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为基础的基础护理学 技能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评价

刘齐;卢运红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团队, 基础护理学, 技能考试
摘要:目的 分析在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中,设计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为基础的考试模式的效果,以及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探讨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法 选取本校2013级148名护理本科生分为30个团队,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合作为基础,同时融入临床病例贯穿始终,实施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分析各个考站的成绩,并调查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结果 30个团队的平均成绩为(86.30±6.15)分,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平均成绩为(13.47±0.78)分,得分高.多数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设计、感受、效能方面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同感.结论 该考试模式有助于客观评价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临床能力,如团队协作、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临床思维、技能操作等.学生对该考试模式普遍认同.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16例,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9例和非手术治疗组7例,探讨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结果 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非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14%,手术治疗组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与手术操作、手术方式、切口变异有关.结论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降低胆漏的发生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和个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熟悉手术操作流程,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徐静;徐胜;邵雪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的112例新生儿,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32.9±10.2)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48.5±12.2)d,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高.

    作者:王红利;孙明洁;高峰;廖化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植入与否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同时予以颅内压监护,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脱水剂用量情况、术后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护及精心的护理,可减少患者脱水剂的用量,提高GOS评分,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玉环;王天舒;丁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在外科腔镜手术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在外科腔镜手术器械管理运用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于2012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0例腔镜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常规操作,不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观察组则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使用本院发明专利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记录两组手术器械污染例数、器械损坏例数,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和电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器械污染率和器械损坏率分别为1.0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损伤发生率为0.00%,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腔镜外科手术器械管理中运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可显著降低器械污染率和损坏率,并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发明.

    作者:周鸿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专业护理小组在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知晓率中的应用与实践

    目的 观察专业护理小组在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糖尿病专业护理小组,设计糖尿病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问卷,界定小组内各个人员的分工,明确各小组的管理职责,工作内容,主要任务等,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持续改进工作质量.结果 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由40.25%提高到77.00%,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凝聚力等8个方面都有较大提高.结论 专业护理小组有效提高了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值得推广.

    作者:唐威;白帆;王伟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巧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外筒保护铣刀头

    大多数的开颅手术都要用到铣刀 ,铣刀属于贵重精密器械,应与常规开颅手术器械分开放置,轻拿轻放,以免影响铣刀的使用.洗手护士连接高速压缩气体马达和铣刀头,先安装铣刀头,再套入铣刀套筒,箭头对箭头,向手柄处压下弹簧扭至锁紧,铣刀头可转动即为安装正确.轻踩脚踏开关,使马达运行的同时观察转速,设备正常运转即可.医生手握马达靠近软管处根据手术需要进行铣切操作,洗手护士及时传递并收回铣刀.一般情况下,铣刀不用时随意放在手术台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防止术中误伤,本研究用抽掉内芯的20 ml注射器外筒回套铣刀,以确保手术台上安全稳妥地传递至手术者,用完及时回套.

    作者:杨燕;步秀兰;解年娣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渐进式功能锻炼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渐进式功能锻炼的安全性和对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锻炼,观察组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胸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营养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液白蛋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吻合口瘘的并发症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安全可靠,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营养状况,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丁琰俊;杭琤;张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延伸护理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伸服务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出院的慢性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出院前每名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出院后干预组给予半年内的延伸护理干预,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 干预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延伸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加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艳君;肖雪青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PICC导管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对患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在置管后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和水肿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全面的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降低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堵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袁柳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防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将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防护实践中,应用前(2015年7~12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53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后(2016年1~6月)收治的同类患者53例设为实验组,比较应用前后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早期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并发症防护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并发症早期控制率和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

    作者:孙永梅;王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亲属捐献肾移植术后的 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 观察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与亲属捐献肾移植术后的临床指标,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DCD或亲属捐献肾移植术的受者93例,其中DCD肾移植受者60例,亲属捐献肾移植受者33例.比较两组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iopsy-proven acute rejection,BPAR)、外科并发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比例显著高于亲属捐献的肾移植受者(P<0.05),但DGF平均恢复时间、BPAR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可作为有效的供肾来源之一,DCD肾移植术后应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加强对DGF等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史晖;王雪静;韩志坚;谭若芸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造口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医学应对问卷(MCMQ) 对213例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总分为(68.21±12.26) 分;造口患者面对得分为(14.92±3.14)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回避得分(16.31±4.53)分和屈服得分(10.77±3.57)分高于国内常模(均P<0.05);造口患者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正相关,回避和屈服与其心理韧性水平呈负相关(P<0.05);面对、造口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为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P=0.000).结论 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的应对方式、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进而提高造口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

    作者:肖洋;戴玲;王胜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 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调查研究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应用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自我护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该院康复中心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0例实施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分析其日常生活质量与抑郁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抑郁评分相比无差异性,观察组患者经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干预后的抑郁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日常生活能力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除洗澡、大、小便控制外,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采用自我护理小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麻风病畸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腊凤;李楚潮;刘何英;陈小珍;叶艳菲;罗飞飞;杨文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为基础的基础护理学 技能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评价

    目的 分析在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中,设计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为基础的考试模式的效果,以及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探讨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法 选取本校2013级148名护理本科生分为30个团队,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合作为基础,同时融入临床病例贯穿始终,实施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分析各个考站的成绩,并调查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结果 30个团队的平均成绩为(86.30±6.15)分,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平均成绩为(13.47±0.78)分,得分高.多数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设计、感受、效能方面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同感.结论 该考试模式有助于客观评价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临床能力,如团队协作、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临床思维、技能操作等.学生对该考试模式普遍认同.

    作者:刘齐;卢运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小组优化合作学习及反冲输液器使用在静脉输液 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小组优化合作学习及反冲输液器使用在静脉输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级专科护理女生16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已完成2学时的静脉输液理论学习,学号前8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及常规输液器练习操作;后80名学生设为研究组,小组优化合作学习模式下应用模拟静脉输液反冲输液器练习.比较实训结束时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记录实训期间操作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对研究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理论成绩平均(46.20±3.20)分,现场操作成绩平均(46.50±2.90)分,整体技能操作成绩平均(92.37±6.8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7.50±3.90)分,(39.70±2.80)分,(80.60±3.16)分(均P<0.01);研究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P<0.01);排气过程中,研究组失液量为(0.14±0.0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0.37)ml(P<0.01);研究组无针刺伤发生,对照组发生15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学生使用不同输液器在输液器再利用时液体排空时间分别为(11.64±2.63)s、(5.89±0.7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高度评价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论 小组优化合作学习联合反冲输液器应用于静脉输液实训教学,实现了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紧密衔接.将枯燥单一的流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临床小组整体护理,并利用反冲输液器安全实用等优势,解决了操作中资源浪费、耗时耗力等问题,能够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团结协作,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整体实训教学效率与效果.该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任乐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护士下腰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护策略

    目的 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下腰痛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预防护士下腰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护理人员下腰痛基线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1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下腰痛1个月内发生率为21.83%,1年内发生率为58.88%.护士1年内下腰痛的发生率与性别、工作年限、平均照顾患者数、值班型态和有无搬运工具有关.女性、工作年限长、平均照顾患者数多、长时间轮APN班或搬运时无辅助工具,发生下腰痛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护理人员下腰痛的发生率较高,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护士下腰痛的发生率与工作中有无正确防护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应提高护士对下腰痛的防护意识,加强实行正确的防护策略.

    作者:李石荣;陶艳玲;陈武;李上蓉;丁玲;陈娟慧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预见性护理在机械通气下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机械通气下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转运小组的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号分组,单号为研究组进行预见性护理,双号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将单号人员转运的患儿归为研究组,双号人员转运的患儿归为对照组.统计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转运120例机械通气患儿,其中65例为研究组,5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转运过程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转运过程中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管道脱落等意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够前瞻性地规避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的效能.

    作者:刘娟;高子波;张军;王亚娟;于芹;马瑜;王卿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门诊无痛内镜心血管疾病 患者负面情绪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门诊无痛内镜心血管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拟行无痛内镜检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负面情绪、BP、HR、SpO2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查前、检查后SBP、DB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中显著高于检查前、检查后(P<0.05),显著高于观察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门诊无痛内镜心血管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并保持血氧饱和度(SpO2)稳定.

    作者:孙业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产前标式强化护理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产前标式强化护理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疤痕子宫再分娩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接受产前标式强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疤痕子宫产妇干预后HAMA、HAMD评分、产程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娩自我效能4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娩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产前标式强化护理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实施干预,可显著改善该类产妇负性情绪,提高其分娩自我效能,促进其产程进展并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黄文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SSS)以及随访半年的脑梗死影响量表(SIS)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的急救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ES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半年的时间,观察组患者的SIS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急救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艳;孙中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