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糖尿病与微量元素铜铁锌的相关性78例分析

葛莉萍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糖代谢, 微量元素, 补铁, 补锌
摘要:目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探讨其与GDM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检测78例GDM孕妇和78例正常的孕妇血清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GDM组孕妇血清中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铜的含量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锌、铁在GD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GDM孕妇体内存在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应加强孕妇的饮食指导,适时补充铁、锌等。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的风险管理*

    目的:为有效降低急诊外科风险发生率,提高急诊外科诊疗质量。方法:对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并与常规管理对比研究,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23例,实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其百分比分别为2.3%,0.4%,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作者:唐仕明;凌坤;石平;谭玲;仲淑燕;冯菊华;欧红梅;陈静;陈国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李冬梅;谢先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出品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体质量、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并考察有无营养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体内营养指标术后7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且无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烨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其中沙丁胺醇1 mL/次,3次/d;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各2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FEV1、FEV1/FVC以及两组间治疗后差异。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上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作者:邹喜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琪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明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41例小儿腹膜后肿瘤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组(23例)和良性肿瘤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发病年龄以2~10岁的患儿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腹膜后肿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肠管损伤、术中大出血、输尿管损伤、胰漏、肾衰等,所有患儿随访1年,恶性肿瘤组的复发率为39.13%(9/23),良性肿瘤组为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860,P<0.05);恶性肿瘤组的死亡率为30.43%(7/23),良性肿瘤组无死亡例数。结论:小儿腹膜后恶性肿瘤多见以2~10岁的男孩,其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积极提高手术技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作者:陈文革;崔瑞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治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80例脑损伤新生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并选择40例健康发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设定为C组。A组脑损伤新生儿采取医院干预的诊治方案对进行诊治,B组未采取干预措施,C组为健康发育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的体格状况及智力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组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3项体格发育状况及发育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3项体格发育状况及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B两组脑损伤新生儿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经过治疗的A组体格异常(身高、体重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智能低下和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损伤新生儿患者采取早期诊疗措施,可显著改善脑损伤新生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张英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双侧气胸并肺大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波;魏兴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

    目的:科学有效地利用既有研究结果,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全程饮食护理,提高母婴安全。方法:2012年1~12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本院产科门诊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控制管理,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依据循证护理原则,营养师会诊制定饮食计划及实施护理,合作完成饮食护理计划。结果: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饮食知识知晓率及饮食行为正确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助于促进母婴健康,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郑晖;卢美丹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无偿献血者人群中艾滋病感染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明确枣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及流行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对2006-2011年间145133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IV1/2检测,初检复检都呈阳性或单试剂双孔复试都呈阳性者,送疾控中心确认。结果:确证抗-HIV1/2抗体阳性7例,感染率为0.0048%,2008年开始在献血员中有感染个体被确认。结论:本地目前虽无输血传播HIV病例,但是HIV传播风险越来越大,需选择低危健康无偿献血者,提高血液检测水平,阻止HIV经输血传播。

    作者:赵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孕妇27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为保妇康凝胶联用乳酸菌素阴道胶囊组,用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 B组为保妇康凝胶组,单一应用保妇康凝胶治疗。用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有效率89.92%,B组为76.22%,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A组5%,B组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作者:田慧敏;黄彦霞;宋志红;苏淑敏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的异同之处。方法:对比研究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胃穿孔患者的恢复情况,其中实施腹腔镜修补术的为55例,实施开腹修补术的为45例,研究对比指标有肛门排气时间、血清胃泌素、肠鸣音出现时间、手术后的住院时间等。结果:腹腔镜组在血清胃泌素水平、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腹腔镜修补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开腹修补术患者。结论:胃穿孔患者在实施腹腔镜修补术后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比实施开腹修补术的患者要短,术后的恢复效果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推广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是可行的,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付承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1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60例,行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比较两组1周后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及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6.67%、90.00%、96.67%、98.33%,对照组比例分别为58.33%、66.67%、6.67%、31.67%;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概率治疗组为5%,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克服反复腰穿术放脑脊液引流量有限且容易引发局部感染等缺陷,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伟坚;刘海新;周建安;薛志伟;苏艳丽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雌激素受体及其亚型在女性靶器官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

    雌激素受体(简称ER)是女性靶器官中重要的功能介导分子,其受体亚型的水平表达失衡、受体亚型分布异常、受体亚型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女性靶器官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多篇国内外SCI因子较高的研究文献,从中得到ER及其亚型在女性正常靶器官及病理靶器官中可能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为疾病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碧星;张玉新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吉非替尼术前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6例局限性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给予250 mg/d吉非替尼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5%(2/52)、远处转移率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和6.82%(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术前给予吉非替尼辅助化疗,可在降低复发及转移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万金华;张丽华;张学钰;范海银;付洪帆;易向军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低分子肝素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术后注射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异。结果:术后各组PT、APTT延长,Fib、D-D升高,PLT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剂量(4250 U)的LMWH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儒栋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无囊膜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无囊膜的特殊情况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患者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二期后房人工晶体植入。采用巩膜层间无缝线人工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体折叠后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体襻由角膜缘后2 mm的巩膜瓣下穿刺口穿出,置入预先做好的巩膜层间穿刺隧道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眼压、视力、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视力>0.6者13例,0.2~0.6者6例,眼压稳定,人工晶体居中良好,无偏斜及移位,随访期间无晶体脱位,眼内炎、低眼压、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失眼,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

    作者:周振平;唐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8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共96膝。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形成缝合术、次全切除术、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恢复训练和关节活动。结果:术后患者3~4周可正常活动,8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0.8)个月。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效果较好,损伤低,精确度高,可对破裂的半月板组织进行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术后可进行早期复健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马国涛;孙晓茹;刘东海;周卫;赵世阳;贾科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留置双J管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泌尿外科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500例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留置双“J”管(单侧或双侧)进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血尿、发热或膀胱刺激征及双“J”管位置改变异常情况,观察组患者不仅采用术后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且术前、术中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按常规术后实施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算Uc=5.13,P<0.01;观察组血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46,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或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23,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双“J”管位置改变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4.52,P>0.05)。结论:正确的术前、术中护理干预可以减轻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的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黄月莲;管莉倩;林红;刘敏;陈翔 刊期: 2013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