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

陈芳芳;张萍

关键词:心理干预, 高龄产妇, 分娩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接受治疗的56例高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有15例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1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对本院护理满意度为89.3%,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观察组中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4例产妇行产钳助产分娩,观察组中有1例产妇行产钳助产分娩(P<0.05);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长为(9.3±2.1)h,对照组产妇总产程时长为(12.6±3.5)h(P<0.05);对照组产妇抑郁情绪评分为(49.5±2.4)分、焦虑情绪评分为(68.5±2.4)分,均高于观察组的(37.7±2.3)分、(40.3±2.7)分。结论:心理护理在高龄产妇分娩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缩短分娩时长,提高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6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rTMS真磁刺激组和rTMS假磁刺激组,进行10 d治疗。应用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和画钟试验(CDT)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价。结果:药物治疗后各组MoCA、CD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rTMS真刺激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磁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有治疗作用。

    作者:姚文艳;董志扬;顾薇;孙菲;高言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确诊为HSP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IL-5和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治愈率为82.6%,住院时间为(7.5±1.5)d;对照组分别为77.3%、50.0%、(8.5±2.1)d。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血清IL-5水活性水平明显下降,IL-10活性水平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或上升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HSP可显著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有效率,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仕军伟;张作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评价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8例,分别于CRT术前1 d、术后1周行二维超声检查,应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左室心尖长轴面、心尖两腔及心尖四腔面的图像,获取各切面收缩期峰值整体应变(GSL)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平均值(GSL-Avg),并观察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s)牛眼图。结果:与CRT术前比较, CRT术后左室整体GSL、GSL-Avg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T术前,SLs牛眼图显示大部分节段应变峰值较低,CRT术后有所改善。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客观地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变化。

    作者:孙微;刘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52例2003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实验和病原菌耐药性实验,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52例患者共筛选出32株病原菌,感染率为61.54%,其中革兰阳性菌株28株,占87.5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牛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差;革兰阴性菌4株,占12.5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差。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这两株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差,所以临床上可以用万古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抗生素,这对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邱宗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检查的意义,从而为临床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尿流率、尿道压、充盈膀胱测压、逼尿肌功能等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不同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06例患者中,不稳定膀胱6例,膀胱逼尿肌乏力11例,低顺应性膀胱33例,神经源性膀胱4例,逼尿肌亢进3例;尿流率检查91例(15例患者无法自解小便未行尿流率检查),Qmax在3~10 mL/s为71例,Qmax在10~15 mL/s为16例,Qmax>15 mL/s为4例;95例患者在尿道压检查中出现异常,其中膀胱出口梗阻89例,尿道狭窄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状况,对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作者:王冰峰;唐化勇;王立国;张万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杨乙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翟春波;李伟;胡德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遵医行为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遵医行为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5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根据患者遵医行为等进行重点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遵医行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依从性均达到60分以上,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群慧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舍曲林联合大剂量丁螺环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大剂量丁螺环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合并组和单用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舍曲林治疗,合并组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疗程12周。采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rown),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症状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末,合并组有效率为70.0%,显著高于单用组的46.7%(P<0.05)。两组Y-Brow和HAMA量表评定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4、6、8、12周末合并组评分均较单用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大剂量丁螺环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李新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74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30R)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优泌林30R)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结果:经过4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分别降低至(5.68±0.26)mmol/L和(6.83±0.41)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降低至(6.81±0.58)mmol/L和(8.83±0.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至(5.38±0.17)%和(7.42±0.2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其他临床指标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罗剑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12月在本院血透室进行治疗的21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者均为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卫生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0.95%)较对照组(5.71%)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仪器合格率、手部卫生合格率、空气质量合格率、消毒液合格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透室院内感染采用护理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对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28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2~4 h在肿瘤下方或瘤床内注射0.4 mL/37MBq放射性物质99mTc_DX,术中用r探测仪定位并切除前哨淋巴结(SLN),再行乳腺肿瘤切除及腋窝淋巴结(ALN)清扫。首先对SLN及ALN进行常规HE检测,再行免疫组织化学(1HC)检测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l9)mRNA的表达以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结果:本次研究的检出率为100%,共检出43枚前哨淋巴结。18例患者有1枚,5例2枚、5例3枚。腋窝淋巴结共检出67枚。患者经HE染色检测后发现4例发生转移;利用印片细胞学对患者前哨淋巴结的阴阳性进行判断,经检查后发现阳性5例,阴性23例。结论:乳腺癌SLNB是可行的,SLN可以预测ALN的转移情况,它在保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判断是否为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勇;黄鑫;唐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放射影像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放射影像技术中普通X线检查和螺旋CT扫描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80例,按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实验组应用螺旋CT扫描进行疾病诊断,对照组应用普通X线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异物检出率,在异物征象观察中,将全部患儿分别进行螺旋CT和X线检查,并根据检查方式将其分为螺旋CT组和X线组,对比两组异物征象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在异物征象观察中,螺旋CT组异物征象(纵隔位置改变、支气管阻塞、肺气肿、肺炎)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X线而言,螺旋CT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准确率高,并能准确判断出异物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伴随病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景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接受治疗的56例高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有15例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1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对本院护理满意度为89.3%,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观察组中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4例产妇行产钳助产分娩,观察组中有1例产妇行产钳助产分娩(P<0.05);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长为(9.3±2.1)h,对照组产妇总产程时长为(12.6±3.5)h(P<0.05);对照组产妇抑郁情绪评分为(49.5±2.4)分、焦虑情绪评分为(68.5±2.4)分,均高于观察组的(37.7±2.3)分、(40.3±2.7)分。结论:心理护理在高龄产妇分娩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缩短分娩时长,提高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芳芳;张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运动疗法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内皮素的效果

    目的:研究运动疗法护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血清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62例无禁忌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两组均继续使用原药量治疗,试验组在用药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护理干预。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在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的ET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及E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治疗后1、3个月的E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运动疗法护理可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ET水平明显下降,从而有益于血压的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赖凤娟;王胜球;华春燕;梁桃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间断和“持续”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间断和“持续”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综合治疗,分为A组26例采用间断血液灌流,B组33例采用“持续”血液灌流,根据患者预后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A、B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服药剂量、服药后至入院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死亡患者存活时间长于A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服药剂量明显增高。结论:间断和“持续”血液灌流对于百草枯中毒患者疗效相同,“持续”血液灌流能明显延长中毒死亡患者的存活时间,中毒患者死亡因素主要与患者服用百草枯剂量有关。

    作者:颜秀侠;王陡;钱贝丽;韩若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且经病理证实的80例甲状腺肿瘤组织标本,包括40例甲状腺癌手术标本、40例甲状腺瘤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染色强度进行评价,两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独立样本字2检验(检验水准α=0.0167),应用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评价CK19、Galectin-3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结果:CK19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40/40)、37.50%(1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19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评价结果显示: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2.50%、诊断符合率为81.25%;Galectin-3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0%(32/40)、25.00%(1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alectin-3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评价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75.00%、诊断符合率为77.50%。结论: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可作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杜岗;马艳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肱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科2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行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观察其治疗疗效。结果:23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活动受限、肱骨头塌陷、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熊飞龙;李江龙;刘继波;谢大伟;周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金刷把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简便的金刷把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金刷把多糖中多糖的含量,于630 nm处测定。结果:用此方法测定用葡萄糖的标准曲线R2=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97.6%。结论: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准确,适用于金刷把中多糖含量测定。

    作者:管玉成;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混合痔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动脉结扎术和外剥内扎术双术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的资料,以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60),以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60),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时间为(3.1±0.9)d,愈合时间为(11.2±1.9)d,大出血3例(5.0%),排便困难5例(8.3%),肛缘水肿10例(16.6%),肛门狭窄0例。观察组在术前、术后即刻、1 d、3 d和1周的VAS评分分别为(7.5±1.9)分、(3.0±1.8)分、(3.1±2.3)分、(3.5±2.4)和(3.0±2.5)分。观察组的疼痛时间、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术后3 d、1周)及并发症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术的传统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李康平;张禄芳;喻登明;黄连焕;桂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