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采取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情况。方法:通过对万方、知网、维普、CBM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将2型糖尿病、维格列汀、联合、降糖药物、疗效、安全性等作为关键词,利用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总结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通过筛选后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研究有9个,经Meta分析显示维格列汀联合治疗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P<0.05);安全性来看,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双胍、磺脲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等,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Meta分析显示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缪东军;邓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山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山市户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夫妇共1000对,参照《关于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待孕夫妇的调查问卷》调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986份有效问卷调查表,回收率98.60%(986/1000)。孕前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以20~40岁,有职业,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对优生健康教育现有的宣传推广方式(讲座、网络、电视与报纸)了解并接受,对优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自觉或被动咨询检查,对获得优生健康知识的期望值较高,对基层计生人员经验、专业与态度的评价较为满意。结论: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个性化健康指导,视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宣传栏,门诊健康咨询与随访教育有助于强化计划生育夫妇的优生优育观念,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作者:吴瑞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膜病变患者行MR增强后FLAIR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02例脑膜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增强后再加扫FLAIR,对FLAIR序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MRI增强后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显示较为敏感,且可将强化皮层静脉与静脉窦正确的区分,显示脑脊液强化,但对伴脑实质内的微小病灶显示具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结论:MR增强后FLAIR序列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增强T1WI具较强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使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
作者:徐谢生;王开福;黄钻明;邓桂珍;李华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疗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79.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有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张静;肖琳;罗小婉;何一雄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的整体化管理模式在产后母婴康复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整体模式,将阶段化、量化和优化管理的方法运用于产后母婴的康复管理中,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产后尿潴留、晚期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吐奶、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的发生情况。结果: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母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及流程,对提高产后母婴康复管理有显著效果,是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婉文;林燕芬;林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分析三个不同时间段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下特征。方法:2000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胃镜室进行了9807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共检出消化性溃疡1952例,检出率19.90%。将19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按接受检查的年份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为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结果: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5.12%、22.73%、13.70%(P<0.01)。胃癌患者的比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10%、2.93%、4.25%(P>0.05)。胃溃疡好发部位为胃窦、胃角,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为球部。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下降趋势,胃癌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升高趋势。
作者:刘玉金;蔡美花;黎虹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4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术治疗,术后给予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依据冲洗液浓度分为高度组(2.5%盐水冲洗液)和低度组(0.9%盐水冲洗液),各42例,应用糖精法检测患者术后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应用SNOT-20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高度组和低度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80.8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均明显高于低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低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的疗效,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进程,从而加快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恢复,缩短疗程,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秀娥;杨小红;伍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联合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每组200例。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联合检测MP和RSV,比较两组MP和RSV阳性率、检测满意度、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情况。结果: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存在下呼吸道感染时,通过联合检测体内血清MP和RSV抗体滴度,快速鉴别诊断出喘息性疾病,可明显减少检查费用及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坤培;黄丽君;许志定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与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和栓塞组,每组64例。手术组于显微镜下切除畸形的血管并清理血肿,栓塞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生活功能。结果:栓塞组完全栓塞率低于手术组,大部分栓塞率高于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小部分栓塞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生活功能为一级的患者比例高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治疗类似,但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后的生活功能和防止手术后遗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胡少杰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1~5年的远期疗效结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由同一医师按同种方法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筛查患者年龄为20~45岁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疗效评价标准为JOA评分、VAS视觉评分,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手术前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分别与术后5年、术后1年、术后立即检测相比,或术后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手术前满意度与术后、术后1年、术后5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两两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创口小,手术安全,后遗症少,患者恢复能力强,成本低,经1~5年随访,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茂祯;李智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与电化学发光法(ECLINA)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方法:每天选取临床样本8份,包括门诊与住院患者,排除溶血、脂血及用药情况。分别用CMIA与ECLINA测定样本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连续测定7 d,记录检验结果。去除离群点,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作为X轴,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为Y轴,计算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进行偏差评估。结果:CMIA与ECLINA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863X+0.0632,相关系数r2=0.9946,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P<0.01)。两种实验方法均存在随着结果增高偏差增大现象,但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ARCHITEC和ECLINA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建立相关方程,在某一方法不能满足实验室而参考值又不能变换时可以用另一方法代替。
作者:范婵;陈姝;龚国忠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及急性支气管肺炎儿童的排痰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1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186例毛细支气管炎和23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各病种按雾化溶液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再按氯化钠浓度分组,分别给予0.9%、3%、5%、7%、9%氯化钠液经压缩泵空气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灭菌注射用水按同样方法雾化吸入,比较各组的排痰效果。结果:3%、5%、7%、9%氯化钠组间、0.9%氯化钠组和对照组雾化对毛细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肺炎儿童排痰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氯化钠组与0.9%氯化钠组、对照组排痰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等浓度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对两种疾病儿童排痰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7%、9%四种浓度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或急性支气管肺炎病例都有较理想的排痰效果,效果相当,0.9%氯化钠溶液的效果不理想,0.9%、3%、5%、7%、9%五种浓度氯化钠溶液各自对两种病例的排痰效果相当,选择浓度不过高而又效果理想的3%氯化钠溶液更合适。
作者:黄元寿;马艳芳;马海燕;潘惠妮;叶梅;万昕;黄碧林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对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住院的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均进行肾脏病理穿刺、检测甲状腺功能(TT3、TT4、FT3、FT4及TSH)、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等,并对其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肾脏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MGN)43例,微小病变型(MCD)29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4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例,膜增生性肾炎(MPGN)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蛋白与血清TT3、FT3、TT4、FT4呈正相关,与血清TSH呈负相关;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清TT3、FT3、TT4、FT4呈负相关,与血清TSH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型多见,甲状腺素水平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检测甲状腺素水平对判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变程度、预后及病理类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晓风;李晶;谷小丽;王攀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探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对脑出血给予相应积极预防干预性措施,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及常规措施。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如胃肠道功能衰竭等,在一个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比较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6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对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率,改善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发病导致的神经缺损,减少脑水肿等临床表征,降低血肿周围低密度区面积,缓解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采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治疗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余少雄;苗雨露;尹勇;刘泽;柳茂成;黄国钦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家具从业者男性不育相关因素,为男性家具从业者提供健康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男性家具行业不育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有正常生育史者的男性50例作为对照组,对精液质量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精子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精子运动直线性(LIN)、血清抑制素B(INHB)、精子顶体酶(AE)活性及睾酮(TEST)水平。结果:除TEST外,其余各项指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具从业不育患者精子质量较正常生育组有统计学差异,显示家居从业者不育患者的睾丸支柱细胞有一定损伤现象,该环境中工作的不育男性生殖状况堪忧,职业教育及其健康防护显得十分迫切。
作者:邓智标;黎子辉;麦贤昌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对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中应用水囊填塞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实施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实施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水囊填塞宫腔压迫止血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止血,应用纱布填塞宫腔压迫止血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止血,对两组的止血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应用不同止血方法进行止血后,观察组患者止血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填塞物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应用水囊填塞能够实现理想的止血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曹伍兰;陈宏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建立以集体宣教、一对一咨询等综合保健措施为基础,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为中心的规范化绝经期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59岁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集体宣教、健康指导、心理辅导等综合健康干预措施;一对一咨询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激素替代疗法组(HRT组)、黑升麻提取物治疗组(莉芙敏组)、中药治疗组(泰坤胶囊组),干预后12个月随诊,对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103例患者完成了干预研究,完成率93.64%;患者年龄40~59岁,平均(49.40±4.08)岁。其中HRT组54例、莉芙敏组26例、泰坤胶囊组23例;三组患者年龄、体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平均月收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除血糖值在三组之间存在差异(泰坤胶囊组高于HRT组,P=0.003)外,三组患者的总胆固醇、血压、Kupperman评分和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HRT组的总胆固醇测量值低于泰坤胶囊组(P=0.001);HRT组的Kupperman评分分别低于莉芙敏组(P<0.001)和泰坤胶囊组(P<0.001);HRT组的骨密度值分别高于莉芙敏组(P=0.042)和泰坤胶囊组(P=0.004)。HRT组患者干预后的总胆固醇测定值(P=0.047)、Kupperman评分(P<0.001)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莉芙敏组患者干预后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泰坤胶囊组患者干预后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以HRT治疗为中心的绝经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绝经期症状,改善患者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育芳;林霞;栾峰;孙广范;芮玉宣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NT值超声测定在孕11~13+6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12月来本院接受孕期检查的3822例孕11~13+6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测量3822例孕妇胎儿的NT(颈项透明层)值,进行胎儿畸形诊断。结果:3822例孕妇共3869例胎儿,经筛查发现109例为畸形胎儿。109例畸形胎儿中,NT值≥2.5 mm的胎儿共84例,所占比例为77.1%,明显高于NT值<2.5 mm的胎儿(χ2=63.872;P<0.05)。结论:孕11~13+6周时测定胎儿NT值可作为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方法, NT值≥2.5 mm为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马育局;李颖;王青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分析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两种方式临床护理方法的特点。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进行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无痛胃镜检查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胃镜检查方法。观察术中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并使用抑郁态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比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SBP、SDP、HR、Sp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SDS、SAS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胃镜较普通胃镜具有安全、高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等特点,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检查,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张碧红;李琴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损伤提出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降糖药使用情况、饮食是否规律、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水平、高血压病程、低血糖发作频率、对低血糖危害知晓情况及开始干预时间等多个与脑损伤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00例低血糖患者中,发生脑损伤者48例,发生率为16.0%;对1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病程、磺脲类或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水平、高血压病程、低血糖发作频率、对低血糖危害知晓情况及开始干预时间与低血糖脑损伤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65岁及以上、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过量使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低血糖持续≥6 h、血糖水平<2.2 mmol/L、高血压病程5年以上及低血糖每天发生2次以上均为低血糖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低血糖危害知晓及开始干预时间≤30 min为低血糖脑损伤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基层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低血糖的认知水平,对低血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减少低血糖脑损伤的发生。
作者:李碧峰;侯宪云;钟红;王群;凌文珊;罗泳仪 刊期: 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