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析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

刘宁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细节护理, 具体措施,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本院实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每组33例。B组实行手术室常规护理, A组实行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消毒隔离、器械准备、设备管理、人员配合等手术室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6.97%)高于B组(81.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B组(2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呼吸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呼吸介入治疗,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疗经过。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吸气相为主的呼吸困难,多数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与支气管镜检查,12例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3例通过外科手术确诊。除1例为乳头状瘤外,其余14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鳞癌8例,腺样囊性癌3例,恶性肌周细胞瘤、肉瘤样癌及类癌各1例。8例患者以呼吸介入治疗为主,方法主要有电圈套、氩气刀和支架置入;另5例患者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3例合用呼吸介入治疗;1例患者仅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原发性气管肿瘤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持续性呼吸困难且常规治疗无法缓解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气管肿瘤的可能,应及时行颈、胸段CT和支气管镜检查。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呼吸介入技术在根治气管良性肿瘤、姑息治疗恶性肿瘤和术前开放气道、降低麻醉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晓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耳内镜鼓膜成形术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均采取合理护理措施,总结其疗效。结果: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后,除4例鼓膜有前下小穿孔外,其余153例鼓膜均愈合良好,听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无面瘫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的愈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冼玉微;甘蔚明;马志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选择200例诊断为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25-(OH)D3、免疫球蛋白水平;选择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检测25-(OH)D3、免疫球蛋白水平作为参照值,分析其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治疗前25-(OH)D3、IgG、IgA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5-(OH)D3、IgG、IgA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5-(OH)D3、IgA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与观察组患儿25-(OH)D3、IgG、IgA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25-(OH)D3、IgG、IgA则较常规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例数、需住院治疗人次及症状持续平均天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多存在血清25-(OH)D3、IgG、IgA水平低下,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补充维生素D可更好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马娜;李霞;王海磊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TRAIL联合顺铂诱导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TRAIL联合顺铂对卵巢癌耐药细胞COC1/DDP生长的影响,以及联合用药对TRAIL死亡受体(DR4、DR5)、凋亡相关基因Smac、Survivin表达的影响,揭示TRAIL联合顺铂可能逆转COC1/DDP细胞耐药性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RAIL蛋白与DDP联合用药对COC1/DDP细胞生长的影响,用Annexin V-FITC法检测COC1/DDP细胞凋亡,用RT-PCR方法检测DDP对TRAIL受体(DR4、DR5)、凋亡相关基因Smac、Survivin表达。结果:TRAIL蛋白对COC1/DDP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DDP与TRAIL蛋白联合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DDP使COC1/DDP细胞的DR5表达水平显著增强,为正常对照组的3.45倍(P<0.001);Smac表达为对照组的2.82倍(P<0.001);DR4水平无明显变化;Survivin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结论:TRAIL蛋白对COC1/DDP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DDP与TRAIL联合增强了对COC1/DDP细胞生长抑制;TRAIL逆转COC1/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可能与DDP导致TRAIL受体DR5水平升高、Smac表达增加,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庄良武;林岚;陈捷;陈丽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2例脊柱创伤相关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PCS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Coob’s角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后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创伤相关疾病采取PCS椎弓根螺钉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作者:晏波;李春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内科护士与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认知的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口服药健康教育中内科护士的认知现状及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015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血液科的115名护士和118名内科住院患者分别进行调查。结果:内科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认知与护士的年龄、职称有关(P<0.05);内科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与其住院次数、住院科室有关(P<0.05);内科护士提供的口服药健康教育内容与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差异(P<0.05)。结论:口服药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应当满足患者需求;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培训,护士应加强自身药学知识,协同药师、医生共同完成好药物知识宣教。

    作者:王嵘;张文光;陆欣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探析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本院实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每组33例。B组实行手术室常规护理, A组实行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消毒隔离、器械准备、设备管理、人员配合等手术室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6.97%)高于B组(81.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B组(2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宁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与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髓内钉-螺旋刀片组(PFNA组)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各60例。术后72 h,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超声检查患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PFNA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内固定组明显缩短,负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肺部感染率、脑血栓形成及褥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螺旋刀片钉系统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相当,但PFNA内固定方式具有微创、损伤小、术后愈合快、术中及术后临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临床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圣犬;吐尔洪·拉扎克;宋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淤积性皮炎临床治疗新进展

    淤积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下肢皮肤病变,其特点是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治疗较为棘手,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传统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广泛,是治疗淤积性皮炎较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赵德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新研究进展

    平衡功能下降是影响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科学的运动提高老年人平衡功能,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是我国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作者回顾了近5年国内外老年人平衡功能研究的新进展,从人体平衡功能的生物学机制,影响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因素,老年人平衡功能的衰减,以及主动运动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干预等方面来探讨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为我国社区工作者指导老年人科学运动,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杨慧平;吕强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不同药物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对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组静脉泵注丙泊酚,七氟烷组吸入七氟烷,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指标、核转录因子NF-κB DNA活性及白介素-1(IL-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患者在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时间点的P(A-a)O2水平较气管插管后5 min(T0)时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在T2至恢复至双肺通气时(T5)的氧合指数(OI)较T0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T3~T5的呼吸指数(RI)水平较T0时显明显增加(P<0.05),丙泊酚组T5、恢复至双肺通气后10 min(T6)、手术结束时(T7)的RI水平明显降低(P<0.05),七氟烷组T3、T6、T7时的血浆IL-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丙泊酚组T3、T6、T7的IL-1水平明显低于七氟烷组(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的T3、T6、T7时NF-κB DNA活性均升高(P<0.05),丙泊酚组T1~T7的NF-κB DNA活性均明显低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于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肺损伤程度的效果更佳。

    作者:刘金龙;夏武香;卓明;钟茂林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不同黄体酮剂量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黄体酮剂量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早孕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 mg/d)、B组(30 mg/d)和C组(40 mg/d),每组50例,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相关指标。结果:B组与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B组与C组治疗后1、3 d血清抑制素A(INHA)、蛋白A(PAPP-A)及孕酮(P)均高于A组,血清Th1/Th2指标均好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mg/d黄体酮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先兆流产患者疾病相关血液指标的调节作用也更好,因此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作者:胡艳红;徐忠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

    目的:观察并研究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本院接诊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观察组(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各25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较对照组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对所有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后均恢复良好;观察组肾功能恢复时间和治疗时间分别为(18.49±3.20)、(32.19±6.59)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8、18.90, P<0.05);观察组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t=13.16,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有关症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医疗费用相对更低,具备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章志学;肖牛明;肖晓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在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针对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联合心肌梗死标记物三项[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来评估其在AC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06例住院患者,将其分成两组:ACS组73例,根据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危险评分将ACS组依次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心梗三项等生化指标,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GDF-15水平,并随访入选的缩影患者的1年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及其亚组(包括低危、中危、高危组)GDF-15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ACS亚组中,高危组GDF-15水平较低危组、中危组明显升高(P<0.05)。GRACE评分与ACS组GDF-15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1)。ACS及其亚组GDF-15水平与cTnI、CKMB、MYO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55、0.56、0.59、0.54、P<0.01)。ACS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ACS组及其亚组患者的GDF-15水平升高显著,与心梗三项、GRACE危险评分均呈正相关,可应用于预测ACS的MACE发生及评价其预后。

    作者:金鸣锋;陈广华;周烨;丁澍;王翠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HAP的高龄患者资料,利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WVUH)建立的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Multi-disease Risk Assessment Program,MDRA)进行评分,筛选出MDRA评分≥25分的患者共68例,根据是否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程、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发生率、继发真菌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组病程为(14.20±2.87)d,对照组为(16.70±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2例发生MODSE,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真菌感染发生率9.6%,对照组为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7例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防组2例在停氟康唑前出现了血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46~80 mmol/L),及时停用氟康唑后,未予特殊治疗,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结论:对高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防性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可以使患者病程缩短,预后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伟;李尔然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现状及证候特点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证候特点,发掘实验室指标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国1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应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软件,系统规范化地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信息、客观指标检查等,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8~30岁为发病人群占比高的年龄阶段(45.7%);男性多发于女性;肺阴亏虚证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对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相关的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白介素-1是肺阴亏虚证的危险因子;白介素-10是阴虚火旺证的危险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子。结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对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肺阴虚证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未发现对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相关的因素。不同证候各有其危险因子,以其为靶点进行辨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丽;张彦峰;周杰;冯潇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在消化道吻合重建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Ni-Ti CAC)在消化道吻合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CBM、CNKI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有关Ni-Ti CAC在消化道吻合术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客观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1283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i-Ti CAC组在术后排气时间[WMD=-0.12,95%CI (-0.46,0.23),P=0.51]、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RR=0.51,95%CI(0.25,1.01),P=0.05]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RR=0.68,95%CI(0.20,2.36),P=0.55]方面与对照组效果相当;吻合时间[SMD=-2.99,95%CI (-5.11,-0.88),P<0.05]和术后患者住院时间[WMD=-1.25,95%CI(-2.42,-0.07),P=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Ni-Ti CAC、传统金属钉吻合器及传统手工吻合法应用于消化道吻合术均安全有效,但Ni-Ti CAC较传统方法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剑辉;张力君;徐林;刘乐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老年人认知损害合并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认知损害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减轻老年认知损害合并抑郁的发生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太原市老军营社区、和平社区、西矿街社区、大北门东社区、太原市中心医院老年科以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共收集对象41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认知障碍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按照α=0.05水准,干家务情况、体育活动和铝制炊具使用对老年认知障碍合并抑郁的发生有意义。结论: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合并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据此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疾病进程。

    作者:贺润莲;庞贵凤;周丽英;李秀丽;余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CT研究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作者:李红尧;龚波;吴惠明;高永炳;陆成栋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试验组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椎体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游辉 刊期: 2016年第29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