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早期影像学分析

胡朝晖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13例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提高BPD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BPD的13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全组患儿按常规进行治疗.结果 全组BPD早产儿中,胸片无明显异常4例,胸片显示两肺野模糊,肺透光度减低5例;原发病病程持续2~4周,异常征象不消失,且连续照片变化不明显者4例.CT主要表现为肺野呈毛玻璃密度及实变影,肺过度充气、大小不一囊状透亮影.结论 BP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胸部薄层CT是诊断BPD的重要依据,连续影像随访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患者早期救治阶段的护理体会

    介绍了428例脑卒中患者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早期救治阶段常出现的昏迷、头痛、运动障碍,预防并发症及心理护理等方面护理体会,提出了脑卒中患者早期阶段的救治成功与否,对疾病的预后及后期的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良好的护理,对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谭顺英;李显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持续蓝光照射和间歇蓝光照射,比较两组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不同的蓝光照射方法对两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间歇性蓝光照射阻优于持续蓝光照射组.结论 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与持续蓝光照射比较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光银;张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辅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联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例和对照组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强心、利尿、ACEI或ARB类、血管扩张药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门冬氨酸钾镁,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刘俊杰;黄雪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活动性肺结核病的诊疗及管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全国结核病疫情的高发地区之一,而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且末县是结核病疫情的重灾区.结核病的患病率、涂阳率、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结核病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通过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管理,且末县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发现率、规则治疗率、治愈率、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95%以上.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作者:李保全;尹永慧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济南市历下区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济南市历下区各种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2007年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传染病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呈逐渐下降趋势,2007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00年下降16 34%;传染病发病谱发生改变.结论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控力度,调整防控策略,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孙芳;孙宪刚;刘倩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造成吞咽困难的首要病因,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1].吞咽困难不仅影响患者水和营养的摄取,还会因此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由此引起的误咽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对吞咽障碍的研究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吞咽困难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有了许多进步,现将其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王静波;贺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研究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颈韧带钙化、关节囊退变肥厚、病变压迫颈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颈椎病常见的类型,占颈椎病的50%~60%.其临床症状多以颈、肩、臂、手的疼痛与麻木为主.

    作者:杨耀洲;王冲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6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6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康唑胶囊,外用克霉唑药膜,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结果 治疗组治愈54例,好转6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84 38%,总有效率为93 75%;对照组治愈41例,好转8例,无效15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喜芝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不同引产方法用于足月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在足月妊娠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527例头位,单胎,足月妊娠及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初产妇,因胎膜早破、过期妊娠、胎盘老化需行引产及计划分娩者,排除头盆不称、骨产道异常等引产禁忌证,无应用前列腺素、催产素禁忌者,分别用三种方法引产.随机分为3组,米索前列醇组182例,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组179例,催产素组166例.结果 用药后米索前列醇组显效109例(59 89%),有效61例(33 52%),无效12例(6 59%),总有效率为93 41%,宫颈评分上升(2 56±1 71)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组显效112例(62 57%),有效60例(33 52%),无效7例(3 91%),总有效率为96 09%,宫颈评分上升(2 69±1 62)分;催产素组显效83例(50 00%),有效43例(25 90%),无效40例(24 10%),有效率为75 90%,宫颈评分上升(1 33±0 72)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和单用米索前列醇组用药后宫颈评分明显高于催产素引产组,且用药后引产时间及用药至分娩的时间明显缩短,与催产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

    作者:舒敏;曹慧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68例胃窦癌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胃窦癌根治术十二指肠断端癌细胞残存和淋巴结清扫以及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88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8例胃窦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后患者复发的情况,与十二指肠断端有无癌细胞残存密切相关,并发现于幽门环下切断十二指肠<3 cm者有癌细胞残存达28%,切除十二指肠≥3 cm者,无论肿瘤分化程度如何、恶性程度高低,切断端均无癌细胞残存.随访到的49例患者中,接受化疗的37例,在2年3个月至6年3个月内死亡8例(21 9%),未接受化疗的12例,6个月至3年5个月内死亡(44%).结论 胃窦癌行根治性手术时,切除十二指肠3 cm已足够,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尽可能大于3 cm.淋巴结清扫的站数,应大于淋巴结转移的站数.手术后辅以化学免疫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翔宇;余荣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102例川崎病并多器官损害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对它的诊断水平.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2例KD患儿,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脑脊液及病毒谱等检测,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KD器官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102例患儿中男65例,女37例,男女比例为1 7∶1 0;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68 6%.各器官受累情况:血液系统受累39例,占38 2%;呼吸系统受累36例,占35 2%;心血管系统受累35例,占34 3%;泌尿系统受累24例,占23 5%;消化系统受累8例,占7 8%;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例,占1 9%;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各1例.结论 KD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血液系统受累率高,并可同时并多个器官受累.KD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时间不一.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器官损害也要有全面认识.

    作者:张敬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化疗配合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62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化疗配合中药对胃癌晚期患者的肿瘤局部改变、症状改善、生存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胃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化疗方法予以治疗,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中药予以配合治疗.结果 在肿瘤的局部变化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胃癌比单纯化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上具有更高的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徐福春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探讨丙肝病毒在胆石症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感染丙肝病毒在胆石症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对32例慢性丙肝伴胆石症患者的石蜡包埋胆囊标本进行HCV-RNA检测.结果 32例慢性丙肝伴胆石症患者的胆囊标本HCV-RNA阳性检出率为40 63%,20例非胆石症患者的胆囊标本HCV-DNA阳性检出率为15%.结论 提示丙肝病毒可在胆石症患者胆囊组织中表达,用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的HCV-RNA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德俊;袁小芳;朱兰英;刘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训练与治疗

    目的 通过系统的呼吸训练与治疗改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气功能.方法 对13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重建生理性的呼吸模式、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心功能和恢复活动能力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138例患者中97%治愈或好转出院,仅有3%的患者因高龄或并发其他疾病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系统的呼吸训练与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并能延长生命.

    作者:李斌;王立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1例报告

    患者,女,46岁,平时身体健康.2006年1月停经后到医院就诊,确诊为葡萄胎,并建议预防化疗,患者放弃化疗.2006年6月再次出现症状,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侵蚀性葡萄胎,使用5-FU及放线细菌素D双枪化疗6次后,血hCG降到正常,嘱巩固治疗,患者再次放弃.

    作者:孙昆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鼻腔恶性肉芽肿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5年来(2003~2008)诊治的8例鼻腔恶性肉芽肿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6例患者经多次病理检查,确诊为鼻腔恶性肉芽肿.结论 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此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取材部位不当是误诊主要原因,只有全面了解病史,系统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客观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准确取材多次活检,才能避免误诊.

    作者:杨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奥曲肽静脉用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胰腺炎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56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抗炎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即取奥曲肽0 6 mg/d经生理盐水稀释后,以25 μg/h持续泵入,同时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P<0 01).治疗组血清IL-6、TNF-α下调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奥曲肽静脉用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良好.

    作者:王文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的特殊性

    目的 探讨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笔者所在科对90例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经验.结果 90例老年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早期预防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骨科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吕建芬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盐酸林可霉素致伪膜性肠炎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2岁.咳嗽、咳黄痰近1周,胸透见肺支气管炎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10 9×109/L,中性粒细胞83 4%,余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故选用盐酸林可霉素1 8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

    作者:翟羽佳;沈武龙;薛霞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不孕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分析

    目的 通过对210例不孕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分析,了解不孕妇女阴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种类.方法 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湿片检查阴道毛滴虫,革兰染色查革兰阴性双球菌(淋球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使用相应的诊断试剂盒.结果 阴道分泌物阳性检出率为78 1%;支原体87例,占53 0%;衣原体82例,占50 0%;细菌性阴道病15例,占9 1%;念珠菌13例,占7 9%;阴道毛滴虫3例,占1 8%;革兰阴性双球菌(淋球菌)1例,占0 6%.结论 在不孕妇女阴道炎患者中,支原体感染常见,其次是衣原体.

    作者:刘超梅;杨红;肖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