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忠
目的:探讨影响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2月行鼻内窥镜手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4)和对照组(n=192)。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有24例(11.1%)患者发生并发症。(1)并发症组男性患者比例、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疾病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中出血量(OR=1.11,95% CI:1.08-1.35,P=0.01)和手术时间(OR=1.10,95% CI:1.07-1.34,P=0.02)是鼻内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可以增加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临床上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降低鼻内窥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作者:陈滟;廖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在孕中期妊娠引产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引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将这些产妇(根据产妇引产的日期,单、双)分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试验组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镇痛起效时间为(7.4±1.6)min,长于对照组的(3.9±0.6)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产程和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产妇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率为7.9%。结论:临床上,孕中期妊娠引产中使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疼痛,减少对胎儿出生后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黄媛;李晴宇;胡奕芳;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为满足社会医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避免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本文研究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如何与医院、药厂进行校企合作,构建“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以本校2010级和2011级专科药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班(校企合作班,51人),以2008级和2009级专科药学专业学生人为对照班班(传统模式班,60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评价“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结果:“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及与本校合作的医院,药厂等企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论:“一校多企”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节约学校的办学成本,为企业培养出了合格的员工,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就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作者:李春英;姜海霞;褚晓杰;张晓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更适合小儿术后镇痛的药物。方法:以2012年9月-2013年9月的120例手术患儿为对象。将他们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S组和F组。以舒芬太尼作为S组术后小儿镇痛的药物,F组小儿术后镇痛药物为芬太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48 h内各个时点的数据,并对其HR及MAP情况、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并发症情况、家长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术后小儿镇痛中的镇痛及镇静效果较好,小儿父母的满意程度高且并发症较少。结论:舒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好,并发症情况发生较少。临床上应将舒芬太尼作为小儿术后镇痛的首选药物。
作者:周明;祝小娟;田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梅州妇女乳腺疾病的调查与分析,为当地卫生决策部门制定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机会性筛查方法对9428名梅州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抽样调查。结果:9428名梅州妇女中,患病人数为4703例,患病率为49.88%,其中乳腺增生率大,为43.28%,其次为良性肿瘤率(5.05%)、其他乳腺疾病(1.47%)及乳腺癌(0.08%);40~49岁年龄组患病率高(60.74%),其次为20~29岁(52.25%)、30~39岁(51.35%)、50~59岁(40.16%)、≥60岁(8.56%);梅州市区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为45.67%,郊县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为5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与郊县妇女乳腺局限性增生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该地区乳腺疾病的相关因素为母乳喂养、流产史、肥胖及乳腺疾病家族史。结论:注重加强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对影响妇女患乳腺疾病的因素进行仔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能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燕辉;张远香;肖宝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和东莨菪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复制脑完全性缺血模型。60只家兔均分成六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低温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采集脑和血液标本测量Na+-K+-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SOD和Na+-K+-ATPase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相反,治疗组SOD和Na+-K+-ATPase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东莨菪碱和尼莫地平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Na+-K+-ATPase活性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它们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有关。
作者:郑新华;吴和平;孙银银;苑广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状况的监测,探讨相关因素及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分析NICU 2301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患儿感染的疾病、感染部位以及监护室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5例,79例次,感染率为2.82%,感染例次率为3.43%。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抗生素的应用、医护人员的手卫生、NICU的环境和侵入性操作等均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感染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建新;胡娟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这组病例ER、PR、Her-2、EMA、E-Cadherin、CD31、p53、Ki-67的表达。结果:11例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呈里面朝外(inside-out)的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主间质分离。印片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桑葚体样细胞球表面细胞质呈微绒毛样改变。11例中7例有血管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63.64%。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微乳头和腺样结构的外侧缘;E-Cadherin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强表达,而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Ki-67表达率平均30.3%。ER阳性率81.81%, PR阳性率72.73%。Her-2阳性率(+++)18.18%。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特征性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E-Cadherin、EMA等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赵伟志;叶晓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为了提高检验核医学的教学质量,使理论教学与临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见习教学。方法:在检验核医学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安排学生去医院相关科室见习,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结果:通过见习,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又使教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出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结果。结论:在检验核医学的教学中安排见习课是非常成功的,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同时提高医院教学管理述评。
作者:周小东;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绍华;李湘玲;黄鹏;邓建荣;刘玉华;蒋英;邱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泽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干预对发育临界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筛查出的总发育商为70~85分的0~6岁发育临界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的基础上的常规早期教育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早期教育指导基础上,还进行了早期综合干预,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发育临界儿干预效果。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发育商数、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的得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总有效率达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035,P<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提高发育临界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作者:刘小英;杨梅凤;寇海燕;刘文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结合民营医院实际情况,分析药房工作出现差错的原因,提出完善措施。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发生的药房差错案例进行总结、调查原因,根据原因制定有针对性地改进策略。结果: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药品管理不善、医务人员自身职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弱化、医院缺乏完善的药房管理制度。结论:加强医院药房的管理工作,从药品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三大方面着手,对降低民营医院药房出错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民营医院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炜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探讨纳洛酮治疗自由基下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2例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剂量为:中度酒精中毒为0.4~0.8 mg,重度酒精中毒为0.8 mg或0.4~0.8 mg重复应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8%,且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7±0.35)h、(53.81±7.69)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浑身发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昏迷的发生率分别为20.79%、15.84%、11.88%及7.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43%、32.67%、26.73%及1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自由基下酒精中毒的疗效较好,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宫颈癌患者根据个人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仅采用单纯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38例)在宫颈癌根治术前予以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术后病理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体力状况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0.3%)(P<0.05);观察组阴道边缘、淋巴结转移、宫旁侵犯及血管浸润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体力状况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各项临床及病理指标。
作者:尹彩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对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30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为(86.47±14.09)分。不同年级、不同态度、有无家人从医的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的心理资本得分处于中点偏上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强其心理资本的培养,激发其对护理事业的热情,稳定护理事业的基础。
作者:赵美花;商临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人体生理学是临床医学、护理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研究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为医学生诠释人体生理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贺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以MVD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对患者术前采用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判断患者脑病变严重程度,并对手术过程、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图显示粗大扭曲椎动脉(VA)偏向于患侧,严重患者对侧的粗大扭曲椎动脉有向患处偏移的趋势。术中有5例患者椎动脉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进行直接压迫,4例患者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间接进行压迫,3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对面神经进行压迫、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术后,8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彻底迅速,2例患者1个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7 d疼痛得到缓解,除此以外,还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总结。结论: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其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血管为粗大移位的VA。MVD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该法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逐渐将VA向下移位,进行解剖,从根本上解决面神经受压迫问题,而并非简单地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塞进垫片。微血管减压手术可有效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且预后较好。同时本院提倡患者早诊断、找治疗,缩短病程,帮助尽早恢复。此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赵家鹏;马世江;祖向阳;张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气道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是C纤维末梢)释放的P物质(SP)在感染后咳嗽(CP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地位,并阐述其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深圳市沙河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7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35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两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水平,测试相应时间点肺功能的情况。结果:病例组内28 d痰上清液中SP较0 d明显升高(P<0.05),且组内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0 d均明显下降(P<0.05)。病例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同样,病例组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正常对照组的28 d均明显下降(P<0.01)。由此可见,肺功能中FEV1及FEV1/FVC指标与SP呈反相关(P<0.05)。结论:气道敏感性增高并伴随以痰上清液中SP增高为特点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CPI的重要特征,可能在CPI咳嗽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何雪梅;卢育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临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自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曲美他嗪治疗方法,观察组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方法,对比并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良好,适合临床推广与实践。
作者:徐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