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及Bax、Bcl-2的影响

金铭;蔡珍珍;董海影;王俊平;荣华;张晓杰

关键词:β-细辛醚, 海马,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ax
摘要:目的:探讨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经过敞箱实验选取得分相近的2~3个月龄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只,结合孤养并给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复制抑郁模型,于造模成功第2天开始,分别给予氟西汀组和β-细辛醚组1.2 mg/(kg·d)氟西汀和25 mg/(kg·d)β-细辛醚灌胃,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第21天对大鼠处死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cl-2蛋白相对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数目减少,散在排列,细胞核发生固缩变形,CA1区,CA3区变化显著。与模型组比较,β-细辛醚组、氟西汀组Bax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β-细辛醚可以降低大鼠海马组织Bax蛋白表达,促进Bcl-2蛋白表达。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三焦气化失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拟从三焦气化角度,就SLE病变机制作探讨,旨在完善中医气化理论在SLE病变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在理论上为SLE临床用药提出参考,为中医药治疗SLE提供指导帮助。

    作者:周荣双;刘德要;范美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趋化因子在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使免疫细胞发生特定趋化运动的化学趋化蛋白,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临床孤立综合征的发病、病情进展及转归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定义、结构、致炎机制及其在临床孤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转归方面的作用,为系统评价趋化因子对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预测价值提供了基本依据。

    作者:赵宇彤;侯玉立;孙久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住院患者急性情感抑郁的术后影响。方法:采用基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40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急性期情感抑郁状况调查,将38例经过测定确定有情感抑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进行断指再植术常规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组除予以常规基础护理外,予以术前、术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情感抑郁状况及断指再植成活率。结果:心理干预组手术效果好,断指成活率较高,且情感抑郁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对断指再植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断指再植患者的心理应激,控制不良情绪的出现,有助于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和促进再植指的顺利成活。

    作者:吕占武;陈世玖;黄雪梅;王聪静;王成;龙航;刘珑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我院2013年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本院上报的10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女性略高于男性,老年患者发生率高,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附件损害,抗感染药发生率高。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李越云;胡秀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早期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稳定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按照术后时间分组,术后3~9个月共28例作为A组,术后9个月以上共29例作为B组。ESWT后每3个月复查X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前以及第3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A组在第1、2疗程结束后骨痂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有效率在3个疗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0;P2=1.000;P3=1.000);两组第1、2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44;P2=0.047),而第3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190)。结论:早期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可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平;刘宇强;韩树峰;韩永斌;范晓洁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集束化护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对癌痛患者疼痛强度和疼痛影响是否有明显的缓解。方法:将本科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存在癌性疼痛,并接受三级阶梯止痛药物镇痛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规范的三级阶梯止痛原则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评估癌痛→实施镇痛→健康教育→观察与记录→定期随访。观察两组癌痛患者干预前后疼痛强度、疼痛影响及止痛药的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在疼痛强度与疼痛影响方面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试验组癌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药物不良反应较低(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燕红;鄢云平;朱妹媛;王春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民营医院药房管理规范化探析

    民营医院药房作为药品的购进、储存及分销主体,是集经营、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本文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走访了5家民营医院,分析了民营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针对性规范管理措施,加强医院药房各项管理,以促进药房的规范化建设。

    作者:杜炜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bFGF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分析

    目的:了解bFGF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的左侧股动脉与其分支切断,构建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每组12只,其中A组将重组人bFGF蛋白注入大鼠缺血后肢肌内;B组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注入大鼠皮下;C组大鼠予以bFGF联合rhG-CSF;D组予以均等的生理盐水。治疗持续4周后予以每组大鼠腹主动脉造影,进而观察大鼠侧支血管的具体形成状况,予以内收肌以及腓肠肌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借助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各组大鼠血管密度。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述血管数。结果:在大鼠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述血管数以及血管密度上,C组>A组>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而言,bFGF蛋白与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疗效显著,均可改善大鼠肢体的缺血状态,但骨髓干细胞动员剂联合bFGF蛋白改善大鼠缺血肢体更为明显。

    作者:张立海;王娇;陈福军;钟敏;金松;王桂梅;王亚洲;张雅军;江清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东莞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东莞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东莞市2所市级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100例COPD患者中,51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51.0%)。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逐渐增加,患者合并抑郁症几率逐渐增高(r=0.404,P=0.000)。经济负担、家庭关系、运动受限、无法根治、缺乏生命安全感与抑郁症相关(P<0.05)。结论:COPD病情越严重,合并抑郁症几率越高,经济负担和缺乏生命安全感等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作者:温晓雯;袁麟标;叶泽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局麻、硬膜外麻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局麻、硬膜外麻下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4年3月诊治的87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病情等选择不同术式,其中23例行局麻下疝修补的患者作为局麻组,36例硬膜外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硬膜外麻组,28例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的患者作为腹腔镜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以硬膜外麻组时间短,腹腔镜组时间长(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局麻组短,硬膜外麻组长(P<0.05);总住院时间以腹腔镜组短,局麻组长(P<0.05);术后疼痛时间以腹腔镜组短,局麻组长(P<0.05);住院费用以腹腔镜组高,局麻组低(P<0.05);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近期复发病例。结论:三种术式各有佳适应证和优缺点,应个体化选择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群华;金万亮;邓孙林;刘凯;盘毅辉;郭建业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经大鼠腰骶部鞘内置管给药技术的研究

    目的:改进大鼠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探索更加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大鼠鞘内给药的新方法。方法:健康雄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寰枕膜鞘内置管组(C组,n=30)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组(T组,n=30)。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C组大鼠接受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操作,T组大鼠接受在L6~S1间隙,用20 G穿刺针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操作。两组大鼠在操作成功后,均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10μL。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置管成功只数、瘫痪只数以及死亡只数。结果:与C组比较,T组大鼠鞘内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瘫痪、死亡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是一项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鞘内给药方法。

    作者:邓亚南;刘艳芳;陈建平;张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手术中有5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3.6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力衰竭、左主干病变大于50%、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和合并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前后针对带有以上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患者死亡率。结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及时干预。

    作者:邱宗利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PAB-Gal4-DBD-HA-Twist重组质粒的制备

    目的:构建人Twist基因的表达载体pAB-Gal4-DBD-HA-Twist,为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重组克隆质粒pcDNA-Flag-Twist用含有特异BamH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含有两种酶切位点的目的Twist基因片段和pAB-Gal4-DBD-HA载体进行酶切、分离、回收纯化、连接后转入感受态DH5α中,细菌培养,菌落聚合酶链反应、测序鉴定。结果:鉴定结果显示,Twist基因正确克隆到PAB-Gal4-DBD-HA表达载体,并且转入了大肠杆菌中。结论:成功构建了人twist基因PAB-Gal4-DBD-HA-Twist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表达、调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张志霞;刘萍;何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上颌阻生尖牙CBCT的测量分析

    阻生尖牙已成为口腔正畸科较为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尤以上颌尖牙阻生的患者为常见,正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阻生尖牙的关键。近年来,随着锥形束CT(CBCT)在国内不断普及,因其精确的定位与三维重建功能,现已逐渐成为上颌阻生尖牙的首选诊断方法及研究手段。本文就上颌阻生尖牙CBCT的临床应用及测量分析作一综述。

    作者:张佳慧;乌兰其其格;赵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就诊的4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RB治疗组(A组)、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B组)、ARB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C组)各15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疗程16周,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TGF-β1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6周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下降明显(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可以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减轻肾脏纤维化,且联合ARB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忠锋;张建伟;夏楠楠;何兵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痛情绪反应量化方法的探索

    目的:在经典的formalin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条件探索一种新的痛情绪测量。方法: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方法:雄性SD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条件性位置回避(CPA)模型。结果:SD大鼠足底皮下注射CFA会引起持续的炎性疼痛,可以产生稳定的条件性位置回避。足底注射生理盐水(NS)组和空白对照(naive)组不能产生条件性位置回避。结论:CFA诱导的CPA模型可以作为痛情绪量化的一种方法。

    作者:张肖怡;兰坤;冯晓璞;宋瑞瑞;张策;张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不间断性护理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给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间断性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抢救、心理、营养及生活等方面的不间断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变化及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护理前的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过不间断护理后的收缩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满意率83.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间断性护理方式对患者的病情影响较显著,使左心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小平;董兰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自制双管套管在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置管给药的方法

    目的:自制双管套管在大鼠脑部前扣带皮层双侧注射药物。方法:首先自制双管套管,在立体定位仪的指引下将双管套管精确定位埋置并插入堵丝,然后用牙科水泥和螺钉将其固定于颅脑顶部;待大鼠术后体重恢复,将连接有微量进样器的注射针插入已埋置好的套管,用微量注射泵将药物缓慢注射于两侧前扣带皮层区域;给药完毕后即可观察大鼠的行为反应;如此可反复多次给药进行长期实验观察。结果:药物被准确注射到目的脑区,即双侧前扣带皮层,实验过程中大鼠状态良好,行为反应如预期。结论:自制双管套管的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可靠,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冯晓璞;兰坤;张肖怡;宋瑞瑞;王锐;张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α1、α2频段的影响

    目的:观察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α1、α2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耳缘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3 mg/kg前后α1、α2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比较,各脑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除右额在5 min、40 min稍降低)均增加,且左额、右顶、右枕及颞区在个别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给药前比较,各脑区α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除左顶在5 min,左枕在10 min稍降低)均增加,且额、顶及左颞区在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能够增加兔QPEEGα1、α2频段功率百分比。

    作者:赵丽艳;蔡慧明;韩平平;王虹;戴体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临床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臭氧自血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本院收治入院临床诊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臭氧自血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Hcy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治疗后的总Hcy水平、男、女性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臭氧自血疗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