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醇对小鼠肝脏微粒体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

孙美芳;徐德祥;魏伟;魏凌珍;王剑萍;张程;周承藩;吴同俊

关键词:醇, 乙, 细胞色素P-450, 氧化还原酶类, N-脱甲基
摘要:目的探讨乙醇对小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 3A同工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每天小鼠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乙醇,连续给药4 d、14 d、21 d和28 d,末次给药后不同时点(6 h、12 h、18 h或24 h)剖杀动物取肝脏组织,用钙沉淀法制备肝脏微粒体,Nash法检测红霉素N-脱甲基酶(ENRD)活性.结果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乙醇,连续给药4 d后小鼠肝脏微粒体ENRD活性显著上升,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给药时间长短不同,乙醇对小鼠肝脏微粒体ERND活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连续给药4 d至14 d,乙醇对小鼠肝脏ERND活性的影响明显,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乙醇对小鼠肝脏ERND活性的影响逐渐减弱.在末次给药后12 h,肝脏微粒体ERND活性高;末次给药后18 h仍维持较高水平;末次给药后24 h,雌性小鼠肝脏微粒体ERND仍维持较高水平,而雄性小鼠肝脏ERND活性则明显下降.结论在体内条件下,乙醇明显升高小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 3A同工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宁都县1952~2002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发病,提出防控措施,现将宁都县50年来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曾继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合肥市SARS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模式与评价

    为有效阻击SARS的输入、传播与流行,合肥市于4月初建立了SARS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并在SARS防治中形成一套高效灵敏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疫情控制模式,现对其效果分析评价如下.

    作者:李照荣;马尔健;刘勇;吴金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003年合肥市青少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结果

    目的了解合肥市青少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的现况.方法对合肥市6所青少年心理行为监测点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共2 039人.结果意外伤害行为中:4.4%的学生经常骑车带人,3.7%的学生酒后骑车,31.5%的学生骑车摔下,16.2%的学生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去野外游泳,5.3%的学生携带刀具,26.0%的学生打架,4.8%的学生因打架受伤治疗,男生、初中生、乡村学生多数行为检出率较高.故意伤害行为中:有自杀意念的有27.7%,制订过自杀计划的有11.8%,自杀未遂的有4.7%.其中女生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明显高于男生.曾经吸烟的有36.3%,近期吸烟的有12.0%,规律性吸烟的有9.7%,曾经饮酒的达55.5%,近期饮酒的有27.7%,喝酒呕吐的有3.8%,男生、高中生、乡村学生吸烟、饮酒的多数行为较高.近7 d无大强度课外体育活动的达51.3%,近7 d无小强度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3.6%,采取节食减肥的有12.0%,近7 d至少有3 d上网的有4.4%.结论合肥市青少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干预.

    作者:张金霞;高茗;马尔健;吴英;陶芳标;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 835例妇女病检查结果分析

    定期开展妇女病的检查治疗是妇女保健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1].其对降低妇女病发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能使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为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刘菊凝;叶炎林;李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 167例乳腺肿块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肿块是乳腺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乳腺的非肿瘤性疾病、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表现为乳腺肿块,其早期的临床表现也很相似,容易混淆.因此,乳腺肿块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对2 167例的乳腺肿块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祖俊;沈宁;张秀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哈尔滨市输血后肝炎的调查

    输血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为了探讨哈尔滨市输血后肝炎的发生情况,作者选择哈市4所医院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输血后感染肝炎的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华;姜敏秋;于洪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993~2002年某部队传染病监测分析

    长期以来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部队是一个特殊群体,人口高度集中,作业环境特殊,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传染病对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和战斗力的影响更为突出.定期作好部队传染病报告的监测分析,掌握基本流行规律对今后制定传染病控制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对兰州军区某部队1993~2002年10年的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霞;杨春梅;曹慧;张翠环;曾发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用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其婴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243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HBIG 200I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5μg.并和402例产前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较,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 μg、10μg、10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两组婴儿都分别在1、3、6、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孕妇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2.47%,低于未注射HBIG组3.73%,差异无显著性(x2=0.77,P>0.05).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未注射HBIG孕妇所生的402例婴儿中,有9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其母亲都是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均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作者:刘一萍;邵中军;徐德忠;门可;徐剑秋;闫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合抗氧化剂对局部放疗荷瘤大鼠外周血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复合抗氧化剂对荷瘤大鼠局部放疗时外周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alker-256肿瘤细胞株制成大鼠荷瘤模型,将荷瘤大鼠分成3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TG)、单纯放疗组(RG)和抗氧化剂保护组(PG),同时选取正常大鼠作为阴性对照组(NCG).抗氧化剂保护组每日给予复合抗氧化剂灌胃.分次对单纯放疗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的荷瘤大鼠进行60C0γ射线局部放疗4次,每次间隔1wk,累计照射剂量为47Gy,后一次放疗后7 d,处死大鼠,测定外周血各项细胞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单纯放疗组动物外周血中WBC、RBC、HGB、PLT、MCV、MPV、PDW、LYM%显著降低(P<0.05),MCH、MCHC、RDW、MON%和GRA%显著升高(P<0.05),而抗氧化剂保护组与单纯放疗组相比较呈现出了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局部放疗可以引起全身的血液损伤,而抗氧化剂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这为临床减轻放疗副作用、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秦绪军;海春旭;何伟;梁欣;赵康涛;张晓迪;陈宏莉;刘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某市社区诊所灭菌医疗用品质量的调查

    近几年的一些调查报道显示,现阶段我国某些较大的医疗机构在消毒工作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2].社区诊所相对于省市级医疗单位来说,规模小,医疗及消毒灭菌设施有限,而且,社区医务人员消毒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消毒观念淡薄,这些导致社区诊所院内感染隐患更为严重[3,4,5],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消除和控制社区诊所中存在的各种潜在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防止疾病医源性传播和保证社区群众就医安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社区诊所的消毒状况,探讨影响消毒质量的因素,笔者于2003年5月对某市某区内社区诊所的灭菌医疗用品质量及其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艳;张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地理信息系统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组成、功能及其数据进行了介绍.并阐明其帮助创建地图,对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和实时动态地监测发病变化的功能.简述地理信息系统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红;李维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价

    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0年5月开始,开展了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孕妇产前及其新生儿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爱清;韦丽琴;王玉珍;巴德玛其其格;高全山;郑贵军;王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抗洪抢险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血吸虫病广泛流行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1,2],我国的12个省、418个县、57个县级农场约9903万人受到血吸虫病威胁[3,4,5].1996~2000年由于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部队多次到血吸虫病流行区抗洪抢险.研究者在抢险部队中进行血吸虫病病情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宣传教育,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艾银海;吴拥军;周爱贤;王凌;陈友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北京市某医院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爆发调查

    2003年3月28日至4月8日某医院院内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流行期间共有28人罹患本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宝;郭炳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城乡中小学教师对伤害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

    伤害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是各种伤害的高发人群[1],而这些伤害的发生,不仅与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安全意识有关,更与中小学教师对伤害的认知水平和态度有很大关系.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组织了这次调查,旨在对此作出客观评价.

    作者:梅其勇;叶鹰;萧文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社区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与性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STD/AIDS)知识知晓程度、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特征,为制定社区STD/AIDS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中部某镇的女性性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39名研究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33.1%,对男、女性病症状的知晓率分别为18.0%和14.4%;安全套使用率为86.1%.结论社区女性性工作者对STD/AIDS知识了解甚少,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高,应加强STD/AIDS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减缓和阻止艾滋病病毒(HIV)通过性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作者:林鹏;孙宝山;梁立环;刘海东;付笑冰;何群;杨放;刘勇鹰;王晔;赵茜茜;许锐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来青年工人乙肝疫苗接种前优筛检方案的研究

    目的确定东莞市外来青年工人乙肝疫苗接种前优筛检方案.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东莞市某外资企业3 122名外来青年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乙肝三项指标的检测.以该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为基本参数,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法和决策树法确定外来青年工人乙肝疫苗接种前的优筛检方案;采用灵敏度分析法探讨引入模型的参数对方案优化的贡献和阈值分析法检验参数的阳性率阈值.结果东莞市外来青年工人乙肝疫苗接种前优筛检方案为仅检测抗-HBc;HBsAg、抗-HBs、抗-HBc检测的阳性率阈值分别为0.40、0.40、0.40.结论外来青年工人乙肝疫苗接种前可只检测抗-HBc,这与同时检测乙肝三项指标的预防效果相同.

    作者:张巧利;夏宪照;王水能;郑志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住校学生沙眼患病现状干预效果分析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眼病,也是学生常见眼病之一.人体对沙眼衣原体的免疫力很低,可以反复感染.为了解沙眼在集体住校学生中的发病情况及个人卫生习惯、生活条件、防治状况等因素对本病患病率的影响,笔者对台州学院医学院连续三届共计1473名学生进行沙眼患病情况追踪调查和主动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春娟;吴立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65名小学生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年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学生接种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健康状况良好,HBsAg、抗-HBs、抗-HBe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乙肝疫苗接种前体温正常的-年级小学生,随机抽取365名,按0、1、6个月方案接种酵母乙肝疫苗.于第一针免疫后3、7、12、24、36、48、57个月采血检测抗-HBs和HBsAg.结果第1针免疫后各次采血检测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2.3%、100%、100%、91.69%、89.80%、85.27%和84.73%;并且各次测得抗-HBs阳转率女性高于男性(除第7、12个月外),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女间抗-HBs滴度差异无显著性;各次检测中HBsAg均为阴性.结论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性,其持久的免疫力尚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林平;朱灵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汕头市某社区居民对SARS的认知水平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短时间内迅速播散到全球五大洲30个国家(地区),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1-3],具有潜伏期短、起病急、病程进展快、人群普遍易感、医务人员患病率高等特点.根据WHO的报道[4],从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5月28日全球共发现SARS病例8 240例,死亡745例(病死率9.0%).为了解城市居民对SARS防治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该疾病的态度与预防措施情况,并为政府今后制定防制策略及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于2003年5月25日至27日在汕头市对社区居民的SARS知识水平、认知态度和预防措施进行调查.

    作者:沈伶;李丽萍;王普生;许焕波;孙健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