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小学生伤害死亡的特征及其经济损失分析

林中珉

关键词:伤害死亡, 流行特征
摘要:为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情况,作者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进行伤害调查,报道如下.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西北地区车辆事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西北五省(区)车辆事故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原理分析.结果 1995~1998年共发生事故86 781起,死亡26 350人,受伤55 669人,且事故发生数,伤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个体运输车事故发生率明显较高,分别为41.79%、7.83%和25.72%.8、9月为高发;6、7月次之.驾龄3年以内的驾驶员较高(占33.19%),6%驾驶适性差的驾驶员占40%,以超速行驶高(占22.72%).事故好发生于无交通控制的路段(67.73%)或平直良好路段(70.40%).结论应加强车辆事故的预防研究.

    作者:赵全海;鲍利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不仅可使感染者发病和造成死亡,而且还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人们尚未意识到其对社区健康和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因此,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尤为重要.

    作者:凌文华;朱惠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麻城市1996~1998年农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调查

    自杀是意外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为探讨麻城市农村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以便为防止自杀死亡提供依据,对麻城市农村1996~1998年自杀死亡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童吉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腓总神经为混合神经,在膝部的位置很浅表,较易受损伤.我科自1988年8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腓总神经损伤38例,其中二期手术治疗的22例,获随访2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源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文登市居民意外死亡监测分析

    近些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外死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意外死亡的发生特征,现对我市居民1998年意外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王润胜;迟秀玲;张玉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旅行伤害与安全教育

    旅行伤害威胁着旅行者的健康和生命,旅行相关伤害及其预防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伤害不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而且旅行安全教育是预防伤害投资少、收益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就旅行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阐述如下.

    作者:翁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乌铁局中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铁路局所属的六所中学的初一、二年级的28个班的1 314名在校学生一年来的伤害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发生13种不同类型伤害,发生率为83.33%.依其伤害的发生率居前七种的分别是:跌伤(40.03%);刀割伤(38.66%);骨头卡喉(37.52%);车辆伤(19.63%);碰伤(18.19%);烧烫伤(17.50%);锐器刺伤(17.20%).家庭是中学生受伤害的主要场所(占55.67%),手和上肢是伤害发生的主要部位(占66.87%).因伤害而引起缺课的为2 816人次(占69.77%).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问题.

    作者:张冀梅;孙慧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75例犬咬伤流行病学分析

    近年来,居民养犬日益增多,被犬咬伤的人数也随着增多,为了解居民被犬咬伤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给预防犬咬伤提供依据,现将375例犬咬伤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惠忠;葛奎元;王军;张惠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交通事故伤害4752宗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高危车种和高发时间,以揭示车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用流行病学原理对番禺市1997年发生的4 752宗交通事故(车祸)伤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4 752宗,造成268人死亡,3 202人受伤,死亡率为20.94/10万.高发年龄是20~49岁的青壮年,男性车祸死亡率(29.45/10万)是女性死亡率(12.46/10万)的2.36倍;骑自行车者和行人特别是老年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共死亡124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7.46%;摩托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高危车种,全年摩托车发生车祸101宗,死亡105人,占总死亡宗数的40.40%,车辆死亡率为5.84/万辆.而交通事故的高发时间是夜间(17:00~24:00),共发生车祸1 709宗,死亡116人,占总死亡人数43.28%.结论预防和控制车祸的对策是加强群众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改善道路安全设施和限制摩托车上牌.

    作者:李诗敏;钟其浪;陈河香;王声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儿童少年对伤害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教师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77%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0.73%和67.04%的学生在玩耍和运动时会想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44.5%学生认为骑自行车有必要戴防护帽.不同年级比较发现,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尤以中学生为甚.1/3的家长和教师认同意外伤害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是无法预防的.分别只有62.77%、62.35%和10.94%的家长和教师把跌伤烧伤、烫伤及自杀与他杀当做是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作者:范存欣;郭畅;林汉生;王声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事故倾性者易发事故与其体内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对46名事故倾性成人和71名事故倾性儿童分别以1:1配对比较,测定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事故组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体内多巴胺水平都较对照组低,事故组成人体内5-羟色胺(5-HT)水平较安全组显著性偏低,事故组儿童较安全组儿童体内5-羟吲哚乙酸(5-HIAA)显著性偏低,各组人群中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机体内多巴胺水平的差异可能是易发事故的预测指标.

    作者:金会庆;张树林;潘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淡水淹溺后心肺脑复苏15例分析

    淹溺是一种意外伤害.淡水淹溺后,往往因呼吸道阻塞出现窒息和死亡.现场的心肺复苏和初期生命支持及送院后脑复苏是减少死亡的关键.本文回顾了1986~1998年我院急诊科15例淡水淹溺病例,分析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抢救等问题.

    作者:朱明辉;黄国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健康保健措施更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加上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韦湘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信丰县道路车祸死亡情况调查分析

    车祸是意外死亡的第二位死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我县的机动车辆数与年俱增.1991~1998年江西省信丰县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年以18.8%的平均速度递增.为探索区域车祸死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措施,特进行本次研究.

    作者:郭丁妹;何招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影响香港地区意外伤害儿童就诊时间及紧急救护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香港地区意外伤害儿童事故发生后的就诊时间、受伤后紧急救护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416例意外伤害儿童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儿童中就诊时间短者为5分钟,长近24小时,近50%的意外伤害儿童能在2小时内到医院就诊.意外伤害儿童的就诊时间与意外伤害类型为烧烫伤、开放性外伤、父亲的文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发生时间是夜晚11点至清晨6点、父母关系亲密呈显著正相关.43.0%的意外伤害儿童接受过紧急救护处理,绝大多数由母亲完成.同其它类型意外伤害相比,烧烫伤、开放性外伤接受紧急救护措施可能性较大,OR分别为7.53和2.11.与<1岁组意外伤害儿童相比,1~、2~、4~、6~、>8岁组接受紧急救护的比例较高,OR依次为2.73、2.69、2.49、8.82和2.45.结论对父母及看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意外伤害方面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作者:黄子惠;陈维清;陈清海;吕炳强;郑振耀;周镇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厦门市同安区损伤和中毒的死亡情况分析

    了解厦门市同安区1987~1997年损伤和中毒死亡的分布特点、流行规律,为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范意外死亡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钟文玲;薛常镐;陈铁晖;康天尝;洪作艺;陈上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

    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是我国旅行者近年来多发的一种疾病.通过查阅文献,对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论述.

    作者:肖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伤害预防和控制的信息需求问题

    从预防医学角度出发,以交通事故为例探讨了意外伤害发生、预防和控制中情报需求问题.意外伤害是一个值得高层卫生决策者重视的问题,在它的发生过程中蕴含了许多情报信息,特别是在其预防和控制中,情报的干预作用很大.

    作者:邹立君;欧阳兆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1990~1992年我国损伤与中毒死亡的YPLL分析

    目的了解损伤与中毒对我国劳动力及潜在劳动力的影响及程度.方法采用1990~1992年全国疾病监测资料,对损伤与中毒进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结果在0~64岁人群中,损伤与中毒的标化YPLL率三年中均居各类死因首位.前三位为自杀和自伤、溺水、交通事故.男性损伤与中毒的总死亡高于女性.交通事故是造成男性潜在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女性则为自杀和自伤.溺水为10岁以下儿童损伤与中毒的首位死因.结论对高危人群进行损伤与中毒的预防很有必要.

    作者:吴涛;曹卫华;焦健;李立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268例自杀未遂状况分析

    目的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因素角度评价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自杀行为.方法调查268例病例及询问病史,从服药、饮酒动机、社会心理、家庭职业、学习情况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资料说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文化素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都在调节和影响人的心理.结论一旦导致人的心理失调,对于行为都会起着消极作用.当今医药卫生推向市场、推向个体,精神药物管理存在问题,尤其在边少穷的民族地区,精神药物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混乱现象,加之人群贫穷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服安定等药物及大量饮酒解愁,致使自杀行为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影响社会安定.

    作者:韦婷绰;周丽;杨馥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