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君;肖雪青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行PICC导管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对患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堵管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堵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在置管后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和水肿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全面的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降低患儿的非计划拔管率、堵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袁柳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和分析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造口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医学应对问卷(MCMQ) 对213例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总分为(68.21±12.26) 分;造口患者面对得分为(14.92±3.14)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回避得分(16.31±4.53)分和屈服得分(10.77±3.57)分高于国内常模(均P<0.05);造口患者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正相关,回避和屈服与其心理韧性水平呈负相关(P<0.05);面对、造口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为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P=0.000).结论 造口患者心理韧性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的应对方式、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进而提高造口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
作者:肖洋;戴玲;王胜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14名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采用Katzs ADL量表和自设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总分为(94.86±10.03)分,各维度中以医疗照护需求得分高,约为(27.04±3.32)分,精神慰藉需求得分低,约为(21.95±3.01)分;性别、家庭照护负担程度及自感健康状况是影响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呈中上水平,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满足居家老年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护需求,共同提高老年临终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黄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95例肿瘤患者行本次研究,根据患者住院的床位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肿瘤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9%,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健康教育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2)d,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8±1.6)d,对组间数据行比较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临床护理中应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芝云;何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在剖宫产围术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开始截止至2016年4月,收集有关FTS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0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3项RCT,共3 002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3项研究为中等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相比传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初始泌乳时间提前,72 h泌乳量增多,产后6 h子宫底高度降低,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寒战、呕吐、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结论 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是安全的,并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产妇康复.
作者:胡莎莎;李颖;张志刚;田金徽;郑煜坤;张彩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的112例新生儿,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32.9±10.2)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48.5±12.2)d,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高.
作者:王红利;孙明洁;高峰;廖化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在心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5年10月起开始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中采用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将该交接模式应用前(2014年10月~2015年9月)和应用后(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于我科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前危重病例数为112例,应用后危重病例数为118例,对应用前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做出比较.结果 应用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护理交接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和患者对护理交接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应用于心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实践之中,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理人员、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
作者:阎春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将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防护实践中,应用前(2015年7~12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53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后(2016年1~6月)收治的同类患者53例设为实验组,比较应用前后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早期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基于多维风险分析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并发症防护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并发症早期控制率和医护患三方护理满意度.
作者:孙永梅;王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改良护理标识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我院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护理标识护理,治疗组患者行改良护理标识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标识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结果 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1.33%)高于治疗组(4.67%)(P=0.033);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89.33%)低于治疗组(9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标识粘贴情况的评分[(82.16±2.17)分]低于治疗组[(95.18±3.14)分](P=0.000).结论 改良护理标识应用于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
作者:王向阳;陈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小组优化合作学习及反冲输液器使用在静脉输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级专科护理女生16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已完成2学时的静脉输液理论学习,学号前8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及常规输液器练习操作;后80名学生设为研究组,小组优化合作学习模式下应用模拟静脉输液反冲输液器练习.比较实训结束时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记录实训期间操作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对研究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理论成绩平均(46.20±3.20)分,现场操作成绩平均(46.50±2.90)分,整体技能操作成绩平均(92.37±6.8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7.50±3.90)分,(39.70±2.80)分,(80.60±3.16)分(均P<0.01);研究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P<0.01);排气过程中,研究组失液量为(0.14±0.0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0.37)ml(P<0.01);研究组无针刺伤发生,对照组发生15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学生使用不同输液器在输液器再利用时液体排空时间分别为(11.64±2.63)s、(5.89±0.7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高度评价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论 小组优化合作学习联合反冲输液器应用于静脉输液实训教学,实现了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紧密衔接.将枯燥单一的流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临床小组整体护理,并利用反冲输液器安全实用等优势,解决了操作中资源浪费、耗时耗力等问题,能够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团结协作,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整体实训教学效率与效果.该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任乐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运用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148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延续护理方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管出院维护护理,观察组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延续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和出院3个月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对患者导管维护能力进行评价.记录导管按时维护率和各类并发症(导管脱落、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非正常拔管、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评分(均P<0.05).观察组导管按时维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滑脱、感染、导管堵塞、非正常拔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学组护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范红运;章美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预后、负性情绪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SAS、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李朝娥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在外科腔镜手术器械管理运用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于2012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0例腔镜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常规操作,不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观察组则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使用本院发明专利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记录两组手术器械污染例数、器械损坏例数,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和电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器械污染率和器械损坏率分别为1.0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损伤发生率为0.00%,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腔镜外科手术器械管理中运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可显著降低器械污染率和损坏率,并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发明.
作者:周鸿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金莉;毛卫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提高脑瘫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儿科住院部脑瘫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患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GMFM评分与Gesell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SF-36评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提高脑瘫患儿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荣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实施情景模拟培训的效果.方法 选取新入科护士以入职年份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培训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培训,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医师对护士配合能力的认可度调查及单独值班所需时间.结果 实验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配合能力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缺陷发生例数与单独值班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通过情景模拟培训,能培养低年资护士学习主动性和灵活的学习方法,提升手术配合的熟练度,提高突发情况应急能力,减少护理缺陷发生,缩短单独值班所需时间.
作者:李慧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自制的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对患者的保温、复温作用.方法 将62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使用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的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加温装置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接入病房时、术后30 min及术后1 h体温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入病房时体温分别为:观察组(36.213±0.182)℃,对照组(36.155±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 min和1 h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体温分别是(36.516±0.139)℃、(36.797±0.192)℃和(36.332±0.166)℃、(36.555±0.171)℃.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患者使用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对术后保温、升温有显著意义.
作者:马丽芸;周银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植入与否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同时予以颅内压监护,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脱水剂用量情况、术后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护及精心的护理,可减少患者脱水剂的用量,提高GOS评分,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玉环;王天舒;丁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产前标式强化护理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疤痕子宫再分娩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接受产前标式强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疤痕子宫产妇干预后HAMA、HAMD评分、产程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娩自我效能4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娩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产前标式强化护理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实施干预,可显著改善该类产妇负性情绪,提高其分娩自我效能,促进其产程进展并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黄文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渐进式功能锻炼的安全性和对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锻炼,观察组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胸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营养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液白蛋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吻合口瘘的并发症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安全可靠,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营养状况,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丁琰俊;杭琤;张侃 刊期: 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