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李兰香;周秋侠;张存生;朱正香;蔡军花

关键词:糖尿病, 白内障, 焦虑, 依从性, 满意度,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焦虑情绪、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血糖监测等.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术前2 h及出院前SAS分度、SAS评分、血压、心率改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焦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术前及术后SAS 评分,改善SAS 分度,降低患者血压、心率,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提高了视力恢复水平,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接受结构化指导的护理效果

    目的 评价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接受结构化指导对其心理情绪的改善及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10例白内障手术老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结构化指导,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情绪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焦虑自评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情况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接受结构化指导能够有效改善焦虑情绪,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从而实现对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叶森娣;舒香云;叶静梅;阵坤连;佟艳玲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连续性血浆吸附过滤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浆吸附过滤(continuousplasma filtration adsorption,CPFA)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后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CPFA患者52例,给予全面护理,另外52例脑卒中CPFA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降低值、临床疗效、BI评分及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前平均(5.38±1.89)分,治疗后平均(3.29±2.01)分,说明护理后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了患者的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高凝状态,加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粥样斑块发展.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PFA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作者:侯项南;张丹;徐宁;郭宏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120 例,将未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之前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 年4 月~2015 年3月),将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后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015年4月~2016年7月),各60例.对两组患者用药治疗之后的满意度、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进行记录、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33%,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5.00%,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5.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医院内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医患关系的友好桥梁得以建立,值得各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徐建玲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八步流程联合四轨交叉质控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八步流程联合四轨交叉质控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八步流程联合四轨交叉质控护理模式实施前(2016年1~6月)与实施后(2016 年7~12 月)于该院接受介入手术诊疗的脑血管病例各47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介入手术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血管介入术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八步流程联合四轨交叉质控护理模式干预,对实施前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护理缺漏发生率与介入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后护士满意度与护理对象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八步流程联合四轨交叉质控护理模式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护理实践之中,有利于降低该类患者术后护理缺漏发生率和介入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可同时获得护理工作者与护理对象高度认可的护理模式.

    作者:汪海岚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连续性健康教育对盆腔炎患者健康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性健康教育对妇科盆腔炎患者健康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2016年2~6月收治的88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给予连续性健康教育,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在盆腔炎发病危险因素、治疗以及症状方面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腹痛复发率以及发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连续性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妇科盆腔炎患者的健康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康小前;汪为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焦虑情绪、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血糖监测等.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术前2 h及出院前SAS分度、SAS评分、血压、心率改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焦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术前及术后SAS 评分,改善SAS 分度,降低患者血压、心率,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提高了视力恢复水平,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兰香;周秋侠;张存生;朱正香;蔡军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专业认证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建设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是保障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综述了以护理学专业认证为立足点,探讨专业认证对护理学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为深化护理学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彩福;王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持续健康教育对中重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健康教育对中重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 年9月~2017年10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中重度烧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持续健康教育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抑郁情绪变化,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 个月生活质量(BSHS-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抑郁情绪(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烧伤临床护理中积极采取持续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该宣教模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睿菁;王雯雯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临床探讨实施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行乳腺癌手术治疗,并按数字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及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干预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干预组护理后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2.50%)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实施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艳;孙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自护健康教育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护健康教育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自护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的排气时间为(51.58 ± 15.23)h、住院时间为(12.04±2.57)d,对照组的排气时间为(59.03±16.15)h、住院时间为(13.97±3.19)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护理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实施自护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丽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适性灵活护理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适性灵活护理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适性灵活护理模式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在各相关观察指标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和各时间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适性灵活护理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实施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该类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

    作者:马洪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团队建设对胸痛中心急诊护理的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团队建设对胸痛中心急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该院2014年6月开始对胸痛中心急诊护理团队进行全面系统的团队建设,实施6个月后,选取2015年1~12月30名护理工作人员作为试验组进行分析;同时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胸痛中心工作的30名护理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比较患者对两组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护士的护理职业、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技术操作等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诊科病区内的服务态度满意度(98.1%)明显高于对照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队建设能够明显改善胸痛中心急诊护理工作人员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施银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某医院普外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和评价分析医院普外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了解手卫生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手卫生知识调查表,对我院普外科90 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其中医生32 名,护士58 名.结果 有94.44%(85/90)的医务人员知道七步洗手法,10%(9/90)认为戴手套可替代洗手或手消毒,医生、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后和医疗、护理操作前后的洗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洗手前后平均带菌量分别为(46.033±4.673)cfu/cm2、(36.281±3.029)cfu/cm2、(8.392±1.065)cfu/cm2、(5.368±0.573)cfu/cm2.结论 通过洗手能有效去除普外科医务人员手部的大部分细菌,管理者应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质量,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晓琪;吴崇颖;丁欲晓;王灿建;陈燕贤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急诊护士经历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突发心脏骤停事件的质性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护士经历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时间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该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9人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员均在过去的12月中经历转运期间危重患者突发呼吸心脏骤停事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访谈资料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在患者突发呼吸心脏骤停后,急诊护士普遍存在紧张和担心心理.成功抢救患者后,则会获得极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等.但如果抢救失败,则会陷入自责和难过.发生突发事故后,急诊护士积极参与抢救,并且在事后会认真总结,以进一步改善转运质量.结论 应加大应急演练力度,并进行定期总结,以预防突发事故,提高转运质量.

    作者:张春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不孕女性性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不孕女性面临着生育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性生活质量,而性生活满意度是研究不孕女性性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不孕女性性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不孕女性提供人文关怀,并为临床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刘晏兵;薛虹霞;李文涛;安力彬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对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效果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中芳;樊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出院的2~4期糖尿病足未治愈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学科延续性护理,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延续护理.两组评价再次住院率、创面愈合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再次住院率、创面愈合情况、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治疗的依从性、糖尿病足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再住院率.

    作者:高楠;赖文娟;彭卫群;曹曼;王交东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术前预适应锻炼对经桡动脉PCI患者术后不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预适应锻炼对经桡动脉PCI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该院行经桡动脉PCI术的冠心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PCI术前进行预适应锻炼.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QOL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QO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5 d观察组患者的SS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明显得到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经桡动脉PCI术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前预适应锻炼有效提高经桡动脉PCI患者QOL评分及自理能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及肢体肿胀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奇花;严家嫦;傅为清;张玉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多学科护理团队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学科护理团队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自护能力、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建立妊娠档案的128例GDM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通过建立多学科护理团队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水平、血糖水平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随访至分娩,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血糖控制良好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剖宫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褥期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学科护理团队能有效提高GDM患者的自护能力,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凌宏芳;张桂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血液稀释法在出血患者透析时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液稀释法在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观察.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无肝素透析,B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C组则采用血液稀释法抗凝透析.分别对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出血征象及透析完成情况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经比较,B组与C组两组间治疗后以及各组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其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组的下降幅度小;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C组治疗后的BUN、Ser、K+等相关生化指标明显更低于其他两组和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改善程度小;此外,C组透析患者均顺利完成透析,未发生出血或原有出血加剧的情况,而A组和B组透析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稀释法抗凝透析不易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不会影响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促进透析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志萍;洪霞;梅蓓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