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何雪梅;卢育明

关键词:感染后咳嗽, 神经源性炎症, 肺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气道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是C纤维末梢)释放的P物质(SP)在感染后咳嗽(CP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地位,并阐述其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深圳市沙河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7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35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两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水平,测试相应时间点肺功能的情况。结果:病例组内28 d痰上清液中SP较0 d明显升高(P<0.05),且组内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0 d均明显下降(P<0.05)。病例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同样,病例组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正常对照组的28 d均明显下降(P<0.01)。由此可见,肺功能中FEV1及FEV1/FVC指标与SP呈反相关(P<0.05)。结论:气道敏感性增高并伴随以痰上清液中SP增高为特点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CPI的重要特征,可能在CPI咳嗽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泽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对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30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为(86.47±14.09)分。不同年级、不同态度、有无家人从医的护理本科生心理资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的心理资本得分处于中点偏上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强其心理资本的培养,激发其对护理事业的热情,稳定护理事业的基础。

    作者:赵美花;商临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补肾活血中药结合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关节镜下等离子软骨修复手术,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补肾活血中药胶囊。对比两组WOMAC评分,关节液IL-6和TGF-β1浓度,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疼痛、关节僵硬、生理功能程度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IL-6和TGF-β1浓度分别为(25.42±3.15)pg/mL、(374.85±133.64)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74.44±3.49)pg/mL、(535.47±164.53)pg/mL,观察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占80.00%,而对照组为16例,占40.00%,观察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等离子软骨修复手术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炎症指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林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见习课在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为了提高检验核医学的教学质量,使理论教学与临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见习教学。方法:在检验核医学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安排学生去医院相关科室见习,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结果:通过见习,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又使教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出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结果。结论:在检验核医学的教学中安排见习课是非常成功的,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同时提高医院教学管理述评。

    作者:周小东;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人体生理学课堂教学解析

    人体生理学是临床医学、护理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研究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为医学生诠释人体生理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贺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宫颈癌患者根据个人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仅采用单纯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38例)在宫颈癌根治术前予以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术后病理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体力状况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0.3%)(P<0.05);观察组阴道边缘、淋巴结转移、宫旁侵犯及血管浸润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体力状况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前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各项临床及病理指标。

    作者:尹彩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措施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状况的监测,探讨相关因素及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分析NICU 2301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患儿感染的疾病、感染部位以及监护室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5例,79例次,感染率为2.82%,感染例次率为3.43%。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抗生素的应用、医护人员的手卫生、NICU的环境和侵入性操作等均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感染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夏建新;胡娟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早期综合干预对发育临界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干预对发育临界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筛查出的总发育商为70~85分的0~6岁发育临界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的基础上的常规早期教育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早期教育指导基础上,还进行了早期综合干预,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发育临界儿干预效果。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发育商数、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的得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总有效率达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035,P<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提高发育临界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作者:刘小英;杨梅凤;寇海燕;刘文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心综合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心肌酶、BNP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分析脑心综合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心肌酶、BN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心综合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给予相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总有效率、心肌酶(以血清AST、LDH、CK、CK-MB为主)和BNP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2.5%,显著高于对照组5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肌酶指标(AST、LDH、CK、CK-MB)、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损害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比对照组稍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脑心综合征患者心肌酶与BNP水平显著降低,可改善心肌损害与心力衰竭等症状,改善预后,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尉飞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医用几丁糖凝胶预防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医用几丁糖凝胶对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5例剖宫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0例,治疗组45例,治疗组患者在术中腹膜缝合前将2 mL的几丁糖涂抹于患者子宫切口表面等部位,而对照组患者使用2 mL生理盐水涂抹于相同位置,其余手术操作均相同,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二次剖宫产术中粘连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3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几丁糖凝胶对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新型生物材料。

    作者:曹东翔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万应胶囊/利多卡因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绍华;李湘玲;黄鹏;邓建荣;刘玉华;蒋英;邱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缺血再灌注Na+-K+-ATPase损伤作用的实验性治疗初探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和东莨菪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复制脑完全性缺血模型。60只家兔均分成六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低温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采集脑和血液标本测量Na+-K+-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SOD和Na+-K+-ATPase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相反,治疗组SOD和Na+-K+-ATPase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东莨菪碱和尼莫地平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Na+-K+-ATPase活性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它们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有关。

    作者:郑新华;吴和平;孙银银;苑广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涂长春领衔的联合课题组,在云南蝙蝠体内检测出了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抗原性分析表明该病毒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推断其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祖先或“亲属”,为理清SARS来源提供了重要数据。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新研究成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以MVD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对患者术前采用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判断患者脑病变严重程度,并对手术过程、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图显示粗大扭曲椎动脉(VA)偏向于患侧,严重患者对侧的粗大扭曲椎动脉有向患处偏移的趋势。术中有5例患者椎动脉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进行直接压迫,4例患者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间接进行压迫,3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对面神经进行压迫、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术后,8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彻底迅速,2例患者1个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7 d疼痛得到缓解,除此以外,还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总结。结论: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其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血管为粗大移位的VA。MVD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该法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逐渐将VA向下移位,进行解剖,从根本上解决面神经受压迫问题,而并非简单地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塞进垫片。微血管减压手术可有效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且预后较好。同时本院提倡患者早诊断、找治疗,缩短病程,帮助尽早恢复。此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赵家鹏;马世江;祖向阳;张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D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个憩室)经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同时结合局部薄层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2个,水平段4个,升部2个;直径1.0~5.0 cm者24个,大于5.0 cm者2个,小于1.0 cm者2个;CT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外的圆形、椭圆形囊袋状影,囊内为气-液平或气液-食物混杂密度影25个,囊内仅为气体或液体密度影3个;单纯合并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1例,急性胆囊炎3例,胰腺炎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及相关的胆胰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克平;刘文军;张宗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气道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是C纤维末梢)释放的P物质(SP)在感染后咳嗽(CP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地位,并阐述其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深圳市沙河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7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35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两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水平,测试相应时间点肺功能的情况。结果:病例组内28 d痰上清液中SP较0 d明显升高(P<0.05),且组内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0 d均明显下降(P<0.05)。病例组0、28 d痰上清液中SP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同样,病例组28 d对应时间点的FEV1及FEV1/FVC较正常对照组的28 d均明显下降(P<0.01)。由此可见,肺功能中FEV1及FEV1/FVC指标与SP呈反相关(P<0.05)。结论:气道敏感性增高并伴随以痰上清液中SP增高为特点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CPI的重要特征,可能在CPI咳嗽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何雪梅;卢育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影响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2月行鼻内窥镜手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4)和对照组(n=192)。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有24例(11.1%)患者发生并发症。(1)并发症组男性患者比例、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疾病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中出血量(OR=1.11,95% CI:1.08-1.35,P=0.01)和手术时间(OR=1.10,95% CI:1.07-1.34,P=0.02)是鼻内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可以增加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临床上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降低鼻内窥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作者:陈滟;廖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一校多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满足社会医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避免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本文研究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如何与医院、药厂进行校企合作,构建“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以本校2010级和2011级专科药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班(校企合作班,51人),以2008级和2009级专科药学专业学生人为对照班班(传统模式班,60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评价“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结果:“一校多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及与本校合作的医院,药厂等企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论:“一校多企”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节约学校的办学成本,为企业培养出了合格的员工,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就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作者:李春英;姜海霞;褚晓杰;张晓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性生活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性生活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行子宫全切除术的102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性生活频率、性生活满意情况以及性交疼痛、阴道干涩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性生活频率逐渐升高至接近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6个月性生活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性交疼痛、阴道干涩发生率均明显下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性交疼痛、阴道干涩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提高性生活频率、满意度以及降低性交疼痛、阴道干涩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赖娟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T管拔除后胆瘘患者“三管”疗法的护理

    目的:总结T管拔除致胆瘘患者行“三管”保守疗法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7例T管拔除致胆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T管拔除前后,经留置T管的窦道插入硬麻导管、普通导尿管、气囊导尿管,行胆瘘“三管”保守治疗,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本组7例患者采用“三管”疗法,经恰当的护理措施,均未经开腹手术,保守治疗成功。结论:胆瘘及时发现、早期正确处理,辅以得当的护理措施,可避免再次手术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的重创,“三管”保守疗法切实减轻患者各项负担,效果确切。

    作者:李慧萍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