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下特征分析

刘玉金;蔡美花;黎虹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检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三个不同时间段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下特征。方法:2000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胃镜室进行了9807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共检出消化性溃疡1952例,检出率19.90%。将19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按接受检查的年份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为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结果: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5.12%、22.73%、13.70%(P<0.01)。胃癌患者的比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10%、2.93%、4.25%(P>0.05)。胃溃疡好发部位为胃窦、胃角,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为球部。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下降趋势,胃癌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升高趋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Nuss手术在胸壁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对微创Nuss手术在胸壁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收集整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采用微创Nuss手术治疗的小儿胸壁畸形患者共19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漏斗胸10例,鸡胸9例。结果:本研究的1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了Nuss手术,其胸壁畸形的情况得到满意矫正,手术时间为40~70 min,手术后住院时间5~9 d。术后1例出现气胸(小于患儿总数的10%,未予特殊处理),该患儿的气胸状况在术后3 d消失,另外1例患儿出现轻度皮下气肿。术后随访1个月~3年,其中1例患儿在初次手术的3个月后由于钢板移位进行了二次手术,另外1例患儿在出院后的第2周出现了右侧胸腔积液,经抗感染及右侧胸腔穿刺后积液消失,情况得到控制。剩余患儿在手术中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随访时均未出现不适症状,其中2例患儿在术后3年取出钢板,畸形矫治结果满意。结论:微创Nuss手术在治疗小儿胸壁畸形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患者及其家属对畸形矫治满意,该方法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吴家宝;钟金慧;邓江波;王楚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影响中山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中山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山市户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夫妇共1000对,参照《关于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待孕夫妇的调查问卷》调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986份有效问卷调查表,回收率98.60%(986/1000)。孕前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以20~40岁,有职业,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对优生健康教育现有的宣传推广方式(讲座、网络、电视与报纸)了解并接受,对优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自觉或被动咨询检查,对获得优生健康知识的期望值较高,对基层计生人员经验、专业与态度的评价较为满意。结论: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个性化健康指导,视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宣传栏,门诊健康咨询与随访教育有助于强化计划生育夫妇的优生优育观念,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作者:吴瑞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左西孟旦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6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个体化给予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3 d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平均尿量、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胱抑素C(CysC)。结果:治疗前两组SV、CI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V、CI及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SV和LVEF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和CysC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更明显。

    作者:冯庆芝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1~5年的远期疗效结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由同一医师按同种方法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筛查患者年龄为20~45岁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疗效评价标准为JOA评分、VAS视觉评分,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手术前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分别与术后5年、术后1年、术后立即检测相比,或术后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手术前满意度与术后、术后1年、术后5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两两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创口小,手术安全,后遗症少,患者恢复能力强,成本低,经1~5年随访,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茂祯;李智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19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下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三个不同时间段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镜下特征。方法:2000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胃镜室进行了9807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共检出消化性溃疡1952例,检出率19.90%。将19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按接受检查的年份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为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结果: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11月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5.12%、22.73%、13.70%(P<0.01)。胃癌患者的比例(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分别为2.10%、2.93%、4.25%(P>0.05)。胃溃疡好发部位为胃窦、胃角,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为球部。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下降趋势,胃癌患者电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有升高趋势。

    作者:刘玉金;蔡美花;黎虹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比较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与电化学发光法(ECLINA)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方法:每天选取临床样本8份,包括门诊与住院患者,排除溶血、脂血及用药情况。分别用CMIA与ECLINA测定样本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连续测定7 d,记录检验结果。去除离群点,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作为X轴,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为Y轴,计算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进行偏差评估。结果:CMIA与ECLINA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863X+0.0632,相关系数r2=0.9946,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P<0.01)。两种实验方法均存在随着结果增高偏差增大现象,但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ARCHITEC和ECLINA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建立相关方程,在某一方法不能满足实验室而参考值又不能变换时可以用另一方法代替。

    作者:范婵;陈姝;龚国忠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体后缘高度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显著,预后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马志锋;凌云;王延涛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男性不育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家具从业者男性不育相关因素,为男性家具从业者提供健康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男性家具行业不育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有正常生育史者的男性50例作为对照组,对精液质量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精子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精子运动直线性(LIN)、血清抑制素B(INHB)、精子顶体酶(AE)活性及睾酮(TEST)水平。结果:除TEST外,其余各项指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具从业不育患者精子质量较正常生育组有统计学差异,显示家居从业者不育患者的睾丸支柱细胞有一定损伤现象,该环境中工作的不育男性生殖状况堪忧,职业教育及其健康防护显得十分迫切。

    作者:邓智标;黎子辉;麦贤昌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对骨质疏松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对骨质疏松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2015年6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120例,疗程为半年,治疗前均采用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其骨密度,骨密度T值范围均在-1.0~-2.5 s,根据其用药后骨密度进行分组,A组(T值在+2.5~-1.0 s),B组(T值在-1.0~-2.5 s)和C组(T值<-2.5 s),对比不同组间用药前后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水平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估两种因子对患者治疗后疗效的准确性。结果:A、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水平方面,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OH-D评估骨质疏松治疗后疗效的特异度为71.34%、灵敏度为83.45%、准确度为86.71%,FGF23评估骨质疏松治疗后疗效的特异度为79.64%、灵敏度为88.57%、准确度为91.22%。结论:血清中25-OH-D、FGF23因子与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在早期诊断评估治疗后疗效方面具有更为良好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潘英;陈东;李娜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游离脂肪移植修复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凹陷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脂肪移植技术修复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造成的乳房局部缺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于本科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又接受脂肪移植修复局部凹陷畸形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只接受保乳手术未行修复手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通过自体脂肪游离移植的方法,从患者腹部抽出脂肪组织经过处理后注射至患侧乳房的凹陷部位以达到填充的效果,试验组脂肪移植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试验组通过第一次游离脂肪移植后对乳房外形满意者22例,占48.89%,第二次行游离脂肪移植后对乳房外形满意者17例,占37.78%,总体满意率86.67%;对照组对乳房外形满意者13例,总体满意率为23.63%,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移植技术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可用于修复乳腺癌术后乳房的局部凹陷缺损。

    作者:韩铮;谢惠华;黄超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美国医疗救助扩展计划实施评价

    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目前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卫生领域的关注。利用2014-2015年医疗保险改革公开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美国医疗救助扩展计划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6月,美国已有30个州实施了医疗救助拓展计划,对于享受医保补助者,27个州执行联邦收入限制。2015年,美国全境保费援助月均额272美元,但全国医疗保险覆盖缺口人数高达370.8万人,美国医疗救助计划扩张尚未完全实现。

    作者:高善强;贺英;刘平;王珊珊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多胎妊娠自然减胎对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多胎妊娠自然减胎对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后双胎妊娠自然减胎共193例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自然减胎对助孕结局的影响。结果:1104例双胎妊娠中发生自然减胎183例,自然减胎率为16.58%(183/1104);其中119例双胎自然减胎发生在妊娠前8周,占65.03%(119/183)。减胎后保留单胎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与同期单胎妊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同期双胎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胎妊娠自然减胎后可延长妊娠时间,增加保留胎儿的出生体重;妊娠8周后实施选择性多胎妊娠减胎术可减少手术干预率及并发症。

    作者:吴重聪;蔡桂丰;杨桂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宜宾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97例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和HBV-DNA定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中,40.2%患者炎症分级≥G2,10.3%患者纤维化分期≥S2,G≥2组患者的ALT水平高于G<2组;S≥2组患者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BV-DNA水平和HBeAg状态与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对ALT<2×ULN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特别是那些年龄≥40岁且ALT≥50 U/L者。

    作者:姚玲;毛海鹰;康涛;陈琴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临床护理对比

    目的:探讨分析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两种方式临床护理方法的特点。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进行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无痛胃镜检查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胃镜检查方法。观察术中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并使用抑郁态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比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SBP、SDP、HR、Sp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SDS、SAS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胃镜较普通胃镜具有安全、高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等特点,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检查,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张碧红;李琴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不同浓度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4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术治疗,术后给予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依据冲洗液浓度分为高度组(2.5%盐水冲洗液)和低度组(0.9%盐水冲洗液),各42例,应用糖精法检测患者术后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应用SNOT-20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高度组和低度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80.8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均明显高于低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低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的疗效,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进程,从而加快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恢复,缩短疗程,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秀娥;杨小红;伍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项目管理模式运用于产后母婴康复管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的整体化管理模式在产后母婴康复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整体模式,将阶段化、量化和优化管理的方法运用于产后母婴的康复管理中,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产后尿潴留、晚期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吐奶、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的发生情况。结果: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母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及流程,对提高产后母婴康复管理有显著效果,是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婉文;林燕芬;林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采取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情况。方法:通过对万方、知网、维普、CBM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将2型糖尿病、维格列汀、联合、降糖药物、疗效、安全性等作为关键词,利用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总结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通过筛选后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研究有9个,经Meta分析显示维格列汀联合治疗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P<0.05);安全性来看,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双胍、磺脲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等,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Meta分析显示维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缪东军;邓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疗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79.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有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张静;肖琳;罗小婉;何一雄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气垫床充气程度与体质指数对卧床患者翻身时间间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气垫床充气程度不同与体质指数不同对卧床患者局部受压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及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临床病例60例,在平卧气垫床充气1/3满、充气2/3满、充气足三种状态下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对其平卧时两侧肩胛部、骶尾部的压力进行测量。结果:超重体质指数、正常体质指数、低体质指数患者卧气垫床不同充气程度时主要受压部位左肩胛部、右肩胛部、骶尾部局部组织皮肤体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超重体质指数在气垫床充气1/3满时骶尾部平均体压值大。结论: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使用气垫床的翻身时间间隔具有差异性,超重体质指数可延长至每3小时翻身一次,而正常体质指数和低体质指数可延长至每4小时翻身一次,这样既能减轻频繁翻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作者:姚艳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脑膜病变患者行MR增强后FLAIR序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脑膜病变患者行MR增强后FLAIR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02例脑膜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增强后再加扫FLAIR,对FLAIR序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MRI增强后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显示较为敏感,且可将强化皮层静脉与静脉窦正确的区分,显示脑脊液强化,但对伴脑实质内的微小病灶显示具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结论:MR增强后FLAIR序列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增强T1WI具较强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使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

    作者:徐谢生;王开福;黄钻明;邓桂珍;李华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