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平
目的 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总结眼科病房重要的护理评价指标,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高眼科病房的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选取2015~2016年该院眼科收治的2484例患者中12例具有代表性的患者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与其进行直接沟通,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患者和家属对眼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建议和思考.结果 患者和家属认为,眼科病房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大致从3个方面开展:一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良好的关系,二是护理人员服务的专业度,三是病房环境的舒适度.结论 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分析眼科病房护理质量的构成指标,有助于打破护理服务的局限性,能够对眼科病房护理做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提高眼科病房的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张丽娟;马玉红;刘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建立白内障日间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制定日间手术预约诊疗管理流程、手术室标准化手术配合、器械刷洗流程等流程化管理方法.选取2015年3~10月在该院眼科诊断为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日间手术实验组患者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过对白内障单病种开展日间手术流程化管理的制定和临床实施,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蔡莹;蒋莉;陈铁军;郝家含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ICU护士对疼痛护理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ICU病房的5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发放自拟疼痛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共包括疼痛护理认知和附加问题两部分,疼痛护理认知部分包括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疼痛药物、疼痛干预4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认知越好,调查影响疼痛护理认知的因素,对调查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疼痛药物、疼痛干预平均分值分别为(10.4±2.5)分、(11.6±2.4)分、(9.3±1.9)分、(4.7±0.6)分,正确率分别为48.0%、54.0%、42.0%、22.0%;ICU疼痛知识获取途径前3位分别为临床工作(84.0)、继续教育(50.0%)和学校教育(46.0),28.0%的护士参加过疼痛学习班,参加过疼痛学习班或有疼痛处理经验的护士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其他护士(P<0.05);76.0%的护士使用过疼痛强度评估工具,应用多的为视觉模拟评分法,占100.0%,但无人使用过行为观察疼痛评估工具,ICU护士认为能代表患者疼痛的行为前3位分别为疼痛表情(66.0%)、握拳(48.0%)、皱眉(46.0%);ICU护士认为影响疼痛护理认知的主要因素前3位分别为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88.0%)、疼痛评估工具不够普及(82.0%)、ICU护理工作量大(80.0%).结论 目前,ICU护士的疼痛护理认知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培训管理策略、疼痛评估工具不够普及、ICU护理工作量大是造成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应针对这些问题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疼痛护理质量.
作者:董玲玲;韩淑亭;张新双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早期角膜碱烧伤患者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早期角膜碱烧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自我效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自我效能干预有助于减轻早期角膜碱烧伤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增强其自我效能及治疗信心,有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黄一涛;颜波;郭萍;刘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早产儿远期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选取在该院出生的早产儿12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早产儿应用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早产儿基础上应用延续性护理服务,干预时间为12个月,分别于干预6个月、12个月记录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干预6个月、12个月时身长、体重及头围增长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早产儿干预6个月、12个月时MDI评分、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12个月时PDMS-2运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服务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改善早产儿智能功能及运动功能,有利于早产儿远期预后.
作者:闫春梅;宋玉娥;经鑫爱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水肿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8例.术后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患者上肢水肿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上肢发生率为5.6%,参照组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参照组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可预防上肢水肿,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秀娟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管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维持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血压管理,观察组应用分层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疾病知识知晓率及血液透析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发生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IDW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充分率性(Kt/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血压分层管理将有助于稳定患者血压水平,降低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及心脑血管事件,有利于患者血压透析充分性.
作者:孙晓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针对目前国内医学领域中医护人员信息沟通的低效性、延迟性、混乱性等问题,阐述SBAR沟通模式背景层面,并通过该模式在临床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实例阐明了该模式对于医护人员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进而探讨其在国内外临床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输血安全管理在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输血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量、血压、心率、体温、凝血功能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血压、心率、体温均较输血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4.00%、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施行输血安全管理,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使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利于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廖锡群;吴小肖;陈荣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授权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该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授权教育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授权教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授权教育.统计患者干预前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效能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授权教育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无明显差异,干预后授权教育组患者自我效能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无明显差异,干预后授权教育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授权教育能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高翠;王淑丽;曾剑慧;陈晓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管理在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选取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术后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术后接受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FLACC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24 h、48 h、72 h FLACC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舒适度评分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护理管理能有效减轻患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疼痛感,提高其术后舒适度,改善患儿睡眠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石代红;袁彩凤;冯佳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ICU护士复苏团队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科住院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复苏团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团队组中护士3名,医生2名,选取50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分析两组复苏方式开始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以及对心脏骤停患者6 h、24 h、72 h和康复出院的预后影响.结果 团队组开始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和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6 h和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2 h和康复出院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ICU建立护士复苏团队有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短期预后,同时为复苏后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争取了时间.
作者:唐海霞;赵春红;王鲜颖;李闯;丁亚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气球吹摆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与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缩唇腹式呼吸锻炼,观察组接受气球吹摆法锻炼,对两组患者锻炼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进行观察.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FEV1%预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前,两种患者呼吸困难评分与咳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与咳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WD)与圣乔治生活质量评估问卷(SGR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观察组6MWD与SGR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气球吹摆法可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及咳嗽等症状,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6MWD,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燕;吴晔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总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关于成批伤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为今后的相关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对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救治的12批次95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的组织管理措施以及救治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管理的相关经验和措施.结果救治的95例伤员经过救治全部健康出院,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其中59例(62.1%)患者入院当天病情稳定出院,其余36例(37.9%)患者经过治疗后健康出院.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救治需要采取科学的组织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周冬娜;黄翠青;黄霜霞;韦敏俭;黄强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对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该地区3所三级甲等医院120名ICU护士进行集束化干预认知调查,分析影响ICU护士集束化干预认知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名ICU护士集束化护理知晓评分为(25.2±3.2)分,其中护士对胸肺部物理治疗、机械通气抬高床头(30°~45°)方面的评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而对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方面的评分较低,在2分以下.ICU护士集束化干预认知知晓率与ICU护士学历、ICU护士能级、是否参加过集束化护理培训等因素有关.结论 ICU护士对机械通气集束化干预措施部分认知尚可,而对于需医护合作的操作认知仍有欠缺.工作经验、护士能级、是否参与培训等因素与ICU护士对机械通气集束化干预措施认知有密切关系,有必要对低学历、低能级及未参与过培训的ICU护士强化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知识,以提高ICU护士机械通气管理效果.
作者:张燕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自理、运动及交往等护理干预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护理干预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实验者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包括自理能力训练,交友训练和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每7 d为1疗程,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婚姻质量评估及社会功能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4个疗程治疗后,在婚姻质量评分(Olson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SSPI)方面都较接受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且实验组患者在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与亲友关系、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及社会性生活技能等多项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基础之上,对偏执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婚姻质量和社会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武丽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实验组,平均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实施康复体位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康复体位干预.另外抽取40例同期治疗的相同病情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三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平衡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实验A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非瘫痪侧上臂肱三头肌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康复体位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贾红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取该院预见性护理实施前(2014年9月~2015年9月)常规护理的142例中心静脉置管(CVC)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预见性护理实施后(2016年1~12月)161例CV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97例/1000置管日,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4例/1000置管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CRB-SI发生率分别为1.27%、0.00%、1.92%,对照组分别为5.48%、3.85%、13.95%,观察组股静脉CRB-SI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护理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护理措施具有预防性和主动性,预防CRB-SI发生的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改善食管癌患者疲劳综合征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评分和心境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疲劳评分和心境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疲劳评分和心境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心电监护时间、自主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和胃肠减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4,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干预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预防疲劳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陆敏敏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四维牵引配合强筋健脊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该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四维牵引配合强筋健脊功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法,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汉化ODI量表评分、腰椎弓形面积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愈显率62.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愈显率57.5%,总有效率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DI评分中两组分值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腰椎弓形面积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四维牵引结合功能锻炼与手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腰椎曲度上,前者更优.
作者:陈伟梅;韦以宗;郑晓斌;林远方 刊期: 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