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杰;赵永明
目的:研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13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试验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对患儿进行麻醉。分别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胺碘酮用量、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儿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试验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良好,优于单独使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玉宁;钟瑞生;夏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复习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MSCT影像表现并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PA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10例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PAVM病例资料,分析其MSCT影像特点,探讨MSCT对PAVM的诊断价值。结果:9例为单发,其中1例位于左肺,8例位于右肺;1例为多发,两病灶分别位于左右两肺叶,MSCT诊断PAVM正确率100%,7例PAVM予以图像后处理,其中6例PAVM能清晰显示畸形动、静脉及瘤囊。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PAV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汪伟伟;蔡顺达;谈瑞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其中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25例原发性肝癌(HCC),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ANA、ENA谱、RF。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常规测定ALT、AST、TBIL、ALB。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3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CLF、LC、HCC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27.8%、33.3%、4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t年龄=2.37,P=0.019;tALT=4.33,P=0.000;tAST=2.60,P=0.01;tTBIL=3.53,P=0.001;tALB=-2.47,P=0.014)。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性别、病毒复制无关,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作者:樊启艳;杨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讨论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的浓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对血清CRP水平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5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15例,剖宫产135例,测量产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产后48 h体温及血常规等,同时测量产妇分娩前24 h、分娩时、分娩后24、48、72、96 h的CRP浓度,然后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产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术后48 h中性粒细胞及体温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分娩后CRP浓度逐渐升高,较分娩前水平有显著增高(P<0.01);CRP在经阴道分娩后72 h开始降低,而在剖宫产分娩后96 h开始降低,剖宫产组分娩后不同时期CRP浓度均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分娩方式是产后血清CR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测量CRP对科学的选择分娩方式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李丽;焦根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观察标本采集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下半年到2013上半年的10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时间采血、不同部位采血、标本溶血与标本送检时间对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医院生化检验结果中,对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部位以及标本溶血、标本送检时间都会影响到医院的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为提高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严格控制在采集标本上的误差,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作者:郭朝阳;李明恒;陈荣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作者:向海波;雷厉;李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钩藤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Lichrospher C18(4.0×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含10 mmol/L的三乙胺,冰醋酸调节pH值为7.4~7.6)=55:45,检测波长为254 nm,加入1%盐酸10μL作为改性剂。温度为25℃,测定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线性关系方程。结果: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104-0.281×104,Y=7.6×104-0.375×104,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1.60μg/mL(r=0.9999),0.211~1.379μg/mL(r=0.9998),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154%,异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40%。结论:HPLC法测定中药钩藤中两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及稳定性好,可以用于控制中药材钩藤的品质。
作者:刘肖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8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1 Hz伪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1 Hz真刺激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幻听症状、精神病理症状以及总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听症状改善主要表现在:观察组患者的幻听声音大小以及频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病理症状和意志活动方面的阴性症状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z的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筱章;彭玉琴;邓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行非种植体支抗治疗,疗程9个月,比较两组头颅定位侧位片情况并总结其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SNA和U1-SN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且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B较治疗前明显缩小,SNB和L1-MP明显增加,且ANB明显小于对照组,SNB和L1-MP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口腔正畸疗效好,面型佳,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光宇;杨素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引发并发症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选本院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的385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术后出现并发症者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2.537,P=0.023)、住院时间(OR=5.208,P=0.003)、抗生素使用(OR=2.234,P=0.028)、术中出血量(OR=1.005, P=0.000)、合并高血压(OR=2.013,P=0.015)、感染并发部位(OR=2.711,P=0.013)是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引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可指导医生在手术时良好地控制各项并发症诱发危险因素,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杨继志;冯先权;杨家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58例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固定,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临床效果上,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8%;且在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观察组12~16周骨折愈合率40.00%(1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6周以上的骨折愈合率0(0/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6/28);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伟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拟行根管治疗的恒前牙病例共60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感法组207颗、X光数字化成像法组202颗和电测法组191颗,分别使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进行根管工作长度测量,并以此长度根管预备后试尖判断准确性。结果:电测法的准确率90.58%明显高于指感法的58.46%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指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ypex5测量仪是一种操作方便、准确率高的根管工作长度测量仪,X光数字化成像系统作为辅助应用于根管治疗中。
作者:赵呈利;荣丽;孙继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致使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突破3.00亿[1]。可见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并且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杨敏;柳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网络报告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市7年共报告狂犬病35例,年平均发病率0.0772/10万。患者年龄3~75岁,夏季发病率较高。狂犬病患者Ⅲ级暴露者30例,占85.71%;在35例患者中,有28例没有进行任何医疗预防处置,占74%;只有4例(11.42%)进行伤口清洗;只有3例(8.82%)患者在暴露后接种了狂犬疫苗。所有患者均未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犬及宠物狂犬病免疫率,提高狂犬病暴露人群伤口规范化处理及狂犬疫苗、狂免蛋白注射比例。
作者:刘英;朱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观察三组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效果,其中包括脐带的脱落时间、脐部的出血情况以及脐炎的发生率等。结果:C组脐带的脱落时间短、出血情况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情况以及脐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包扎法预防脐炎的效果一般,在进行脐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的降低了脐部感染发生的几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周树勤;徐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胶介入治疗AVM患者25例,总结其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评价Onyx胶应用于AVM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总结其技术要点。结果:25例完全栓塞者13例,80%以上栓塞4例,50%~80%以上栓塞8例。术中1例微导丝刺破血管出血,术后1例单侧肢体偏瘫,均经治疗后逐渐恢复。随访6~12个月,未发现畸形血管团再通。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AVM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良好的疗效;在应用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其性能、适应证和栓塞技巧,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志强;关健雄;邝业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病例,均行MSCT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MPR、CPR图像重建后综合分析CT表现,然后与临床病史及术后结果对照。结果:57例病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穿孔性阑尾炎7例,阑尾周围脓肿4例;回盲部肿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1例,大网膜囊肿1例,右侧输尿管结石1例,血管或肠管误认为阑尾1例。结论:MSCT扫描并结合MPR、CPR重建技术可明确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关情况,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孙振平;刘振元;朱亚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医方法对于胫、腓骨骨干双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胫、腓骨骨干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使用复位后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则在施行骨牵引和中医正骨手法后利用夹板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4个月的随访,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0%,试验组疗效明显有云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方法在胫、腓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彩忠;黄春林;钟恩春;袁上桂;李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按S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SCRP正常范围者(0关键词:糖尿病2型胰高血糖素血清C反应蛋白
作者:武鑫;李明珍;孙丽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