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医学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体会

潘熠平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进修医师, 临床教学
摘要: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学科。通过进修学习是基层医院进修医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本科室进修医师的特点,总结分析笔者在重症医学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中的带教体会,为重症医学科的进修医师带教同行们的工作提供参考。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对农村孕妇知-信-行的改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对中山市农村孕妇知-信-行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产前检查的中山市农村户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自愿参加综合护理干预的600名孕妇作为试验组,开展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另选取同时在本院产前检查不愿意参加试验的600名孕妇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管理。对两组孕妇跟踪随访到产前1周,比较两组孕妇对孕产保健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管理前,两组孕产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均较低,其中产褥期保健知识、孕妇饮食和早产流产预防的知晓率低,分别占18.0%、22.0%和23.4%。经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各项知晓率均高于85.0%,孕产保健相关态度和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部分孕产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也有一定的改善,但试验组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农村孕妇管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罗晔;王娇艳;余雪强;黄翔;赖秀娟;伍肖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祁华琪;申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0例。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梗后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结果: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10.0%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22.5%,且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33.3%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作者:周志堂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脑钠肽前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爱华;王绪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血培养的菌群分布特点及阳性报警时间在临床早期用药的提示意义

    目的:分析血培养的菌群分布特点及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致病菌和污染菌的意义,协助临床医生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3年的8291份血培养标本的阳性菌群分布情况,并对细菌的阳性报警时间进行分析。结果:8291份血培养标本中,阳性报警971例,其中转种分离出细菌的比例占为10.3%(854/8291),无菌生长假阳性的比例占12.0%(117/971),镜检阳性而培养阴性的比例占10.2%(12/117);85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26株(14.8%),革兰阳性球菌696株(81.5%),真菌32株(3.7%);<18 h检出308株(36.1%),19~24 h检出224株(26.2%),25~47 h检出189株(22.1%),>48 h检出133株(15.6%);假阴性株14株(2.8%),其中真菌8株,阳性球菌5株,粘质沙雷1株。结论:菌群分布特点及阳性报警时间有助于区别致病菌和污染菌,可以尽早让临床医生结合患者资料综合作出科学判断,为抗生素的早期、合理选择使用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作者:邱卫强;王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黄圣良;程玉兰;马翰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局部注射BDNF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LPP及EUS内BDNF的影响

    目的:探究阴部神经(PN)损伤后局部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漏尿点压力(LPP)及尿道外括约肌(EU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接受模拟分娩损伤和双侧卵巢切除,并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2周后评估模型建立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BDNF组,损伤PN后局部注入BDNF,缝合后标记部位,第4、6、8天分别于标记部位再次注射;生理盐水组,损伤PN后局部注入生理盐水,量及方法同上;假损伤组,分离PN未损伤。2周后再次进行漏尿点压力及喷嚏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取EUS行免疫组化,观察BDNF表达变化。结果:PN损伤后,统计学分析显示,生理盐水组LPP明显低于BDNF组和假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NF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与假损伤组相比,肌纤维断裂及横纹肌排列致密程度均明显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损伤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低,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组与生理盐水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刺激神经再生从而促进尿道外括约肌的恢复,进而有利于压力性尿失禁大鼠LPP的恢复。

    作者:马翠;王志莲;郝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子宫内膜软斑病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绝经17年,阴道脓性排液3个月、流血2个月”于2013年1月15日第1次入院。

    作者:万晓芳;魏文斐;王薇;万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探讨PDCA循环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科室应用PDCA循环法的效果。方法:在院感方面,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的情况同2012年未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实施前后新生儿病区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卫生、奶瓶进行生物检测的合格率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新生儿科在应用PDCA循环法后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新生儿科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姣红;徐文娟;朱玉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探讨经腹部B超与经阴道B超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部B超检查和经阴道B超检查在诊断孕妇异位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且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腹部B超检查组和经阴道B超检查组,每组63例,利用HD7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进行腹部B超检查和阴道B超检查,根据B超诊断标准,以确定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腹部B超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为74.61%,经阴道B超检查组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图像的各种指标检出率方面,经阴道B超检查组均明显优于经腹部B超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腹部B超检查相比,经阴道B超检查的优势更为明显:诊断符合率高、快速、简便,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胡锦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122例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全部资料,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并行认知功能MMSE评分,研究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81例颈内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38例(31.1%),右侧的有22例(18.0%),双侧的有21例(17.2%);13例颈外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6例(4.9%),右侧的有3例(2.5%),双侧的有4例(3.3%);28例颈总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15例(12.3%),右侧的有6例(4.9%),双侧的有7例(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MMSE评分为(28.8±1.5)分,Ⅱ组为(28.2±1.4)分,Ⅲ组为(27.3±1.1)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降低,两者呈正相关(r=0.73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超过75%的患者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袁胜山;刘国军;唐雄林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CAA)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浆Hcy、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测定,并且进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的检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值分为A、B、C、D四组;对Hcy水平与叶酸、VitB12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CAA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A、B、C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叶酸与VitB12的水平随着CAA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仅在A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学分析表明血清Hcy水平与血叶酸和VitB12水平负相关(r=-0.328、-0.442,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宇;杨萍;萨丽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LNG-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模式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月经模式的5年影响。方法:对49例EM患者放置LNG-IUS,观察比较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12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等指标。结果:与放环前相比,49例EM患者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在放置LNG-IUS 6个月、12个月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环36个月、60个月后,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与放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能够显著增加EM患者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天数。

    作者:李晓红;卿松;丁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欧普乐喉罩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欧普乐喉罩通气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欧普乐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与T4时点的SBP、D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痰多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普乐喉罩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较气管内插管全麻围术期循环功能更加稳定,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作者:牟峰;孙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流行状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出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10.50/10万;发病集中在0~9岁年龄组和35~44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1:0.66。结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诊疗过程中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等医源性传播有关,反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广泛存在,对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安全监督特别是不安全注射行为的监管刻不容缓。

    作者:孙应强;王化猛;高培;王在光;杨林;牛传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及干预实践工作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本院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用药分析,探讨其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共计12000张,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确定的不合理处方为1020张,占总处方数的8.5%(1020/12000)。处方合格率不断上升,处方不合格率不断下降由1月的8.56%降至12月的3.54%。结论: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王庆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能否通过CT测量脑出血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否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按年龄段、不同性别各选取20例,共200例,于伤后2周内动态观察测量CT下第三脑室宽度变化;对其中出现第三脑室扩大的患者,按是否进行早期手术干预(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再于伤后3周~3个月动态观察脑出血后第三脑室宽度变化程度与终发生脑积水的概率。结果:随年龄增长第三脑室宽度有逐渐增大趋势,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220、0.316,P<0.05);同年龄段第三脑室宽度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试验组第三脑室宽度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3个月时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且男性大于女性,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黄昌琴;俸国洲;杨淑青;姚衍欢;陈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相关血液炎性标志物诊断方法

    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液炎性标志物IL-6在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临床诊断应用。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进行血清采集并送检,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2、3、5、21 d的血清IL-6变化情况,明确发生感染的患者例数;同时对其中80例患者的血清IL-6含量与穿刺液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1、2 d的血清IL-6水平较均明显升高(2 d>1 d>术前),术后3、5 d呈下降趋势(5 d<3 d<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组术后21 d血清IL-6水平较术后5 d明显下降,感染组则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发生组血清IL-6于术后3 d达高水平,并于术后5 d恢复至正常水平;感染组血清IL-6术后5 d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80例患者中,血清IL-6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8.00%,假阳性率为12.00%,假阴性率为13.33%。结论:IL-6在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可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早期诊断中一项可靠的辅助标记物。

    作者:周植森;滕范文;陈泽群;盛璞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针刺对慢性脑缺血脑皮质区自由基相关指标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明确针刺对慢性脑缺血的脑皮质区自由基相关指标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慢性脑缺血(IR)和针刺组,对比观察各组动物慢性脑缺血5周时脑皮质病理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含量的影响。结果:IR组SOD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针刺组的SOD活性表达明显高于IR组,ROS、XOD活性低于IR组,而MDA的活性明显低于IR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慢性脑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此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应激而保护慢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张文丽;詹宇豪;沈俊明;蒋守芳;王寒;李旗;郑德松;刘国荣;李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痰方(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化痰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高脂组和化痰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周,化痰组第11周起给予二陈汤灌胃4周。在第14周末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1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并比较各组血脂TC、TG的含量及第14周各组大鼠OGTT结果和ITT结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血清中的TC和T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组比较,化痰组大鼠血清中的TG含量明显降低(P<0.01),TC有所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化痰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高脂组的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化痰组除了糖负荷后120 min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外(P<0.01),其余时间点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化痰组各时间点血糖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脂组,30 min时高脂组血糖降低18%,而化痰组大鼠降低26%。结论:二陈汤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丁珊珊;康洁;张凌媛;沈建英;廖凌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