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莉;毛卫霞
目的 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以减少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4年50例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根本原因,设计、执行行动计划并追踪,衡量改善成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并督导落实、加强风险评估、合理搭配护理人力、强化培训等措施改进护理质量.结果 实施RCA后精神科伤人、毁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t=3.26,P<0.01),占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比例较前下降(t=2.59,P<0.01).结论 RCA是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能促进工作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患安全.
作者:邓红欣;樊凌姿;姚新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延伸服务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出院的慢性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出院前每名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出院后干预组给予半年内的延伸护理干预,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 干预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延伸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加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艳君;肖雪青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SSS)以及随访半年的脑梗死影响量表(SIS)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的急救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ES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半年的时间,观察组患者的SIS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急救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艳;孙中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改良型痤疮针在囊肿型痤疮局部瘢痕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医学整形美容科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囊肿型痤疮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痤疮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针本体尾部配置手柄的改良痤疮针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后第3、5、7天以及7 d后的瘢痕愈合例数.在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15例、18例、8例、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观察组术后7 d、14 d、28 d温哥华瘢痕评分分别为(5.13±1.26)分、(3.95±0.84)分、(2.39±0.6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痤疮针,改良痤疮针能够缩短患者瘢痕愈合时间,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设计创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萍;朱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在心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5年10月起开始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中采用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将该交接模式应用前(2014年10月~2015年9月)和应用后(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于我科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前危重病例数为112例,应用后危重病例数为118例,对应用前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做出比较.结果 应用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护理交接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和患者对护理交接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应用于心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实践之中,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理人员、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
作者:阎春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与亲属捐献肾移植术后的临床指标,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DCD或亲属捐献肾移植术的受者93例,其中DCD肾移植受者60例,亲属捐献肾移植受者33例.比较两组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iopsy-proven acute rejection,BPAR)、外科并发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比例显著高于亲属捐献的肾移植受者(P<0.05),但DGF平均恢复时间、BPAR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可作为有效的供肾来源之一,DCD肾移植术后应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加强对DGF等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史晖;王雪静;韩志坚;谭若芸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旨在了解精神科护士积极率和心理困扰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调查问卷、正负情绪量表(PANAS)、Kessler10(K10)量表对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的18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困扰得分为20.53±5.98分,79.5%的精神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困扰与护士的积极率和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结论 精神科护士的积极率和心理困扰呈曲线关系;积极率约为3∶1时,护士的心理困扰少,积极率能解释心理困扰的21.9%.
作者:李华芳;刘雪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在外科腔镜手术器械管理运用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于2012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0例腔镜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常规操作,不使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观察组则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使用本院发明专利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记录两组手术器械污染例数、器械损坏例数,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和电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器械污染率和器械损坏率分别为1.0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损伤发生率为0.00%,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腔镜外科手术器械管理中运用一次性自粘无菌腔镜器械保护套可显著降低器械污染率和损坏率,并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发明.
作者:周鸿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运用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148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延续护理方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管出院维护护理,观察组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延续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和出院3个月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对患者导管维护能力进行评价.记录导管按时维护率和各类并发症(导管脱落、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非正常拔管、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评分(均P<0.05).观察组导管按时维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滑脱、感染、导管堵塞、非正常拔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学组护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范红运;章美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95例肿瘤患者行本次研究,根据患者住院的床位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肿瘤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9%,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健康教育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2)d,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8±1.6)d,对组间数据行比较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临床护理中应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芝云;何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金莉;毛卫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的112例新生儿,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32.9±10.2)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48.5±12.2)d,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高.
作者:王红利;孙明洁;高峰;廖化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门诊无痛内镜心血管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拟行无痛内镜检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负面情绪、BP、HR、SpO2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查前、检查后SBP、DB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中显著高于检查前、检查后(P<0.05),显著高于观察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门诊无痛内镜心血管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并保持血氧饱和度(SpO2)稳定.
作者:孙业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以该院6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氧饱和度、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有效率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CU感染性患者而言,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作者:丁春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预后、负性情绪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SAS、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运用于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李朝娥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16例,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9例和非手术治疗组7例,探讨发生胆漏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结果 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非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14%,手术治疗组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与手术操作、手术方式、切口变异有关.结论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降低胆漏的发生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和个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熟悉手术操作流程,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徐静;徐胜;邵雪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自制的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对患者的保温、复温作用.方法 将62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使用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的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加温装置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接入病房时、术后30 min及术后1 h体温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入病房时体温分别为:观察组(36.213±0.182)℃,对照组(36.155±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 min和1 h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体温分别是(36.516±0.139)℃、(36.797±0.192)℃和(36.332±0.166)℃、(36.555±0.171)℃.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患者使用加温医用垫和加温鞋套对术后保温、升温有显著意义.
作者:马丽芸;周银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植入与否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同时予以颅内压监护,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脱水剂用量情况、术后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护及精心的护理,可减少患者脱水剂的用量,提高GOS评分,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玉环;王天舒;丁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肾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134例需要肾穿刺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7例,两组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肉眼血尿、尿潴留、腰痛、感染和肾周血肿的发生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两组的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肉眼血尿、尿潴留、腰痛、感染和肾周血肿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的SDS和SAS评分都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肾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冯惠;毕莉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措施对肺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86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对照组和快速康复组,快速康复组术中由麻醉师、医师、护士分别采取麻醉、镇痛、微创手术、输入液体控制、液体和患者保温等快速康复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两组术中体温、切口疼痛、胸管留置时间、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住院时间等.结果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疼痛、胸管留置时间、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医护麻联合采用快速康复措施可减少肺切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马雪莲;桂华明;陈琦妮;陈桂荣 刊期: 2017年第18期