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利;孙明洁;高峰;廖化波
目的 观察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在心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5年10月起开始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中采用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将该交接模式应用前(2014年10月~2015年9月)和应用后(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于我科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前危重病例数为112例,应用后危重病例数为118例,对应用前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做出比较.结果 应用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护理交接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和患者对护理交接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应用于心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实践之中,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理人员、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
作者:阎春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延伸服务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出院的慢性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出院前每名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出院后干预组给予半年内的延伸护理干预,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 干预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延伸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加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艳君;肖雪青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护理特点,为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择选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开窗减压术治疗的颌骨囊肿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例.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予以全程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知识水平、焦虑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水平、护理满意度及康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焦虑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中,能够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缓解焦虑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雪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与亲属捐献肾移植术后的临床指标,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DCD或亲属捐献肾移植术的受者93例,其中DCD肾移植受者60例,亲属捐献肾移植受者33例.比较两组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iopsy-proven acute rejection,BPAR)、外科并发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比例显著高于亲属捐献的肾移植受者(P<0.05),但DGF平均恢复时间、BPAR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可作为有效的供肾来源之一,DCD肾移植术后应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加强对DGF等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史晖;王雪静;韩志坚;谭若芸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在剖宫产围术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开始截止至2016年4月,收集有关FTS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0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3项RCT,共3 002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3项研究为中等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相比传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初始泌乳时间提前,72 h泌乳量增多,产后6 h子宫底高度降低,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寒战、呕吐、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结论 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是安全的,并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产妇康复.
作者:胡莎莎;李颖;张志刚;田金徽;郑煜坤;张彩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将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防护实践中,应用前(2015年7~12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53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后(2016年1~6月)收治的同类患者53例设为实验组,比较应用前后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早期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并发症防护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并发症早期控制率和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
作者:孙永梅;王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机械通气下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转运小组的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号分组,单号为研究组进行预见性护理,双号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将单号人员转运的患儿归为研究组,双号人员转运的患儿归为对照组.统计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转运120例机械通气患儿,其中65例为研究组,5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转运过程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转运过程中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管道脱落等意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够前瞻性地规避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的效能.
作者:刘娟;高子波;张军;王亚娟;于芹;马瑜;王卿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植入与否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同时予以颅内压监护,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脱水剂用量情况、术后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护及精心的护理,可减少患者脱水剂的用量,提高GOS评分,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玉环;王天舒;丁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PICC导管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对患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在置管后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和水肿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全面的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降低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堵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袁柳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预后、负性情绪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SAS、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李朝娥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介入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出院宣教,观察组每周进行一次电话访问,每2周进行一次家庭随访.评估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颖;王岩;于占杰;徐金香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SSS)以及随访半年的脑梗死影响量表(SIS)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的急救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ES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半年的时间,观察组患者的SIS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急救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艳;孙中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研究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应用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自我护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该院康复中心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0例实施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分析其日常生活质量与抑郁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抑郁评分相比无差异性,观察组患者经自我护理小组模式干预后的抑郁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日常生活能力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除洗澡、大、小便控制外,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麻风病康复患者采用自我护理小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麻风病畸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腊凤;李楚潮;刘何英;陈小珍;叶艳菲;罗飞飞;杨文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以该院6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氧饱和度、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有效率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CU感染性患者而言,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作者:丁春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措施对肺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86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对照组和快速康复组,快速康复组术中由麻醉师、医师、护士分别采取麻醉、镇痛、微创手术、输入液体控制、液体和患者保温等快速康复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两组术中体温、切口疼痛、胸管留置时间、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住院时间等.结果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疼痛、胸管留置时间、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医护麻联合采用快速康复措施可减少肺切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马雪莲;桂华明;陈琦妮;陈桂荣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大多数的开颅手术都要用到铣刀 ,铣刀属于贵重精密器械,应与常规开颅手术器械分开放置,轻拿轻放,以免影响铣刀的使用.洗手护士连接高速压缩气体马达和铣刀头,先安装铣刀头,再套入铣刀套筒,箭头对箭头,向手柄处压下弹簧扭至锁紧,铣刀头可转动即为安装正确.轻踩脚踏开关,使马达运行的同时观察转速,设备正常运转即可.医生手握马达靠近软管处根据手术需要进行铣切操作,洗手护士及时传递并收回铣刀.一般情况下,铣刀不用时随意放在手术台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防止术中误伤,本研究用抽掉内芯的20 ml注射器外筒回套铣刀,以确保手术台上安全稳妥地传递至手术者,用完及时回套.
作者:杨燕;步秀兰;解年娣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14名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采用Katzs ADL量表和自设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总分为(94.86±10.03)分,各维度中以医疗照护需求得分高,约为(27.04±3.32)分,精神慰藉需求得分低,约为(21.95±3.01)分;性别、家庭照护负担程度及自感健康状况是影响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呈中上水平,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满足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护需求,共同提高老年临终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黄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提高脑瘫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儿科住院部脑瘫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患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GMFM评分与Gesell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SF-36评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提高脑瘫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荣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消毒供应中心全自动清洗机故障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FMEA,查找全自动清洗机故障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严重度、发生频率、不易探测度3个维度评估,计算事先风险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风险由高到低排序;根据分析结果对RPN值排序前5位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比较应用FMEA管理1年前后全自动清洗机的故障风险值及发生频次.结果 实施FMEA管理1年后排序前5位失效模式的RPN值较实施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清洗机故障发生频次从2014年的22次降到2015年的12次.结论 应用FMEA有助于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全自动清洗机故障风险,减少故障发生频次.
作者:郑伟英;吴湘玉;张金凤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在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中,设计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为基础的考试模式的效果,以及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探讨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法 选取本校2013级148名护理本科生分为30个团队,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团队合作为基础,同时融入临床病例贯穿始终,实施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分析各个考站的成绩,并调查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评价和认同情况.结果 30个团队的平均成绩为(86.30±6.15)分,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平均成绩为(13.47±0.78)分,得分高.多数学生对该考试模式的设计、感受、效能方面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同感.结论 该考试模式有助于客观评价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临床能力,如团队协作、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临床思维、技能操作等.学生对该考试模式普遍认同.
作者:刘齐;卢运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