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至本院治疗并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析其病史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计算DPN患病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为6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TG、空腹血糖及病程均为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HbA1c、TG、空腹血糖及病程均为DPN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百云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自然分娩孕妇产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08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实验组第一、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剖宫产术少于对照组,阴道分娩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心理护理能促进产妇自然分娩,减少产妇不良情绪,利于阴道分娩。
作者:阿依努尔·热合买提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比较注射器针头骨膜下与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69指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随机分成A、B组, A组用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B组用克氏针髓内固定,记录各组术后手指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简便有效,门诊或住院均可采用。
作者:邹文;邹勇;刘容珍;许海燕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子宫肌瘤剔除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子宫全切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子宫肌瘤剔除组和子宫全切组,监测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观察卵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激素(E2、FSH、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0.65、1.04,P>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性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4.15、3.71,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性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89、4.65,P<0.05)。术后6个月子宫肌瘤剔除组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少、稀发或周期延长)均明显少于子宫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P<0.05)。术后12个月子宫肌瘤剔除组月经不规律明显少于子宫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5)。结论: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内分泌功能稳定,而子宫全切术直接影响卵巢功能。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28期
课堂互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学生听课情况、检查学生要点、难点等知识掌握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率。因而作为教师,应制订切实有效的课堂互动策略,才能在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在互动中促进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故本文对临床医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临床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
作者:蒋延文;庞莉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分析58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Ⅰ期手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0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结果:58例进行Ⅰ期手术,6例出现吻合口瘘,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58例患者均治愈。42例患者进行分期手术,5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42例患者均治愈。两种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时争取时间进行Ⅰ期手术,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患者病情严重,身体不能耐受手术,需要选择分期手术。
作者:苏罡 刊期: 2013年第28期
本文从医患沟通、医疗费用、医德医风、医院的安全保障、医院形象、医护人员素质等六方面论述了非医疗因素缺陷其对医院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作者:王国芳 刊期: 2013年第28期
转化医学是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推动的新方向,其倡导的“B2B”模式正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每年都有大量经费用于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及相关研究,对于为数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确保其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实践,具体分析其设计理念、建设思路、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丁文彬;王艳;钱莉莹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观察通过系统的时间生理、时间药理、时间病理、时间治疗学相互作用,联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癌痛的效果。方法:将191例癌痛患者分为治疗组97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运用时间疗法配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对照组根据医嘱给止疼药,配合心理护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对两组心理障碍(SCL-90评分)和主诉疼痛分级法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理障碍和主诉疼痛分级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8周同期比较,治疗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运用相关时间学联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提高患者对癌痛治疗的理性认知,积极配合遵循时间原则,增加癌症疼痛控制的有效率,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付云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患者实施甲氨蝶呤(MTX)单次肌注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1月本院治疗的32例异位妊娠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两组,每组16例,试验组按照50 mg/m2体表面积肌注用药,对照组则为30 mg/m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成功例数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第1疗程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明显,治疗方便,患者可避免手术创伤治疗,50 mg/m2用量可保证治疗的疗效。
作者:侯丽英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分析心电图中U波倒置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观测心电图时,运用的心电图机为9250-P型,描记方法为12导联,定标电压定为2 MV/25 MM,走纸速度定为25 mm/s;在检查时,记录心电图变化情况,根据相关标准鉴别U波倒置。结果:60例U波倒置患者当中,8例患有心肌病,所占比例为13.33%;4例患有肺心病,所占比例为6.67%;10例患有风心病,所占比例为16.67%;13例患有高血压病,所占比例为21.67%;其余25例患有冠心病,所占比例为41.67%。结论:U波倒置对于心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应重视观测U波倒置。
作者:代晓莉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的利弊。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二次剖宫产的孕妇110例,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把第一次剖宫产横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第一次剖宫产纵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治疗组。两组均按照原腹壁旧切口手术。观察两组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的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治疗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粘连率为23.63%(13/55),对照组为54.50%(30/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再次剖宫产手术可能的产妇切口应首选腹壁纵切口,以利于再次手术操作,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对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桂秋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体外感染减毒麻疹病毒(MV)对子宫内膜腺癌细胞(JEC)的凋亡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方法:MTT比色法动态监测MV感染对JEC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V感染后JEC细胞的Fas、FasL及TGF-β表达,分析凋亡机制。结果:MV感染6 d内,促进细胞的生长;感染6 d后,抑制细胞的生长,终造成细胞死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各感染浓度组JEC细胞的凋亡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或P<0.01),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凋亡率呈上升的趋势,感染12 d时,凋亡率与感染浓度呈正相关(r=0.77),且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特征性DNA“Ladder”凋亡条带;此时,感染细胞内Fas及TGF-β的表达增强(P<0.01),而FasL始终未表达。结论:MV感染能够抑制JEC细胞增值,并诱导其凋亡,JEC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Fas、TGF-β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春艳;王崇兰;王曙光;徐艳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接受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对照组采用口服索拉非尼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的总有效率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29.42±5.39)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6.46±3.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快速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赢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急性腹痛的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患者年龄均﹥60岁,青中年组患者年龄均<50岁,对两组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组患者的误诊率、心血管系统发病率、泌尿系统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发生急性腹痛疾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于出现误诊的情况,故临床诊治应多方面综合全面分析,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治疗。
作者:高国贵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序列、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诊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无颅脑疾病者及28例经CT或腰穿证实为SAH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观察少量SAH在DWI、FLAIR序列上的信号表现,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DWI、FLAIR均能显示病灶线状、条片状高信号,急性期除1例DWI未清晰显示病灶外,其他FLAIR显示病灶范围较DWI广泛;亚急性及慢性期两者显示病变范围相当,其中两列慢性期DWI显示病灶范围较FLAIR稍大。结论:DWI、FLAIR序列相结合,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月勤;张杰文;黎明;王同明;史志勇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镶嵌式外固定器用于治疗胫骨创伤所造成的感染性骨不连症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8例患者以两段式固定器治疗,归为I组,12例患者以三段式固定器治疗,归为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中患者骨性愈合的情况。结果:术后,为两组病患实施6~36个月的随访调查,20例病患全部于治疗后的7~24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骨评定与功能评定优良率均较高。本组共5例患者发生20处钉道感染,I组中1例出现再发骨髓炎,经治疗痊愈。结论:临床医师采用镶嵌式的外固定器为胫骨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不连症状的患者施治,可以根据骨不连的实际情况,调整长度与角度,操作简单方便,便于为骨折端进行开放换药,疗效显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徐辉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观察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镍铬金属桩核修复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口腔科行磨牙桩核冠修复的116例患者的124颗患牙,随机分为治疗组62颗和对照组62颗。治疗组采用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对照组采用铸造镍铬金属桩制作桩核,然后均用烤瓷全冠进行修复,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成功58颗,失败4颗,成功率93.54%;对照组成功57颗,失败5颗,成功率91.94%。两组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磨牙缺损不严重的患者,选用玻璃纤维桩核冠修复或金属铸造桩核冠修复均可,建议首选玻璃纤维桩,对于缺损严重合并牙根条件差的患牙,建议选用金属铸造桩。
作者:孙秀娟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作者:刘永;武福南 刊期: 2013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T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方法:抽提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和正常人淋巴细胞基因组DNA,采用整体甲基化定量试剂盒检测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结果:分别对80例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和正常健康人群进行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检测发现,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百分率为(15.37±3.28)%,显著低于正常健康人群的(23.18±7.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CD3+、CD3++CD4+和CD3++CD4+/CD3++CD8+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且CD3+、CD3++CD4+与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呈正相关(r=0.21,0.36,P<0.05)。结论:康复期强制戒毒人员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其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CD3+、CD3++CD4+明显相关。
作者:张凌媛;康洁;丁珊珊;沈建英 刊期: 2013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