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华;吴和平;孙银银;苑广超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宫颈癌患者根据个人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仅采用单纯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38例)在宫颈癌根治术前予以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术后病理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体力状况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0.3%)(P<0.05);观察组阴道边缘、淋巴结转移、宫旁侵犯及血管浸润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体力状况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各项临床及病理指标。
作者:尹彩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关节镜下等离子软骨修复手术,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补肾活血中药胶囊。对比两组WOMAC评分,关节液IL-6和TGF-β1浓度,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疼痛、关节僵硬、生理功能程度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IL-6和TGF-β1浓度分别为(25.42±3.15)pg/mL、(374.85±133.64)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74.44±3.49)pg/mL、(535.47±164.53)pg/mL,观察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占80.00%,而对照组为16例,占40.00%,观察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等离子软骨修复手术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炎症指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林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共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先行内镜检查及上腹部增强CT门脉重建。根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严重程度采取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结果:本组38例患者急诊止血10例,择期治疗28例。随访3~52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复发出血5例(13.1%)。结论:内镜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再次出血发生。
作者:余绪锋;黎振林;陈广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和东莨菪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复制脑完全性缺血模型。60只家兔均分成六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低温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采集脑和血液标本测量Na+-K+-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SOD和Na+-K+-ATPase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相反,治疗组SOD和Na+-K+-ATPase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东莨菪碱和尼莫地平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Na+-K+-ATPase活性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它们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有关。
作者:郑新华;吴和平;孙银银;苑广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涂长春领衔的联合课题组,在云南蝙蝠体内检测出了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抗原性分析表明该病毒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推断其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祖先或“亲属”,为理清SARS来源提供了重要数据。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新研究成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结合民营医院实际情况,分析药房工作出现差错的原因,提出完善措施。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发生的药房差错案例进行总结、调查原因,根据原因制定有针对性地改进策略。结果: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药品管理不善、医务人员自身职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弱化、医院缺乏完善的药房管理制度。结论:加强医院药房的管理工作,从药品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三大方面着手,对降低民营医院药房出错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民营医院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炜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在孕中期妊娠引产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引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将这些产妇(根据产妇引产的日期,单、双)分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试验组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为(7.4±1.6)min,长于对照组的(3.9±0.6)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产程和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产妇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率为7.9%。结论:临床上,孕中期妊娠引产中使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疼痛,减少对胎儿出生后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黄媛;李晴宇;胡奕芳;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这组病例ER、PR、Her-2、EMA、E-Cadherin、CD31、p53、Ki-67的表达。结果:11例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呈里面朝外(inside-out)的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主间质分离。印片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桑葚体样细胞球表面细胞质呈微绒毛样改变。11例中7例有血管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63.64%。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微乳头和腺样结构的外侧缘;E-Cadherin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强表达,而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Ki-67表达率平均30.3%。ER阳性率81.81%, PR阳性率72.73%。Her-2阳性率(+++)18.18%。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特征性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E-Cadherin、EMA等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赵伟志;叶晓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疗效,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评价其毒副反应。结果: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93.7%,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4.3%、71.8%。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2.5%。急性放射反应主要是1、2度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行IGRT治疗疗效肯定,副反应小,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胡智刚;张红雁;钱立庭;马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环孢素A用于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确诊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共46例,对所有患者使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后每3个月实验室检查指标、症状改善及复发人数等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病理类型疾病缓解率分别为75.0%,91.7%,88.9%,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中,有2例微小病变患者、1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使用半年环孢素A后无效,病情迁延不愈,调整剂量后再次使用环孢素A,疾病均得到一定控制,疗效较好。结论:使用环孢素A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治疗中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有效减少炎性反应。短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系数较高。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症状,有效改善蛋白尿且长期预后较好。用药时严格检测药物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可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曾海江;李静;黄郁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更适合小儿术后镇痛的药物。方法:以2012年9月-2013年9月的120例手术患儿为对象。将他们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S组和F组。以舒芬太尼作为S组术后小儿镇痛的药物,F组小儿术后镇痛药物为芬太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48 h内各个时点的数据,并对其HR及MAP情况、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并发症情况、家长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术后小儿镇痛中的镇痛及镇静效果较好,小儿父母的满意程度高且并发症较少。结论:舒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好,并发症情况发生较少。临床上应将舒芬太尼作为小儿术后镇痛的首选药物。
作者:周明;祝小娟;田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状况的监测,探讨相关因素及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分析NICU 2301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患儿感染的疾病、感染部位以及监护室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5例,79例次,感染率为2.82%,感染例次率为3.43%。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抗生素的应用、医护人员的手卫生、NICU的环境和侵入性操作等均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感染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建新;胡娟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泽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探讨纳洛酮治疗自由基下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2例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剂量为:中度酒精中毒为0.4~0.8 mg,重度酒精中毒为0.8 mg或0.4~0.8 mg重复应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8%,且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7±0.35)h、(53.81±7.69)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浑身发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昏迷的发生率分别为20.79%、15.84%、11.88%及7.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43%、32.67%、26.73%及1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自由基下酒精中毒的疗效较好,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S-100β蛋白、NSE和脑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40例,ASA 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右美托咪定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采用异丙酚静脉复合全麻,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内泵注完成,继以0.4μg/(kg·h)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 30 min(T2)、CPB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6 h(T5)和术后24 h(T6)6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和颈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同时检测血浆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结果:与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浆S-100β蛋白和NSE浓度于T2~T5时点升高(P<0.05或P<0.01),两组T2~T5时点比较,D组较C组值低(P<0.05)。D组的SjvO2于T2、T3时点,C组的SjvO2于T2时点均较T1时升高(P<0.05),T2、T3时点两组比较,D组数值较C组高(P<0.05)。两组的Da-jvO2和CERO2于T2、T3时点均较T1时降低(P<0.05),T2、T3时点两组比较,D组的数值较C组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改善脑氧供需平衡,减轻脑损伤,发挥了一定的脑保护效应。
作者:黄建华;高晓枫;卢泽安;邱荣宗;代成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绍华;李湘玲;黄鹏;邓建荣;刘玉华;蒋英;邱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临床路径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无效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从临床路径的概念及来源、作用及意义、国内外应用现状等角度,对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作出深入的剖析和阐述,认为公立医院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对解决群众看病贵,合理应用卫生资源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风年;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为了提高检验核医学的教学质量,使理论教学与临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见习教学。方法:在检验核医学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安排学生去医院相关科室见习,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结果:通过见习,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又使教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出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结果。结论:在检验核医学的教学中安排见习课是非常成功的,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同时提高医院教学管理述评。
作者:周小东;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D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个憩室)经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同时结合局部薄层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2个,水平段4个,升部2个;直径1.0~5.0 cm者24个,大于5.0 cm者2个,小于1.0 cm者2个;CT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外的圆形、椭圆形囊袋状影,囊内为气-液平或气液-食物混杂密度影25个,囊内仅为气体或液体密度影3个;单纯合并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1例,急性胆囊炎3例,胰腺炎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及相关的胆胰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克平;刘文军;张宗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影响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2月行鼻内窥镜手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4)和对照组(n=192)。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有24例(11.1%)患者发生并发症。(1)并发症组男性患者比例、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疾病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中出血量(OR=1.11,95% CI:1.08-1.35,P=0.01)和手术时间(OR=1.10,95% CI:1.07-1.34,P=0.02)是鼻内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可以增加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临床上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降低鼻内窥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作者:陈滟;廖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