB治疗女阴湿疹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海建;高瑞岭;张俊清;王力;段素梅;陈乐;陈敬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部切开法联合圈套器在重症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7月重症急性胆囊炎患者82例,术中应用胆囊壶腹部切开法联合圈套器行胆囊管结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胆瘘、胆管损伤,1例梗阻性黄疸,1例胆囊管残端残余结石。结论重症急性胆囊炎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三角解剖困难,应用胆囊壶腹部切开法联合圈套器行胆囊管结扎安全、有效。
作者:吴永哲;徐宏征;蒋圣军;周长宇;刘建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针刺伤的危害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伤害,也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医疗单位和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有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一线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仍高于其他人员。而低年资护士(3年以内)由于年龄小、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时紧张等,使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比高年资护士更高[1]。
作者:王彦惠;叶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5例单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夹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特征。手术前后均做全脑血管造影术( DSA)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1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顺利夹闭。术后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误夹和漏夹。术后出现短暂的动眼神经麻痹和视力下降各1例,本组无死亡。结论神经内镜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术中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关峰;胡志强;黄辉;朱广通;毛贝贝;康庄;苏海洋;申俊峰;薛凤君;罗雷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防御机制是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的适应行为,不同的发育阶段会采用不同的防御方式。随着心理防御机制在精神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接受与应用,人们更为重视其在个体成长、应对应激以及精神病理机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5]。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心理防御机制与某些心理障碍有一定相关性,一定防御机制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水平及某些类型的个性有关[6,7]。按照精神动力学的理论,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客体,在孩子的个性形成及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就医学生和文科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格特征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利医学带教工作。
作者:吴彦敏;刘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2周岁)髋关节正位片低剂量X线检查的防护价值。方法采用数字摄影DR成像技术,选择100例小儿髋关节正位片X线检查者用20.0 mAs和5.0 mAs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放射检查,管电压77kV,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两组曝光剂量下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曝光剂量和曝光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检查 mAs 从20.0降至5.0时,平均曝光剂量由原来的14.6738 dGycm2降至3.6812 dGycm2,下降幅度为74.91%;平均曝光时间由原来的23.6ms降至5.92ms,下降幅度为74.16%。选择5.0 mAs进行检查时图像噪声略有增大,但检查的图像质量能达到医学影像诊断要求,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5.0 mAs检查的图像质量完全能满足临床与影像诊断的要求,同时大大降低了婴幼儿髋关节正位片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
作者:徐正扬;胡坚兴;宋国权;李小龙;吴南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了让广大的心内科、普通内科医师、全科医生及心电图工作者了解心律失常与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联合举办2014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九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具体安排如下:①时间:2014年6月12日至15日;②地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③会务费:1200元,食宿自理;榆特邀教授:丁燕生、方丕华、方全、胡大一、郭继鸿、黄从新、黄德嘉、刘仁光、卢熹烈、马长生、王方正、杨虎、杨钧国、杨延宗、杨跃进、张海澄、张澍、周金台等近100名专家教授;虞研讨内容:基础心电图、起搏心电图、急重症心电图、无创心电学技术新进展、心脏性猝死、晕厥、心律失常相关进展和新国际指南解读等50余个专题;愚学分:记国家级继续教育玉类学分8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潜伏期、终止妊娠时机以及分娩方式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526例的孕28~36+6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孕28~34+6周(小孕周)中A组(胎膜早破潜伏期≥48小时者)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0.05)。小孕周组与大孕周组相比较无论潜伏期长短均是小孕周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大孕周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 A组产妇与B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相比较,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相比较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孕35周前破水者应期待治疗,对于>35周者应积极终止妊娠,分娩方式可遵循产科常规。
作者:孙红敏;米鑫;李凤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19例结核性脊髓膜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结核性脊髓膜炎占同期住院结核性脑膜炎19.93%,该病例临床表现为截瘫、大小便障碍、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精神及意识障碍、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为主。因脑脊液循环通路不畅,脑脊液检查蛋白及细胞数显著升高,大小便障碍恢复较早,临床治愈率39.49%,后遗症发生率44.54%,病死率15.89%。结论结核性脊髓膜炎治愈率低,后遗症发生率高,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
作者:周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对育龄妇女隐性缺铁前期、隐性缺铁期及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早期诊断及防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不同妊娠期妇女及非妊娠期育龄妇女进行血红蛋白( Hb)、MCV、RDW及血清铁蛋白( SF)等检测。结果妊娠早期隐性缺铁前期、隐性缺铁期及缺铁性贫血期患病率分别为27.97%、24.78%及11.99%;妊娠中期分别为31.19%、28.99%及17.92%;妊娠晚期分别为34.93%、30.82%及21.66%;产后期分别为29.10%、21.98%及40.97%;非妊娠期分别为23.11%、21.76%及6.55%。不同育龄妇女铁缺乏患病率隐性缺铁前期>隐性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产后期>妊娠晚期>妊娠中期>妊娠早期>非妊娠期妇女。结论 MCV及RDW可做为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方法,补铁治疗RDW恢复至正常为停止铁治疗的金标准。
作者:景晔;徐和福;陈银海;周英杰;白玉;杨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科学,尤其是医学科学是在质疑中前行的。新的假说需要严格的验证,新的治疗方法需要仔细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一定程度的质疑可以避免一些不成熟的治疗方法进入临床。另一方面,过分的谨慎或者漫无边际的怀疑可能会阻碍一些可以拯救生命的治疗措施的应用。今天,我们用系列文章回顾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个多世纪漫长争论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把握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作用,更加坚定胆固醇学说的正确性。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2000年1月到2008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10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完全切除组92例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7%和68.2%,而不完全切除9例仅1例存活超过5年,其余8例均在3年内死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5cm组中转移复发率为54.8%(17/31),肿瘤<5cm组中转移复发率为15.7%(11/70),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2~5cm的胃间质瘤中,胃部分切除或胃楔形切除30例有6例复发(20%),胃大部切除或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9例有2例复发(22.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完整切除是改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键;GIST≥5cm时复发率高;在2~5cm的胃间质瘤中,胃部分切除或胃楔形切除是可行的。
作者:孙强;章盛平;马保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吻合口的内径、狭窄程度及血流量。结果55例存在轻度血管狭窄,但血流量仍能达到250ml/min以上,不影响这部分患者的血透治疗。有37例出现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其中血管狭窄11例、血栓栓子18例、假性动脉瘤5例、心衰1例、窃血综合征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庆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乙二醇中毒及其迟发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结合1993~2013年国内报道的乙二醇中毒病例共20例,对该病临床症候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频繁呕吐自主神经损害症状,以及四肢麻木、力弱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文献中的2例在误服乙二醇3~20天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言语混乱,伴视物不清;14例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昏迷12例、神志淡漠与嗜睡各6例、认知损害3例、步态不稳2例、精神症状6例、癫痫4例)。结论乙二醇中毒的临床损害除经典的脑阶段、心肺阶段、肾阶段之外,还存在第4个阶段即迟发神经系统损害阶段。前3个阶段常常重叠,死亡率较高,当有昏迷、癫痫发作,需要呼吸机支持时,提示预后不良;当病情逐步好转时,还需关注迟发性神经系统损害,及早识别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乔文颖;刘建国;曾红;刘禹赓;刘波;贾伟华;李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