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认知损害合并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贺润莲;庞贵凤;周丽英;李秀丽;余红梅

关键词:认知损害, 抑郁,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老年抑郁量表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认知损害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减轻老年认知损害合并抑郁的发生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太原市老军营社区、和平社区、西矿街社区、大北门东社区、太原市中心医院老年科以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共收集对象41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认知障碍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按照α=0.05水准,干家务情况、体育活动和铝制炊具使用对老年认知障碍合并抑郁的发生有意义。结论: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合并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据此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疾病进程。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国产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本院门诊收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口服国产伊曲康唑0.2 g,2次/d,连用7 d,对照组口服伊曲康唑0.2 g,1次/d,连用14 d后改为2粒,1次/周;两组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3次/d,连用12 d,外涂复方氯柳酊干燥后再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2次/d,连用14 d。1月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治疗第1、3、6个月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3、6个月疗效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伊曲康唑冲击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安全有效,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无边;黄桂新;肖扬;莫小春;黄秀荣;陈霞;韦淑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黛力新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黛力新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降压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黛力新。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焦虑抑郁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血压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情况无改善(P>0.05),而试验组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和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对控制中青年高血压伴有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安全、有效,同时可以放松紧张和焦虑情绪,克服负性心理,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高血压症状,而且使患者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有所改善,对提高降压疗效辅助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晓东;钟德福;钟海燕;朱有勤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右美托咪啶对单肺通气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TNF-α、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时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清中TNF-α、IL-10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电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47~75 kg,年龄36~67岁,男女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泵注时间为10 min),随后以0.5μg/(kg·h)的速率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C组采用D组同样的方法静脉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单肺通气前即刻(T0)、单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90 min(T2)、单肺通气结束后30 min(T3)、单肺通气结束后4 h(T4)和单肺通气结束后24 h(T5)时采集动脉血样5 mL,分离中性粒细胞和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清中TNF-α、IL-8和IL-10浓度。同时抽取动脉血1 mL,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患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呼吸指数(RI)。结果:D组和C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在T1后开始升高,T3达峰;D组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在单肺通气开始后各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NF-α、IL-10和IL-8水平均在T2后开始升高(P<0.05),T3达高峰,但在T5依然高于术前水平;D组血清TNF-α和IL-8水平在T2、T3、T4、T5均低于C组(P<0.05),D组血清IL-10水平在T2后各时点均高于C组(P<0.05)。两组P(A-a)O2和RI均于单肺通气开始后升高,但D组较C低。结论:右美托咪啶可通过降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时PMN NF-κB活性进而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抑制单肺通气患者炎症反应,保护肺脏功能。

    作者:李喜龙;邓巧荣;张震;卢锡华;崔亚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知识和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OPD患者肺康复知识和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肺康复知识、行为问卷对广州市105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COPD患者肺康复知识总分为(15.32±3.86)分,总体得分指标为63.83%。COPD患者肺康复行为总分为(43.01±7.01)分,总体得分指标为63.25%。肺康复知识和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274~0.883,P<0.05)。结论:COPD患者肺康复知识与肺康复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患者的肺康复知识水平越高,其肺康复行为也越好,医护人员应寻求有效的干预策略提高COPD患者的肺康复知识,从而提高其肺康复行为,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李荣华;黎海阳;李希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内科护士与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认知的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口服药健康教育中内科护士的认知现状及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015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血液科的115名护士和118名内科住院患者分别进行调查。结果:内科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认知与护士的年龄、职称有关(P<0.05);内科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与其住院次数、住院科室有关(P<0.05);内科护士提供的口服药健康教育内容与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差异(P<0.05)。结论:口服药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应当满足患者需求;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培训,护士应加强自身药学知识,协同药师、医生共同完成好药物知识宣教。

    作者:王嵘;张文光;陆欣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2例脊柱创伤相关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PCS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Coob’s角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后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创伤相关疾病采取PCS椎弓根螺钉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作者:晏波;李春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淤积性皮炎临床治疗新进展

    淤积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下肢皮肤病变,其特点是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治疗较为棘手,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传统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广泛,是治疗淤积性皮炎较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赵德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与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髓内钉-螺旋刀片组(PFNA组)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各60例。术后72 h,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超声检查患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PFNA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内固定组明显缩短,负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肺部感染率、脑血栓形成及褥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螺旋刀片钉系统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相当,但PFNA内固定方式具有微创、损伤小、术后愈合快、术中及术后临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临床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圣犬;吐尔洪·拉扎克;宋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新研究进展

    平衡功能下降是影响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科学的运动提高老年人平衡功能,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是我国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作者回顾了近5年国内外老年人平衡功能研究的新进展,从人体平衡功能的生物学机制,影响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因素,老年人平衡功能的衰减,以及主动运动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干预等方面来探讨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为我国社区工作者指导老年人科学运动,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杨慧平;吕强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2013-2015年我院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13-2015年本院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提取2013-2015年本院质子泵抑制剂的品种、规格、剂型、销售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限定日剂量(DDC)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本院PPI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口服PPI的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中兰索拉唑肠溶片均列第1位;注射用PPI的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中注射用泮托拉唑均列第1位;绝大部分PPI的排序比接近1。结论:本院PPI临床使用广泛,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偏爱使用贵药、过度预防给药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临床药师应对PPI给予更多关注,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作者:姚敏;徐艳艳;梅丹;顾海娟;郭小红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不同药物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对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组静脉泵注丙泊酚,七氟烷组吸入七氟烷,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指标、核转录因子NF-κB DNA活性及白介素-1(IL-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者在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时间点的P(A-a)O2水平较气管插管后5 min(T0)时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在T2至恢复至双肺通气时(T5)的氧合指数(OI)较T0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T3~T5的呼吸指数(RI)水平较T0时显明显增加(P<0.05),丙泊酚组T5、恢复至双肺通气后10 min(T6)、手术结束时(T7)的RI水平明显降低(P<0.05),七氟烷组T3、T6、T7时的血浆IL-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丙泊酚组T3、T6、T7的IL-1水平明显低于七氟烷组(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的T3、T6、T7时NF-κB DNA活性均升高(P<0.05),丙泊酚组T1~T7的NF-κB DNA活性均明显低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于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肺损伤程度的效果更佳。

    作者:刘金龙;夏武香;卓明;钟茂林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CT研究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作者:李红尧;龚波;吴惠明;高永炳;陆成栋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呼吸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呼吸介入治疗,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疗经过。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吸气相为主的呼吸困难,多数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与支气管镜检查,12例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3例通过外科手术确诊。除1例为乳头状瘤外,其余14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鳞癌8例,腺样囊性癌3例,恶性肌周细胞瘤、肉瘤样癌及类癌各1例。8例患者以呼吸介入治疗为主,方法主要有电圈套、氩气刀和支架置入;另5例患者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3例合用呼吸介入治疗;1例患者仅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原发性气管肿瘤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持续性呼吸困难且常规治疗无法缓解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气管肿瘤的可能,应及时行颈、胸段CT和支气管镜检查。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呼吸介入技术在根治气管良性肿瘤、姑息治疗恶性肿瘤和术前开放气道、降低麻醉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晓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不同黄体酮剂量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黄体酮剂量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早孕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 mg/d)、B组(30 mg/d)和C组(40 mg/d),每组50例,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相关指标。结果:B组与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B组与C组治疗后1、3 d血清抑制素A(INHA)、蛋白A(PAPP-A)及孕酮(P)均高于A组,血清Th1/Th2指标均好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mg/d黄体酮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先兆流产患者疾病相关血液指标的调节作用也更好,因此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作者:胡艳红;徐忠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探析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本院实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每组33例。B组实行手术室常规护理, A组实行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消毒隔离、器械准备、设备管理、人员配合等手术室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6.97%)高于B组(81.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B组(2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宁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现状及证候特点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证候特点,发掘实验室指标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国1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应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软件,系统规范化地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信息、客观指标检查等,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8~30岁为发病人群占比高的年龄阶段(45.7%);男性多发于女性;肺阴亏虚证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对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相关的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白介素-1是肺阴亏虚证的危险因子;白介素-10是阴虚火旺证的危险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子。结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对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肺阴虚证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未发现对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相关的因素。不同证候各有其危险因子,以其为靶点进行辨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丽;张彦峰;周杰;冯潇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选择200例诊断为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25-(OH)D3、免疫球蛋白水平;选择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检测25-(OH)D3、免疫球蛋白水平作为参照值,分析其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治疗前25-(OH)D3、IgG、IgA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5-(OH)D3、IgG、IgA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5-(OH)D3、IgA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与观察组患儿25-(OH)D3、IgG、IgA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25-(OH)D3、IgG、IgA则较常规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例数、需住院治疗人次及症状持续平均天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多存在血清25-(OH)D3、IgG、IgA水平低下,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补充维生素D可更好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马娜;李霞;王海磊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目标温度管理:在重症护理方面现有的证据和实践

    在重症监护病房,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多方面的治疗方式。本文旨在介绍低温的概念、作用机制及在各类重症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珊珊;张培莉;童宇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HAP的高龄患者资料,利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WVUH)建立的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Multi-disease Risk Assessment Program,MDRA)进行评分,筛选出MDRA评分≥25分的患者共68例,根据是否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程、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发生率、继发真菌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组病程为(14.20±2.87)d,对照组为(16.70±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2例发生MODSE,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真菌感染发生率9.6%,对照组为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7例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防组2例在停氟康唑前出现了血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46~80 mmol/L),及时停用氟康唑后,未予特殊治疗,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结论:对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可以使患者病程缩短,预后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伟;李尔然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TRAIL联合顺铂诱导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TRAIL联合顺铂对卵巢癌耐药细胞COC1/DDP生长的影响,以及联合用药对TRAIL死亡受体(DR4、DR5)、凋亡相关基因Smac、Survivin表达的影响,揭示TRAIL联合顺铂可能逆转COC1/DDP细胞耐药性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RAIL蛋白与DDP联合用药对COC1/DDP细胞生长的影响,用Annexin V-FITC法检测COC1/DDP细胞凋亡,用RT-PCR方法检测DDP对TRAIL受体(DR4、DR5)、凋亡相关基因Smac、Survivin表达。结果:TRAIL蛋白对COC1/DDP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DDP与TRAIL蛋白联合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DDP使COC1/DDP细胞的DR5表达水平显著增强,为正常对照组的3.45倍(P<0.001);Smac表达为对照组的2.82倍(P<0.001);DR4水平无明显变化;Survivin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结论:TRAIL蛋白对COC1/DDP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DDP与TRAIL联合增强了对COC1/DDP细胞生长抑制;TRAIL逆转COC1/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可能与DDP导致TRAIL受体DR5水平升高、Smac表达增加,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庄良武;林岚;陈捷;陈丽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